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研究及课堂提问环节的反思

(2013-04-24 09:20:35)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研究及课堂提问环节的反思   

                 高陵县第三中学   李艳妮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3.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掌握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4.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与难点】

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问题设计:

1、整体感知,概括上下阕内容。

2、上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3、下片用了哪几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

 我的思考:

     我认为路阿妮老师的这份导学案设计很成功,因为这三个问题的设计都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而展开。问题一的设计,围绕学习目标一和二,通过整体感知以及对上下阕大意的概括,学生可以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问题二的设计,紧扣学习目标三“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掌握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而问题三的设计,不仅仅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还抓住了学习目标四,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充分体味到辛弃疾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学生在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感悟。

    因此,我认为这份导学案的设计很成功,值得我借鉴并认真思考。  

 

附: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号:022  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13周

主备人:路阿妮 备课组长:刘宝红 教研组长:马爱芬 教导处:吴军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自主学习。   
1、背景介绍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落职闲置几十年,晚年被复用时借怀古咏史而言现实的一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用人才的愤懑。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2手法简介

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   )舞    )巷(    )金(    )元   

狼居    )仓    )可(    狸祠(    )拓跋     )     

4、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                    寻常:

草草:                    北顾:                   可堪:

5、激情诵读三分钟!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概括上下阕内容

 

 

 

2、上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3、下片用了哪几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

 

 

 

 

 

 

 

三、当堂检测:

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选出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D.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四、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词。

诵读吧,语文之美始于诵读!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相会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辛弃疾

大风起兮云飞扬。

寒风中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相会。

八百年的光阴在郁孤台上刻下一道一道时光的裂痕。风中,辛弃疾如墨云般的长发随风飘扬,他凝重的身影在郁孤台上徘徊。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你还在俯望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你叹息涛涛江水中多少行眼泪。

你还在听对岸山中的断雁悲鸣吗?它们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如今它们已飞入历史的深处,即使它们的子孙也只能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幼年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很想一瞻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如今我终于如愿,在赣州田螺岭依着你的英魂仰视郁孤台。可它一片灰冷,凋敝得不堪风雨之貌。在蓝色天幕下,在凄风苦雨中,它的檐角,却依然高傲地扬起,风骨凛然。

长风破浪会有时。

登上高台,和我敬仰的词人一起看无边的江天,无边的关山,无边的风扑面而来,涌起无边的思绪。我想问你,千百年来郁孤台受到无数文人的吟唱,为何只有你一曲《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响?江风 中我恍若又看那披发行吟的高洁之士屈子。我顿悟:正是这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之风,在稼轩 的词中闪着光亮。

正是这“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余”的情愫,融于了民族精神之风中。人去,这种精神也不离去;台颓,这种精神也不会衰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之风仍会吹遍大地,激励一代一代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奋发图强。

我仿佛感到了精神之风的吹拂,伸手抚触着台上深深浅浅时光的痕迹,或许人们对它百般修补正是为了辛词中一片丹心。

西风紧,我恍若又听到稼轩的声音随风传来:“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两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谁共我,醉明月?”

读后感悟:(不少于100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