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无量治沙人,绿化荒漠福子孙

标签:
365情感文化收藏杂谈 |
分类: 杂谈日志 |
功德无量治沙人,绿化荒漠福子孙
相信不少朋友都曾注意到过新闻联播当中出现的楷模人物变沙漠为绿洲的传奇故事,一代一代的勇者凭借人类的智慧降服了一片荒芜。这种传承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点赞。赞!中国治沙人:每天“锁”住上千亩流动沙丘,喝掉十几斤水!
熟悉地理的人们都会知道一种常见的让沙漠绿化的方法——运用草方格的方法能够固沙防风,稳定地势。我们也都了解沙漠可以说得上是寸草不生的地方,并且沙漠上的沙子反射阳光让所处地带炎热不已,而聪明的人类利用设立草方格,即在沙漠中利用一些草类的植物如芦苇、稻草等小型植被围成方格,布局在沙漠的整个区域,利用植被的防风固沙功能,将沙漠当中的沙子固定避免流失。
而且这些方格状植被大面积覆盖,能够有效防止沙漠化的面积蔓延,还能够吸收沙漠当中的水分,软化沙质,改善沙漠的干燥环境,未来可能实现在沙漠种植彻底退沙的功能。而草方格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这样的劳动让人们身体中的水分大量流失,所以工作人员每天需要大量的水分饮用才能弥补这些缺失。

中国的治沙人不仅利用智慧想出了减少沙漠化的方法,而且还运用辛勤的劳动用行为一点点建立草方格,一点一点,在沙漠荒芜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下,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任劳任怨,一同奋斗在治理沙漠的一线工作岗位上,用智慧与劳动“锁”住了上千亩的流动沙丘,这个规模还在不断地扩大,未来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将投入他们的工作当中去。
因为工作的辛苦以及环境的燥热不堪,他们在工作当中汗流浃背,使得自身体内的水分大量蒸发所以是极度缺水的状态,所以在饮水的空档都会喝上十几斤的水,这种说法是毫不夸张的。而且他们拯救的地域面积减少沙漠化的扩散,相当于几条河流的流域的水量,他们所饮用的水比起拯救的水流是微不足道的。

他们发挥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大无畏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代子孙造福,看了很多关于治沙人的报道,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几代传承下来的治沙人,可以说得上是治理沙漠世家的存在了。这样的不怕苦不怕累,只为了后代的环境保障,这样的精神是无以伦比地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竖起大拇指的赞扬。
这里的治沙人所采用的治沙方法主要是麦草方格。说到麦草方格也是有历史来源的,据当地人民说能想到用这个方法治沙完全是偶然的。原来在1955年,人们就开始了漫长的治沙旅途,不过当时是为了保证铁路的贯通才治沙的。有一天,一群较年轻贪玩的治沙工人用麦草在沙丘上扎字,当时还受到年长的工人批评。没想到几天大风过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麦草竟然没有被沙丘埋掉,还露出十几厘米长的草根。这件事给了专家很大的启发,后来经过多次实验,最终找到了最高效有用的治沙方法。

用麦草方格治沙主要的做法是把麦草扎成一比一的方格形状,然后把每个扎好的方格连成一个网状,铺在沙丘上,网住沙丘。当地人民分工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女人负责铺麦草,男人负责把麦草扎进沙里,而且扎讲究技术,要从中间扎,扎进去的深度和露出表面的长度都是有讲究的,麦草与麦草之间的连接也是要有间距的。所以治沙的每个动作都讲究技术要领,这样治沙才会有神奇的效果。

用这种方法治沙不仅解决了水源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因为扎到土里的麦草经过四五年之后会逐渐腐烂,形成有机物和营养元素,之后还会形成地衣、蕨类、草本植物、灌木、半灌木,到最后生长成植被。看不出小小的麦草格,竟然有如此之大的能量啊!
当然,在这么炎热的天气还要去沙漠治沙,体质可不是盖的。虽然治沙人适应了沙漠的环境,但对水的需求也不少。据当地的居民描述,每人每天治千亩沙,一人能喝十几斤水!而且,治沙人在进行这种操作的时候一般都是夏天。这不由得让人敬佩!而且其他国家听闻了中国治沙人治沙的成就,都为之叹服。

治沙人伟大在哪?
就拿一项他们在沙漠中建造的工程来说,为了方便沙民的生活和人们在对沙漠治理过程中的物资运输,治沙人们曾用短短10年时间,在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修建了一条横穿整个沙漠的公路,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条沙漠公路。
公路建造哪个国家都能做,但是在沙漠中建造公路就不一样了,这样的工程,就算对于以基建见长的中国来说,也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而中国人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要么不建,要么就建最难的,计划敲定之后直接就在中国最大的沙漠中开了工。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一个流动沙漠,这成了在这里建造沙漠公路的难点之一,因为就算是在普通的沙漠中修路,一旦刮起风沙,公路也很容易就会被沙漠淹没,而在流动沙漠中,往往今天刚建了一段路,明天早来就完全找不到在哪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治沙人们开始在公路周边种树,一边修路一边种,因为树木可以有效地阻挡风沙,一直到公路建设完成时,已经有3000多公顷土地被间接绿化了,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比路还宽,在路的尽头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条直插沙漠腹地的“绿色长城”。
中国在治沙方面的毅力和恒心,不管让无数国人感到佩服,就连外国友人也表示震惊:有这样的恒心,难怪中国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