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研究及课堂提问环节的反思
(2013-04-24 09:20:35)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3.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掌握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4.
【重点与难点】
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问题设计:
1、整体感知,概括上下阕内容。
2、上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3、下片用了哪几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
附:
编号:022
主备人:路阿妮
一、自主学习。
1、背景介绍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落职闲置几十年,晚年被复用时借怀古咏史而言现实的一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用人才的愤懑。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2、手法简介
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
狼居胥(
4、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
草草:
5、激情诵读三分钟!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概括上下阕内容。
2、上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3、下片用了哪几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
三、当堂检测:
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选出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
四、布置作业
诵读吧,语文之美始于诵读!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相会
大风起兮云飞扬。
寒风中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相会。
八百年的光阴在郁孤台上刻下一道一道时光的裂痕。风中,辛弃疾如墨云般的长发随风飘扬,他凝重的身影在郁孤台上徘徊。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你还在俯望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你叹息涛涛江水中多少行眼泪。
你还在听对岸山中的断雁悲鸣吗?它们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如今它们已飞入历史的深处,即使它们的子孙也只能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幼年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很想一瞻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如今我终于如愿,在赣州田螺岭依着你的英魂仰视郁孤台。可它一片灰冷,凋敝得不堪风雨之貌。在蓝色天幕下,在凄风苦雨中,它的檐角,却依然高傲地扬起,风骨凛然。
长风破浪会有时。
登上高台,和我敬仰的词人一起看无边的江天,无边的关山,无边的风扑面而来,涌起无边的思绪。我想问你,千百年来郁孤台受到无数文人的吟唱,为何只有你一曲《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响?江风
正是这“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余”的情愫,融于了民族精神之风中。人去,这种精神也不离去;台颓,这种精神也不会衰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之风仍会吹遍大地,激励一代一代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奋发图强。
我仿佛感到了精神之风的吹拂,伸手抚触着台上深深浅浅时光的痕迹,或许人们对它百般修补正是为了辛词中一片丹心。
西风紧,我恍若又听到稼轩的声音随风传来:“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两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谁共我,醉明月?”
读后感悟:(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