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视台《第三调解室》节目,是最吸引中老年观众的节目。内容多数与家庭房产纠纷有关,无外乎有这样几种情况:父母去世后,兄弟姐妹为了争夺房产闹得不愉快,于是有人干脆“霸占”;子女多,但父母将房子留给其中一人,引得其他兄弟姐妹不满;一个子女守在父母身边,被兄弟姐妹认为是为占房子,都说自己尽了孝,房子也应该有份…… 。
为房屋继承权问题,全家人齐上阵打成一锅粥,不乏各种人身攻击诅咒和谩骂之词,之后是嘉宾调解,再打成一锅粥,再调解......,期间配以画外之音,有前情提要和下期预告,编辑成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最后电视直播给观众。由此还诞生了数位调解明星、知心大姐、心理专家。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中国民间都有“家丑不可外扬”的说法,为什么此类节目还能大行其道?甚至出现排队报名上节目的情况呢?
我以前很关注这档节目,认为把家庭纠纷搬上电视是北京电视台的一个创举,一是可以化解矛盾,二是可以教育群众,一举两得。可通过看了几期节目以后,感觉神经有点紧张,对镜头里的老夫老妻(或半路夫妻)、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皆因房产问题而相互揭短、指责攻击、撕皮扯脸……,全不顾过去曾经的亲情和友谊,甚至连斯文于不顾。每当看完节目都如梗在喉,心中不悦,从此不再想看此类节目。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过去也曾见过邻居家打架生气的场面,但不像现在矛盾这么复杂,冲突这么激烈。我家也遇到过房产继承问题和老人赡养问题,好在兄弟姐妹们坐在一起与老人协商,圆满解决了问题,没有请人来调解(那时也没有《第三调解室》)。有时我在想,现在的人都怎么了?原本亲亲热热一家人,因为房子问题而打得不可开交。是社会变了?还是人变了?想来想去,还是社会变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思想观念也在改变,当传统观念与法律意识相碰撞时,人们在亲情与利益面前不知所错,希望能在公众面前表达诉求,以求得社会的理解,电视调解正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为什么房子容易引发家庭的矛盾?这还得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两方面说起。
首先,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把房子问题看得非常重要。房子是人们一生的奋斗目标。在农村,家里有几个儿子就要盖几套房子,儿子长大结婚分家另过需要房子,有人一生都在为子女盖房发愁。在城市,过去是福利分房,单位制定政策,职工论资排辈,无论房子大小,总能分到一间,分不到也不必着急,着急也没用,等下批。中国人这种房子情结,到了取消福利分房以后,依然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是过去一度被福利分房淡化了而已。
第二,在强调经济的社会里,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房子正是家庭中最大的经济基础,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不断提高,也引发了因房而起的家庭纠纷众多。这里既包括为购房在亲友家庭成员之间借款而形成的债务纠纷,也有为房屋的安置、分割、继承而产生的更为直接的利益冲突。这些纠纷的产生,一方面表明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在这种压力之下,在面对金钱与利益时,人们之间原有的亲情、友情突然变得相当的薄弱和微不足道。也正是类似的事情多次发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已成为遥不可及的事情。
第三,福利分房的终结和商品房价格的飚升,也是家庭矛盾激化的催化剂。近年来随着住房商品化的推行,高房价问题凸显,一套商品房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一生的积蓄也不够买一套住房。所以伴随着中国人这种房子情结,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兄弟姐妹的感情在高房价面前不堪一击。“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亲情。”瞧瞧当下,因房而起的家庭矛盾不在少数,兄弟姐妹为争夺房产使出种种招数,房子成了家庭中的头等大事。
回过头来看,一般因为房子闹矛盾的,多是发生在父母去世以后。父母在世的时候,老人有话语权,凝聚力还在,子女没人敢想这事。如果老人走了,留下房子,这时候谁拿谁不拿,拿大拿小,就引发了矛盾。要我说,还是过去的传统好,家长在的时候主持分家,把孩子召集在一起,讲明道理,一分了事,不伤和气。现在许多家庭没有分家一说,房子就牵扯出很多问题,亲情和房子相比孰轻孰重,有时关系摆不正。如果遇到有拆迁补偿款,为钱而起的纠纷就会更多,既拆倒了房子,也拆散了家庭。
仔细想想,为房子折腾的家庭,大多数不是没有亲情,也不是儿女不孝,主要原因还是跟家长有关,在亲情逐渐淡漠的背后,作为家长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从家长角度讲,事先没把房子的事情处理好,没有一碗水端平,就埋下了隐患。所谓治家如治国,治大国如烹小鲜,家长应该像管理社会一样管理家庭,在生前就把房子问题处理好。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家长主持开个家庭会议,就房子问题摊开来讲,把每个子女的想法和生活状态都讲出来,兼顾各方利益,合理进行分配,把房产继承与老人赡养一并解决,不要等到家庭出现了矛盾再“锔锅”。如果觉得这样的方式谈不拢,那就请个“说合人”出面调解(“说合人”一般是孩子的长辈或单位领导),也可以请个法律顾问,大家心平气和地接受调解。
从子女角度讲,“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这种事情上,大家都要让一步,闹矛盾时彼此留个台阶,话不要讲满,事不要做绝,学学中庸之道,过不了几年,等大家都想明白了,说不定就会和好。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不要惟利是图,贪得无厌,要互相关心,互相体谅。你想想,大家的日子过得都不容易,“馅饼”不能只砸在你一人头上,更何况是几十万、上百万的房产,不是个小“馅饼”,搁谁谁不动心?
对于《第三调解室》节目,我仍持保守态度。我的看法是:节目固然有可取之处,通过观看节目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此类社会现象,增强法律和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但是,另一面也难以否认,电视节目的制作必然要采用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的调解过程来吸引观众,增强对观众的冲击和印象,往往忽视或牺牲了对观看者本身的心理影响,容易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不知道上电视的家庭,有多少人能真正能做到不计前嫌、和睦相处的。我的观点是,家庭矛盾只要不妨碍社会,不影响他人,还是保留一点隐私为好,家丑最好不要外扬。人在社会中生活,不能不顾及面子,有了矛盾最好在私下里解决,解决不了宁可上法院,也不上电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