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说》教案及课堂问题设计反思

(2013-04-09 21:33:14)
标签:

小课题

文言文

必修三

分类: 2012年小课题研究

                      《师说》课堂问题设计反思

                                                           李艳妮

【课堂提问设计反思】

      《师说》是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已经能认真依据导学案的问题进行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对文本内容的基本掌握,同时我利用早读时间带领学生放声朗读,也落实了字音、断句,这样一来,就为课堂教学节省了不少的讨论、交流时间。

    本节课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对课堂问题的设计也很重要,要有一定的梯度。在本节课中,我设置四个具体的问题,问题从易到难,具有梯度,让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逐步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在拓展延伸中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出来,水到渠成地完成德育目标的教育。本节课的设计合理科学,学生反映很容易能领会文中内容,课堂氛围也比较浓郁,作为教师的我自己在课堂上也比较轻松,所以,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去构铸!

 

 附:《师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四、教学设想

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准备

    1、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然后根据具体的教学环节制作成配合课堂讲解的演示文稿。

2、课前完成导学案的批阅,总结学生自主学习部分的疑难知识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成语故事《程门立雪》的视频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3、处理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详见导学案)

4、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断句。

合作探究  成就你我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问题: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

   【问题二】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问题三】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问题四】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课堂小结】

全文通过对从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拓展延伸】

思考: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