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封学敏
封学敏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5,755
  • 关注人气:2,4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2018-01-22 15:33:44)
标签:

365

人与自然

历史

文化

收藏

分类: 杂谈日志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

这是作家魏巍当年在塞罕坝留下的诗句。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塞罕坝展览馆里的几张泛黄的照片则记录着更早时候的场景:光秃秃的山丘,狂风肆虐的沙地,难觅活物……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3530237f923245909ea0cd5deff1ba4a_th.png

距离承德二百多公里,在河北省的最北端,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中国的版图上,它就是塞罕坝。昔日,这里是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今天,它已变成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三代人,55年时间,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相当于为每3个中国人种下一棵树。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40451ad8f7154b668ad66fe7042590f0_th.png

塞罕坝机械林场地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曾经有成片绿阴的塞罕坝,由于火灾和乱砍滥伐等原因,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已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原。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aa0c4e202bc948e2a4cc22c2037cd820_th.png     曾经人迹罕至的荒原塞罕坝

 往北是茫茫大漠,往南是京畿重地,这道连南接北的重要生态屏障,轰然倒下了。不断南侵的沙              地沙漠甚至威胁到北京,来自不同方向的“灌沙”让首都上空常常灰黄一片。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98165ce72854412db7eb3290e85ffa5c_th.png    曾经人迹罕至的荒原塞罕坝

1961年,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刘琨临危受命,带着6位专家登上塞罕坝。10月,他们先是在亮兵台和石庙子一带石崖下,发现被火烧过的黑黢黢的树根。反复辨认,确定是落叶松。

在凛冽寒风中行进到第三天,不知谁喊了一句:“你们看!”大伙儿的眼睛瞬间都亮了:渺无人烟的荒漠深处,一棵落叶松迎风屹立。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3c9d700ec9d34f6f95ac86f2c779d497_th.png

一群人扑上去抱住树,含着眼泪大喊:“塞罕坝能种树,能种出大树。我们要在它周围建起一片大森林、大林海!”

从1962年开始,由承德农业专科学校、东北林学院、白城林业机械学校等学校抽调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原承德专署塞罕坝机械林场、围场县大唤起林场、阴河林场的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最早的创业团队在塞罕坝集结,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大幕。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3c8f95a5d46d4f098caa47d67cf63d81_th.png  第一代塞罕坝人在劳作

从承德农专毕业的尹桂芝,在中秋节那天与50多名同学来到了“坝上”。这群从县城来的孩子,对这里的第一印象就是荒凉。刚刚建场的塞罕坝只有少量房屋,却一下子涌来一百多人,大家无处栖身,就住仓库、车库、马棚,还住不下,就搭窝棚。尹桂芝和几个女同学住在没有门窗的屋子,而男同学只能挤在牛圈,“连炕也没有,就在地上铺些草”。

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1℃,年平均温度零下1.3℃;年均无霜期52天。尹桂芝记得,“睡起来被子上都是一层霜。万事开头难。1962年、1963年连续两年试验,机械造林成活率不到8%。在林场工作了41年的董加伦回忆说:“那时肯定有压力嘛,第一年你可以说试验,那第二年又没完成,没法交代。”

为了“稳定军心”,林场的四位领导王尚海、刘文仕、王福明、张启恩,带着全家人迁到了坝上扎根。1964年春天,塞罕坝人开展了提振士气的“马蹄坑大会战”,造林516亩,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塞罕坝的造林事业从此开足了马力,造林季节也由每年春季造林发展到春秋两季造林,每天造林超过2000亩,最多时一年造林达到8万亩。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bb3c780fd7904e95ab960ee4db377640.png 第一代塞罕坝人在育苗

1977年10月28日,天空阴沉,气温越来越低,雨越下越急,树木很快被厚厚一层冰凌包裹。瞬间,树枝断裂声铺天盖地,撕人肺腑。在那场雨淞灾害中,20万亩林木毁于一旦,十几年心血换来的劳动成果损失惨重。

林场老职工后代闫晓娟说:“妈妈含着泪投入到生产自救,当时坡陡路滑,在往山下拖断木时被大树砸断了左腿,落下了残疾。”

1980年,林场又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12万亩树木旱死。在艰苦的条件中,第一代塞罕坝人依旧将林子建了起来。据粗略统计,从1962至1982的建场前二十年,他们共造林90余万亩,4.8亿余株,保存67.93万亩,保存率75.5%,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

今天的罕塞坝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1984年,刘海莹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二代技术员。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艰苦的环境中,老一代务林人的榜样力量是他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今天,第一代塞罕坝人多已去世,身为第二代的刘海莹已经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掌舵者。“这个林子存在,这个场子才存在,这个场子这么多人才存在,林子是这个场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个场过去取得很多荣誉,只有这块林子存在,才能跟着去荣耀。

早在1993年,塞罕坝的森林旅游业已经基本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配套产业链,日接待能力达到1万人次以上,年均人数已达50万人次,一年的门票收入可达4000多万元。按照规划,塞罕坝完全可以承受100万人次接待量,再轻松增加收入4000多万元。这可是几乎不用任何投入就可以落袋的真金白银。

但塞罕坝人却做出决定:严格控制入园人数、控制入园时间、控制开发区域、控制占林面积。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0a671c8e6fd1401296b44ca1cee3b707_th.png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745173fa72ca4646866c7cdee5189ffe_th.png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959fd17c6a224edc87738a50b993a80e_th.png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003c134a2f5f4467804ddcdb82fdf080_th.png

在塞罕坝的旅游者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8ab122e3809d4fe1963473e9ebb2b10e_th.png

26岁的技术员时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林三代”。他说:“要是没有这片林子,现在林场的所有东西都没有,包括旅游也是因这片林子起来,所有的东西都源自这片林子,而这片林子是老一代艰苦创造而来的。2014年,时辰回到塞罕坝机械林场。他在太原科技大学学习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回来是受到了林场工人爷爷的影响。

“虽然没有直接说强制让我回来,但是爷爷总会说林场的一些事情,让我感受到他的期望。”时辰说,有一年,爷爷带着自己上山,回到最初工作的地方,指着一排荒废的破屋子说,这是他以前住的房子。时辰能够感觉到爷爷的成就感。“他就看着自己亲手造的那片林子,现在长这么高了,心里就是高兴。”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e5c1ef1a57904269b79e91d92667d620_th.png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81878af1be764d55a19c41f262f6493b_th.png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4822884482c1436e81e09f884033d068_th.png

塞罕坝郁郁葱葱的树林

在中国森林分布图上,相对于全国2亿多公顷的森林面积,这112万亩的人工林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在中国沙化荒漠化分布图上,地处风沙前缘的这一弯绿色,却显得弥足珍贵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3587f8f0029244b69448c713e1b583d3_th.png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e71351669fe643058f9220b1a113ebb7_th.png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f1a52922f9f2453d9e9aece67defb033_th.png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8e9db788623345ee92774f1585b386fe_th.png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92e6294336564dd49cb3b585f9e0ff9a_th.png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3d4da8ae86574059b66e17d2aca5fd68_th.png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92c2fb19aa94460499445aec7f4b5600_th.png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32e7b099f3bd46d583e5652c0a29c97a_th.png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c1e9b912cb6f4264a3b1925510e4e26a_th.png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809/c5c42c4368394745b8aebd5a00f700c0_th.png

它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是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55年,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塞罕坝是一个绿色奇迹,

不仅是守卫京津的绿色屏障,更有超美的自然风光!向塞罕坝人致敬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

绿色奇迹塞罕坝英雄创业美中华本文编辑整理自鱼目混珠滴浩瀚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