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美两国篮球书籍技术体系和内容的比较研究

标签:
体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近年来,国内篮球界翻译出版了不少美国篮球书籍,希望籍此能有所借鉴,以提高我国篮球理论水平,推动国内篮球运动的发展。中美两国篮球书籍的编写对象不同,但两者的篮球技术体系和技术内容具可比性。并且书籍是教材的上位概念,因而本文统一以“篮球书籍”来进行研究。
本人参阅多本中美篮球书籍,从中选取具代表性的三本美国篮球书籍(其作者霍尔·韦塞尔是多伦多猛龙队的教练,曾从事多年大学篮球训练工作;
1研究对象:
2
3
3.1
表1:对中美五本篮球书籍技术体系的比较
分类 书名 |
脚步和平衡 |
支配和控制球 |
运球 |
投篮 |
抢篮板球 |
个人外线进攻移动 |
内线进攻移动 |
防守 |
Basketball—Steps |
身体平衡和快速动作 |
传接球 |
运球 |
投篮 |
抢篮板球 |
外线持球进攻移动 |
低位区域移动 |
无 |
Basketball |
身体基本和高级控制技术 |
控制球(包括传接球和运球) |
投篮 |
抢篮板球 |
外线移动 |
内线中锋移动 |
个人防守 |
|
Basketball—The |
脚步动作 |
传接球 |
运球 |
投篮 |
抢篮板球 |
一对一进攻移动 |
内线进攻移动 |
无 |
<<高级教程>> |
基础动作 |
传接球 |
运球 |
投篮 |
抢篮板球 |
进攻技术 |
进攻技术 |
防守技术 |
<<篮球教程>> |
篮球技术基础动作(基本功) |
支配球技术(包括传球和运球技术) |
投篮技术 |
获得球技术(包括接球,抢篮板球,抢断球技术) |
一对一个人攻防技术(包括有球和无球) |
一对一个人攻防技术 |
无 |
3.1.1
除在运球、投篮、抢篮板球技术上各版本篮球书籍的名称一致外,杰里·克劳斯将传统意义上的传接球和运球技术概括为控制球技术,孙民治老师在<<篮球教程>>上将传球和运球技术概括为支配球技术,两者有相似的创新理念。
3.1.2
3.1.2.1技术体系特色的差异
美国篮球书籍技术体系的特色是分类清楚,各作者见解独特;而国内篮球书籍除沿袭前苏联传统分类体系外,也很重视对美国篮球技术体系的借鉴和再加工。但国内篮球书籍技术分类的某些内容有重复和战术衔接不清的情况出现。如防守对手技术,同时在战术分类体系中也出现了防守持球队员和防守不持球队员。没有位置技术概念,但在教材中又出现了这个内容,且与个人战术行动内容有较多重复。没有明确组合技术这个概念[6]
3.1.2.2进攻和防守技术分类体系的差异
杰里·克劳斯将个人进攻技术划分为外线和内线进攻移动技术。此分类体系清楚,技术动作内容具体、具可操作性;霍尔·韦塞尔将个人进攻技术划分为持球移动和无球移动技术,其中无球移动技术是我国以往的篮球书籍所缺失的内容;国内一直沿用前苏联教科书传统体系称之为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篮球教程>>中则改为一对一个人攻防技术(包括有球和无球技术),本人认为应是借鉴了美国技术体系分类的优点。
3.2
表2:对中美五本篮球书籍技术内容的比较
|
Basketball—Steps |
Basketball |
Basketball—The |
<<高级教程>> |
<<篮球教程>> |
脚步和平衡 |
身体平衡和快速动作; 站立姿势; 防守脚步 |
身体基本控制技术;身体高级控制技术;无球基本移动和步法;掩护移动 |
脚步动作 基本姿势和动作;各种移动;急停; 转身;跳 |
基础动作
移动,起动,跑,跳,急停,转身,跨步,滑步,后撤步, |
篮球技术基础动作(基本功) 基本手法; 基本步法 |
支配和控制球 |
传接球
双手胸前传球, |
控制球(包括传接球和运球)
传接球: |
传接球 初级传接球技术(略)
高级传接球技术: |
传接球
接球(单手, |
支配球技术(包括传球和运球技术)
传球技术:
转移性传球, |
运球 |
运球
低运球, |
运球
低运球, |
运球
低运球,高运球,变速运球,运球跳步急停,运球跨步急停,体前换手运球,胯下换手运球,转身换手运球, |
运球
高运球,低运球,运球急停急起,体前变速变向运球, |
支配球技术(包括传球和运球技术) 推进性运球; 突破性运球(体前变向运球,变速运球,背后运球,后转身运球) |
投篮 |
单手原地投篮, |
投篮(不包括罚球), |
原地投篮, |
原地单手投篮, 行进间投篮,跳起投篮, 扣篮, 补篮, 贴身投篮, 时间差投篮 |
原地投篮
行进间投篮; 急停跳起单手投篮 |
抢篮板球 |
防守篮板球:前转身,
进攻篮板球:前插抢位, |
进攻篮板球:
防守篮板球:看对方投篮, |
抢篮板意识,
身体体质, 篮板球反弹角度 抢篮板球技术(抢位挡人) |
抢进攻篮板球: 抢防守篮板球 |
获得球技术(包括接球和抢篮板球技术) |
个人外线进攻移动 |
