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渚楼台水云天,惠州西湖醉圣贤

标签:
365时尚旅游文化收藏杂谈 |
分类: 畅游中国【华南】 |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区,由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13平方公里。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以山水为特征、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五湖、六桥、八景等景点。

丰湖
是北宋时期对惠州西湖的泛称,
后来的平湖区是指形成五湖之后,在平湖以南,南湖以北的水域及其有关山地界域而言
鳄湖
位于平湖西北,东至烟霞堤,西至新村观榜桥, 南至凤山
北至白鹤含书,面积约0.4平方公里。它包括小新村岭、紫薇山、凤山等。
位于西湖北部,北有拱北桥与东江相通,
南有苏堤为平、丰两湖为界;西至孤山、准提阁;西北至桃花溪,东与城区相连。
位于平湖北,面积约0.6平方公里,湖水面积约0.26平方公里。
过去面积很大,与丰湖相通,自古以来山丘、洲渚交错。
现湖区北到圆通桥、市一中一带,东枕长寿路,西衔飞鹅岭,
面积约0.37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积0.17平方公里。
拱北桥
是西湖六大名桥中的第二桥,位于平湖与东江之间。
北宋惠州太守陈称围湖筑堤时创建,后历代均有修筑。
由于惠州四周群山环绕,城中西湖雨水充沛,加之当时水利甚差,
位于苏堤之上,是西湖六大名桥中的第一桥。
苏堤和西新桥都是苏东坡资助建造的,始建于宋昭圣二年(1095年)
所以西新桥也被叫做“苏公桥”。当时桥用石盐木(柚木)筑成,坚如铁石
桥上有飞楼九间。后曾多次重修。现桥是1983年修筑后的面貌。
是西湖六大名桥中的第六桥,
明正德中惠州知府甘公亮始建,南湖与丰湖以此为界,
历代几经兴废。新中国成立后,于1969年和1983年两次修建。
与鳄鱼岛遥遥相对,苏东坡滴居惠州时,曾在鳄湖开辟放生池,并修烟霞堤。
当时堤上不曾筑桥。烟霞桥是后人在堤上加筑的,现在这座桥是1992年重建的。
烟霞桥是西湖六桥中的第三桥,曾与永福寺一起构成西湖古八景之一“野寺岚烟”。
是连接芳华洲与元妙观的通道,
始建于宋代,清代废,是西湖六大名桥中的第四桥,1986年重建。
又称黄塘桥,在陈公堤中,
是西湖六大名桥中的第五桥,为北宋太守陈称筑堤时同建,
当时为石门木桥,明惠州太守李几嗣改为石桥,民国又将桥孔改高可通游艇。
占地面积为32000平方米,孤山居其中,东坡纪念馆及朝云墓位于孤山。
园内建有啖荔亭、杯酒亭、归醉亭、小圃五味轩、景贤祠、相宜居等景点,
在丰湖西畔,南宋惠州太守刘克刚始建。
惠州办教育始于隋朝,《隋书》有州守柳旦开设学校,“大变其风”的记录。
丰湖书院历元、明、清、屡有兴废,清康熙年间迁至现址至今,750多年来,
一直是惠州最主要的学府,留下不少名人遗迹。2009年重建为综合性园林,
成为了当代西湖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碧湖书香”入选鹅城十景。
位于西湖之丰湖上,因亭筑于湖心,四面环水,故名。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修茸。亭为六角形,石木结构,上覆绿 瓦,高3.5米。
飞鹅岭
在今西湖南湖和丰湖之间,因山形似飞鹅卧于西湖南、丰二湖间得名。
山顶可鸟瞰西湖,饱览湖光山色,为西湖名景“飞鹅览胜”;
飞鹅岭又为惠城南要塞,成兵家必争之地,在“辛亥革命惠州光复”、
西湖东大门,因为是在五湖中的平湖区,惠州人也叫平湖门。
位于西湖南岸,与南湖融为一体,是当代新建的西湖南湖大门公园,占地1万平方米,有莲池、假山等;有东坡引泉塑像,以纪念其在宋代引山泉水为老百姓解困的贡献。
仿明清官式建筑风格,花岗石墙面,黑色琉璃瓦,主楼檐角悬挂鎏金风铃。
在高榜山的北广场,位于高榜山脚下,于2009年4月修成开放。
广场上有3栋仿古建筑,一栋主房,两栋侧房,用作茶艺馆,
故乡园
位于红花湖景区的中心位置,背依高榜山,面朝红花湖,集纪念、休闲、旅游于一体。
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是惠州西湖历史最为悠久、也是最为著名的的寺庙之一,
本文编辑整理自张冠李戴鱼目混珠滴浩瀚网络
欢迎您的光临!
感谢您的真情!
祝您天天快乐!
好运伴您随行!
前一篇:蛟龙汹汹争新穴,鸥鹭轻轻下故洲
后一篇:贤圣已去客犹在,岘山怀古畅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