作者简介:
郭文琼
山大附中高151班
北京大学 06级物理学院
Stanford University PhD
留美三年,似乎已习惯了忙碌而又充实的博士生生活,再次听到母校的名字依然会心头一暖。附中、栋梁门、展翅楼这些熟悉的元素即刻浮现在眼前,构成一幅充满着回忆的亲切画面。
初次踏入附中的校门时,这个懵懵懂懂的小女孩就被各种竞赛高考喜讯的大红横幅所震撼。那时的主教学楼还是灰色的老楼,后面的土操场也朴素的甚至有些破旧,但来来往往的学生谈吐之间却流露出不可遮挡的锐气与睿智。这样一批又一批的附中学子们彰显又传承着附中的气质与精神,这强大的气场吸引着当时只有12岁的我,立志成为一个附中人。
在附中的六年一晃而过,充实而又精彩,我见证了自己与母校的共同成长。展翅楼的拔地而起,新操场的破土动工,竞赛的全面开花,高考的一路凯歌,以及毕业时盛大的五十周年校庆 – 附中让每一个曾经学习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到自豪。更重要的是,她教会了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最终成为母校的骄傲。现在最怀念的还是教室里的朗朗书声和恩师的传道授业,最难忘的依旧是艺术节的辛苦排练与台上的挥洒自如,最不舍的仍然是竞赛集训的激励共勉和高考时的共同奋进,最珍惜的始终是在附中的六年时光和一起经历那段时光的朋友。
保送进入北大,全新的环境和更大的挑战让我体会到坚持自我与独立选择的重要。而这正是我在附中所得到的除了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之外同样珍贵的品质。平时学习忙碌,假日里却总爱和几个中学旧友聚在一起,关于母校的回忆是不变的话题。这一份牵连让我在北京也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大学毕业之后,我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电子工程硕士和应用物理博士。即使在大洋彼岸还是经常能够听到附中竞赛高考捷报频传的消息,每次都会为此感到欣喜和自豪。
时值新年,衷心地希望学弟学妹们学业有成,万事如意。无论何时,天涯相逢,附中人都会是我们共同引以为傲的名字;栋梁门展翅楼将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2012年12月31日
作者简介:杨蕊,山大附中高149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6本,10硕,现就职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和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赴日本东京大学交流一年。
其实我算不上优秀校友,比我优秀的大牛,大犇多了去了。但是说自己是“独特的”、“快乐的”校友,我还是很有自信的!(笑)
还记得15岁的短发丫头,在爸妈的“综合考量”下,离开了家乡,“藐视”了十中,带着一股子摩羯座的固执,踏进“栋梁门”,登上“展翅楼”。现在想起来,不管初衷是不是避免早恋,我都很感谢父母这个决定,更感激对我有知遇之恩的杨素珍校长、张晋平老师、时利民老师和李瑞芬老师,是他们的真诚让我义无反顾。
高中三年一言而尽,概括来说,是高一时候的生病和恋家(菌痢、高烧、居然还扭脚……),高二时候的晃悠和惊醒(至今难忘新华书店里的柯南和高二暑假奋起直追的化学竞赛、顺便一试的数学竞赛),高三时候的一拼和继续晃悠(卯足了劲儿,竞赛拿到保送资格、又顺利通过北大自主招生考试后,大大地松了口气!)这么一总结,我的经历还真是“跌宕”,“小宇宙”还真是顽强。
之所以说自己有点独特,是因为高中学理学得很high,数理化都是最爱,结果上了大学专业为新闻传播,开始研究媒体、手机、互联网,也学得很high。我经常跟同学开玩笑说我“跑偏”了。现在回想,如果当初没有附中学生会副主席的经历,没有负责学校广播台的工作,没有参加学校的各种艺术节、英语节,可能我不会对新闻、媒体产生浓厚兴趣,也不会延展出这么多的触角;如果当初不是在高考和竞赛两条路上同时挺进,不是有每天半夜一点多睡觉的坚持,可能我不会积累成现在的承压能力;如果当初不是附中给我多方面学习和锻炼的环境,可能我不会有在大学期间做学生干部的机会,可能我现在会困恼如何处理单位里的各种任务和关系;最重要的是,如果当初没有引入西方办学理念、崇尚自由又雷厉风行的校长,没有宽容我们在课堂上吃喝、把药送到学生宿舍的班主任,没有一起经历“2·28”的荒诞、足球赛的辉煌的149班全体,就不会有我现在乐天的性格和傲人的自信(笑),不会有我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心。
现在时常想起,还是对母校充满感恩,对老师们充满感恩,对同窗充满感恩。知道现在附中发展得越来越好,心里说不出的骄傲。我的小宇宙还在“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校训下成长,而附中的“大宇宙”已然风生水起、后生可畏。满怀感激,只愿母校越来越好,愿老师同学身体健康,愿我不负“校友”二字,继续快乐前行!