持球进攻移动 无球移动 V型切入,背切,传切配合,掩护,挡拆配合,传中路背切配合,运球掩护接突破上篮 低位区域移动:拉开 一对一的外围突破移动 |
外线移动 活球状态下移动(固定中枢脚的移动;以任意一脚为中枢脚的移动) 运球突破移动: 死球状态下突破移动: 以任意一脚为中枢脚的移动 |
一对一进攻移动(三威胁姿势,跨步,持球假动作,同侧步突破,交叉步突破,跨步接同侧步突破,跨步回收接顺步突破,在紧逼防守下的一对一移动,观察防守,运球急停后的一对一进攻移动) |
进攻技术 摆脱与切入; 获得球; 推进与转移; 穿越与突破; 持球突破; 运球中突破 |
一对一个人攻防技术 有球一对一个人攻防行动; 无球一对一个人攻防行动(前场无球进攻行动) |
内线进攻移动 |
低位区域移动: |
内线中锋移动
内线基本站立姿势,
内线投篮,内线挤投, |
内线进攻移动
内线站位姿势,快速扭头观察防守,小勾手投篮,跳步勾手投篮,后撤步,碎步, |
进攻技术 摆脱与切入获得球 推进与转移 穿越与突破 持球突破 运球中突破 |
一对一个人攻防技术 有球一对一个人攻防行动:前场有球进攻行动无球一对一个人攻防行动: 前场无球进攻行动: |
防守 |
无 |
防守有球队员; 防守无球队员; 防守内线队员; 强侧至弱侧的防守;弱侧至强侧的防守;特殊情况下的防守 |
无 |
防守意识与防守基础动作
防守有球队员: |
后场防守有球队员;前场防守有球队员;后场防守无球队员行动;前场防守无球队员行动 |
3.2.1
在脚步和平衡、支配和控制球、运球、投篮和抢篮板球等技术的内容上中美两国观点一致,尤其在篮球基本技术内容和动作要点的介绍方面较为接近。
3.2.2
3.2.2.1身体平衡和快速动作技术(或身体控制技术)部分内容的差异
霍尔·韦塞尔将身体平衡和快速动作分为站立姿势、进攻脚步、防守脚步三部分。分类清楚,学生容易理解。杰里·克劳斯则将其分为身体基本和高级控制技术,使得不同学习者能根据自身能力来选择练习内容,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杰里·克劳斯将无球基本移动和步法、掩护移动归入身体高级控制技术,在分类上有其独到之处;我国则将掩护部分内容归入个人战术行动。我国传统的篮球书籍没有无球移动技术,因此在对无球队员移动技术的教学和训练中存在诸多困惑之处。
3.2.2.2
美国篮球书籍中运球技术部分的内容丰富。除常用的运球动作外,还有多个高难技术动作。从表2运球技术部分可见美国教练对运球技术的要求明显高于我国;国内篮球书籍中运球技术内容较少且简单。<<篮球教程>>中运球技术分为推进性运球和突破性运球。因对运球技术制定的标准不高,要求不严,直接导致国内后卫队员运球技术普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3.2.2.3
从表2传接球技术部分可见,三本美国篮球书籍对于传接球技术的内容设置思路清晰,更注重实用性和易接受性;<<篮球教程>>中将传球技术分为推进性传球、转移性传球和隐蔽性传球,
3.2.2.4投篮技术部分内容的差异
美国篮球书籍重视三分球投篮、接球后投篮(从体前、从强侧
3.2.2.5抢篮板球技术部分内容的差异
美国篮球书籍对抢篮板球动作的细节描述比国内教材更具可操作性。如Basketball—Steps
3.2.2.6抢球、打球和断球技术部分内容的差异
美国篮球书籍无抢断球技术。他们认为抢断球动作是在复杂比赛状况下对场上变化的洞察和对自身平衡和球的位置的一种综合控制能力,不能单独列出;国内篮球书籍则花很大篇幅介绍抢球、打球和断球技术。
3.2.2.7内线进攻移动技术部分内容的差异
美国篮球书籍对内线进攻移动技术描述细致,分类清楚。尤其在内线技术动作细节上如转身大跨步上篮、快速扭头观察防守和高、中、低位进攻动作组合等内容,国内篮球书籍较少涉及,
3.2.2.8个人进攻移动技术部分内容的差异
Basketball—Steps
3.2.2.9
霍尔·韦塞尔和罗伯特·A
4
美国篮球书籍作者全部是有多年训练和执教经验的教练员。其整个运动员培养、训练和竞赛体系健全,因而其篮球书籍的编写特色是著作者在遵循篮球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提出各自独特的见解,注重实用性和易接受性,不过分拘泥于严谨的理论和面面俱到的内容,受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较大;国内篮球书籍作者则主要以各体育学院教授、学者为主。体育学院没有系统的训练和竞赛体制提供相应保障,编书者只能在教学过程和短期比赛集训中总结经验,因而只能偏重于篮球理论方面的论述,注重运用马、恩理论在哲学层次上的分析和理论体系的完整、严谨和统一,深受前苏联篮球理论的影响。
5
5.1美国篮球书籍技术体系条理清楚,层次明晰,各作者见解独立;国内篮球书籍除沿袭前苏联传统分类体系外,也很重视对美国篮球技术体系的借鉴和再加工。
5.2美国篮球书籍对技术部分内容的描述比国内篮球书籍要更详细、实用和具可操作性,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