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礼物
(2020-06-24 06:29:04)“闪亮”的礼物
张亚凌
我捧着她,感觉到自己的手有些颤抖,我从来没有接受过如此贵重的礼物,一本独特的书。书的作者是我曾经的学生王恺华,扉页是序,只印着一句话:
“赠张亚凌老师,感谢您在我最好的年华,给了我热爱记录的希望。”
这本书这句话,一下子将我的记忆拉回到了十多年前。
那时,我们学校在孩子们升初三时会重新分班,我一直带毕业班,恺华是我在初三时才接触的孩子。他在班上的排名很靠后,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在倒数第十左右。在班里,他沉默到恨不得让所有人忽略自己,可尴尬的是,每天早晨他都会因为前一天的作业没做完而被罚站,他是以最最难堪的站立让我记住的。
在我眼里,恺华不同于别的学习困难的学生——抄照作业或撒谎作业做完只是忘在家里,等等。他从不抄照作业,只做好自己会的,遗憾的是,不会的总是不少。他的坦诚,让他成了学困生中的另类:学困生觉得他不从众,笨狗还扎狼狗势,排斥他;老师们觉得他不会不要紧,可连抄都不屑,那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啊,破罐子破摔的节奏。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无奈中默认了他面对作业的独特形式。好在,上课下课,他从不惹事,所有的时间里,都是静默的。
我一直让孩子们写日记,觉得书写是看守自己的隐蔽又深刻的方式——在看得见的书写中更容易反思自己规划未来。有一次恺华的日记触动了我。他写了自己糟糕的现状,写了自己无望的努力与无助的茫然,写了自己都恨自己无力改变什么的沮丧……他写了很多很多,足足两页,看得我心疼。我第一次在文字里走近了恺华,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学困生的心情与思想。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一直在自我救赎,只是差距太大,他的努力看起来更像个笑话。我保留了那篇日记的原汁原味,一字一句敲在电脑上直接帮他投了稿。
一个多月后,王恺华的那篇日记刊登在报纸上。报纸的名字,我现在倒记不清了。
他的日记?哈哈!
竟然发表了?可能吗?
在别的老师与学生觉得难以置信到满地找眼珠时,我笑了:写作原本就是个性体验,最好的写作就是真诚写作。记得当时我还趁机给全班同学上了节作文课,目的是告诉大家写好作文很简单,用心,说真话,就行。
恺华除了日记越写越长外,似乎在别的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一点多少让我觉得有些懊恼。在恺华之前,好些孩子因为发表了一篇作文,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及学习上的排名,整个人焕然一新。而恺华……没有考上高中是情理之中的。而后,我们彻底失去了联系。
说真的,我常常想起恺华,想起他就怀疑自己对文学的定义是不是有问题?我坚信文学可以改变心境,能够注入力量,会促使接近她的人向着更美好进发。而在恺华这里,没有这种神奇效果啊。
以后的这些年里,特别是面对那些学习靠后的孩子时,我就会想起恺华,就有些失落,甚至有种被辜负的感觉。
我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可偏偏就跟曾经的一个学习困难的孩子计较上了。真的,多少年了,想起他我就很遗憾:我没有为自己的不大气而不好意思,只为那些被我疼惜过的文字而觉得憋屈。
恺华,在我心里,已成为孩子们与我深爱深信的文学之间的一个梗。
十多年后的此刻,拿着恺华出版的这本书,看着“感谢您在我最好的年华,给了我热爱记录的希望”,仿佛恺华就站在我的眼前,一脸含蓄的笑,似乎在向我解释:“我没有辜负您,张老师。”
或许每个人都是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花期,而恺华就像一株腊梅。又或许每个人都有让别人关注自己的方式,恺华应该是凭借执着达到自燃——出版了诗集照亮了我的眼睛。
后记:恺华说那次发表让他觉得自己还能做好什么,毕业之后参军,如今已经签了士官三期。他一直写诗,也发表,索性就选了二百首出了本诗集。
刊于《哲思》2020年6期
715399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