作者简介:曹馨宇,女,附中初18班,高163班,获得高中全国数学联赛山西省第一名,保送至清华大学数理基科班;先后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业工程与运筹学系硕士学位及美国麻省理工的斯隆管理学院攻读市场营销学博士学位。
我从2001年进入附中读初一,一直到2007年从附中高三毕业,在附中度过了六年的青春岁月,也是我回忆当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附中给了我很多的自信。小的时候我是一个有些邋遢又不够乖的小孩儿,读小学的时候我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小事惹得老师不开心,被老师批评,那时我经常做噩梦梦到被老师骂和罚站。初中刚上附中的时候觉得简直就像进了天堂一样美好,老师们基本上从来不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骂学生,大部分老师都非常的敬业、和蔼,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小学时代的噩梦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成绩好,我还经常被老师表扬,就变得越来越有自信,对待学习也越来越认真。附中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比如各种学科竞赛、演讲比赛、英语活动月、艺术活动月。我总是很积极的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比赛,无论是在合唱比赛中为班级担任伴奏,还是在演讲比赛中获得名次,抑或在学科竞赛里拿到奖牌,我都会觉得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对于自己是一种肯定。我想附中给与了我们一种讯息,就是只要足够努力、足够积极,就总能在某一方面得到他人的肯定与关注。这种肯定与关注是激励年轻的我们继续奋发的强大动力。
附中的校训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这八个字也是我在附中的收获。
志存高远,一方面来自于自信,一方面来自于前人树立的榜样。在附中,总是有各种条幅、展板告诉我们师兄师姐们的光辉战绩。那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校园里的展板,哪位师兄夺得了金牌,哪位师姐又进了清华,都是我们津津乐道的新闻,我甚至到现在都还能记起比我们大五六届的去了清华北大的学长的名字和专业。慢慢地就希望,能不能有一天自己的名字、照片也可以出现在展板上让学弟学妹们“瞻仰”,然后自己站在他们身后偷偷地傻乐。附中的校刊里经常有这些学长们写的总结回忆型文字,每年寒暑假还会有以前的学长们在大报告厅讲他们的经历和心得,那时坐在台下的我常常为他们的奋斗精神所震撼,更为他们对于科学的执着追求所感动。慢慢地就知道,眼光要放的长远,得奥赛金牌、上北大清华并不是最终目的,也不是终点站,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舞台。
脚踏实地,是因为身边有太多优秀的同伴,唯有踏踏实实的努力,才能与他们竞争。大大小小的考试每次都要排名,这种“应试教育”的行为虽然总是被人诟病,但不得不承认它非常有效的督促我们努力学习。初中的时候只有两个实验班,班里聚集了非常多优秀的同学。我总是努力的想要取得第一名,有时会如愿以偿,但稍有不甚便会滑落。于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就要非常细致,不在小问题上出错。对于历史、地理等当时的“副科”也会很努力的背书。其实现在想来这样的训练是有益处的,在后来的学习、科研甚至生活中,“细心”这个后天培养的习惯让我受益无穷,而在历史地理课上背下来的知识其实也是非常有用的。
上了高中以后实验班变成了五个,班级内部的竞争不像以前那么激烈,我几乎一直都是班里的第一名,但是年级里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很多从省里其他城市考来的同学都非常的刻苦,高考的压力也让大家更加专注于学业。但是初中的经历已经让我有了越来越平和的心态,不再执着于考试的名次。我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还在准备数学竞赛。虽然有初中竞赛的底子,但那和高中竞赛的难度和激烈程度完全无法相提并论。刚开始我并没有给自己设定很高的目标,而是踏踏实实的上学校里和山西大学的竞赛课。高一暑假的时候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每天做五道题,题目自己找。为了准备竞赛,我在那个暑假自学了高二的解析几何,每天都做竞赛书中的五道解析几何题,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我做完了解析几何题,又找各个省的竞赛一试题来做。在暑假之前我参加学校组织的一试模拟考试,150分的题只能考六七十分,在一个暑假的三百道题训练之后,我的成绩突飞猛进,加之心态良好,我在高二十月份的全国联赛中战胜了众多高三的选手,得了全省第二名。所以,竞赛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只需要一个暑假这种踏踏实实的积累。
在附中,我遇到了很多恩师,也收获了一生的挚友。初中的班主任魏丽萌老师不仅激励我们努力学习,更用她自己的行动教给我们很多人生的道理,她让我们懂得坚强、团结、友爱、善良。英语老师张蕾、数学老师陈淑军和陈小平,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我们。高中的数学老师李良多,幽默风趣,课讲的也很好。我经常出省参加培训和比赛,李老师每次都陪我一同去,像父亲一样照顾我,在火车上给我讲很多他的经历和体悟,让我受益很深,对于得失也看得更开。在附中时候虽然同学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但同学之间都有一种革命战友般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出去参加竞赛培训时,有时候会为了省钱和同学挤在宾馆的一张床上睡,男生们会五个人挤在一个屋子里打地铺,上课之余一起出去游玩、吃饭,在宾馆里打牌,女生帮男生洗衣服,男生帮女生拎东西,这种回忆现在想来都会幸福的笑出声。即使后来上了大学,最好的朋友依然是中学的朋友,每当遇到什么难处首先都会想到找中学的同学帮忙,而他们也总是最热心的那个。进入大学,出国读书,我越来越体会到中学时代友情的宝贵。那个时候我们每日朝夕相处,又非常的单纯,是最容易建立深厚情谊的年纪。而附中上进、淳朴的校风让我们能在这最美好的时光里有最真挚的友情。
我在附中的六年几乎可以说是顺风顺水的。从初中实验班到高中实验班,两次参加数学联赛分别获得全省第二名、第一名,保送到清华大学。我在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班度过了本科四年,主要学习应用数学;毕业后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运筹学与工业工程学念研究生,取得硕士学位,现在美国麻省理工的斯隆管理学院攻读市场营销学博士。从附中毕业也已经六年,关于中学的记忆在渐渐远去,但是附中给予我的信心、奋斗的勇气一直陪伴着我,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是附中给了我这样一个平台,让我有了进入中国乃至世界最高学府的机会,也不会忘记在附中鼓励、帮助过我的恩师,还有那些我珍视一生的朋友们。最后我想对附中的学弟学妹们说,要对自己有信心,只要你足够努力,在附中你有很多很多的机会可以发现、发展自己的潜力,很多你以为遥不可及的东西都不再只是一个梦想,而是你可以通过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到达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