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葛仙湖位于句容城华阳西路。
葛仙湖原名郭西塘,因位于句容城城郭的西门外,故名,
郭西塘是挖出来的。
明嘉靖年间,句容有一位“清官大老爷”,名叫徐九思。
徐九思,字子慎,江西贵溪人。明朝成化十六年(1480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普通农民家庭。嘉靖四年(1525年)考中举人,嘉靖十五年(1536年)出任句容知县。
上世纪80年代,有一出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享誉海内外,后来拍成了电影,徐九经的名气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传开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是戏中的经典语台词。其实,徐九经原形就是明代江南句容县令徐九思。以“徐九经”为主人公的《徐九经升官记》,就是以徐九思的事迹为蓝本。
徐九思一生官职不高,但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视民如父母。《二十五史·明史》中记载:此知县,为官清正,爱民如子,在句容连任九载,深得民众拥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65岁的徐九思于县衙前竖立一座石碑,碑上画了一颗大白菜,画上方题词:“为民父母,不可不知其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两旁一副对联:“方丈高墙为户屏,一丛画菜辅官箴。”随后,请石匠将白菜和楹联镌刻于石墙壁上。后来画菜石屏被后人称作“白菜碑”,徐九思被人称为“青菜知县”。
茅山是道教名山,道观名声甚高,句容又临近应天府(南京),历年来朝廷权贵、大小官员经常来茅山烧香游览,光接待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当时句容只有二十万左右的人口,收入有限。为减轻百姓迎来送往的负担,徐九思亲率吏卒,在城西开荒种菜,开挖郭西塘养鱼,收入作为招待过往宾客和县衙部分费用开支,不在百姓头上摊派。
1960年,进一步开挖郭西塘,扩大后曾经命名为郭西塘水库。
1989年12月,在此处建公园,定名华阳公园。
2002年公园扩建,为纪念句容历史名人仙翁葛玄及小仙翁葛洪,改华阳公园名为葛仙湖公园。
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众多的葛仙湖如今是市内的一处亮眼的旅游景点,也是一处市民休闲、晨练、广场舞等娱乐活动的场所。文艺晚会、元宵灯会、广场舞大赛,不断开展的广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公园免费开放,一年四季公园内游人如织。
易地重建的葛仙观2004年10月26日建成,古朴典雅,飞檐翘壁,雕梁画栋,花木掩映,位于葛仙湖公园西北,占地15亩。观内建有“灵星门”牌楼、灵官殿、放生池、葛仙桥、一湾亭、钟鼓亭、财神殿、慈航殿、文昌殿、吕祖殿、葛仙大殿、三清宝殿等,观内主供圣贤葛仙翁葛玄、“小仙翁”葛洪和道教三清尊神。“灵星门”两侧石柱上刻有对联一幅,“江南古邑物华天宝;葛仙故里人杰地灵”。葛仙观的“葛仙观”三字由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贾平凹先生所写。
2005年12月,投资2800万元,高89米,9层塔体,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句容标志性建筑新大圣塔在葛仙湖公园建成。
大圣塔远借葛仙湖,邻借园林,晚借夕阳,朝借钟声,水、光、声、色俱全,绝妙无比。新塔台基以下两层,外饰汉白玉石栏杆。塔身即台基以上九层,是平面八角形仿宋的楼阁式塔,各层琉璃瓦覆顶,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同时还有外挑平座可供观景。塔高八十九米,冠绝江南,堪称全省已建成的最高宝塔。塔内有双跑双阶梯,登临塔顶,凭栏远眺,古城新貌,湖山风光,锦绣田野,尽收眼底。
塔前的石碑上有一代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题撰的《大圣塔碑记》。
2003年,以《续纂光绪句容县志》上的华阳书院图为依据,按原样恢复到同治四年的原貌,整体搬迁至葛仙湖公园。华阳书院由赵绪成题名,占地587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2004年,葛仙湖公园内重建三台阁,阁高20余米,三层飞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雄伟,阁形与湖北黄鹤楼极为相似。它连同公园内大圣塔、古华阳书院、古葛仙观组成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http://bbs.jurong.cn/thread-109539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