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与大国
(2019-08-14 06:02:26)小家与大国
张亚凌
父亲今年80岁,就像我能较清晰地记得自己6岁时发生的事一样,父亲也无法忘记儿时的凄苦记忆。父亲总说,没吃过苦就不知道甜,没遭过难就不知道现在世道的好。
父亲的思想很单纯,单纯到对自己所处的每个环境,不管小的家还是大的国——都尽是感激。父亲在每个时间段里,都能将自己的心安置得妥妥帖帖。
记忆里,父亲很少抱怨且肯吃苦肯动脑。
父亲曾是我们赵家村二队的生产队长,那时每个队一样出工,挣的工分却不一样。父亲最骄傲的是,我们队社员挣的工分是全村最高的,各家各户分到的粮食和钱也是最多的。他说,只要肯动脑子,心还能拧成一股绳,大家伙一起,怎么也能把日子过好。父亲又说,不管到了啥时候,也不管给小家还是给大家干,出勤不出力,都好不了。
土地承包到户之后,父亲惜地是出了名的。他常说,土地是个宝,不亏人,种啥长啥。更神奇的是,父亲种啥,那一年啥的收成一定是最好的,以至于乡人下种前总会聚在我家向父亲讨教。父亲也从不藏着掖着,分享着他的种地经验,分享着对土地饱满的爱。
再后来,父亲开始做粮食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带动了一片。小镇成了农贸中心,小镇的粮食被运到全国各地。豆类成熟时节,一个晚上,通宵达旦,十几个车皮就装满了。父亲常说,这社会多好,你有力出力,他有智出智,只要人勤快,就能把日子过好。
有时,父亲还会冒出很奇怪的想法,让我都有点怀疑他是不是一个纯粹的农人。
他说,国家是啥,就像这地。地里能长出啥好东西,还不是靠种地人有好想法,有了好想法,再扎扎实实勤勤快快,日子想要多好就能多好。父亲的这种说法不空不大,简单而实在。
父亲总提醒我们要惜福、要知足。每每听到周围有人发牢骚,说社会这样不好那样不对时,他就不能接受,就会斥责别人,说是“瞪着眼说瞎话”“吃昧心食”。
有一次,几个人在我家看电视,说外国有多好多好。父亲插话了,说国跟国就像家和家,家里人不要老抬头瞅人家的好日子,瞅得眼红又能咋地?要低头把自家的日子过好……以至于别人打趣他:“您老是老党员吧?”父亲就显得不好意思了,说自己不够格,又补充了一句:“我这几个娃都是。”
大家都笑了。
父亲从来没有过抱怨,所有的经历,在他看来,都是命中注定的。当我们偶然说起曾经的时代的荒唐,流露出对曾经决策偏差的失望时,父亲就做起我们的工作。当然他做工作绝不会高屋建瓴,还是离不开小小的个人感受。父亲说,大的国跟小的人一模一样的。人一生多长,经风见浪的,谁心里没几个疙瘩?还不是慢慢地自己就解开了。国家也一样,走弯路不要紧,赶紧扳正就行了。
父亲的话,让我们豁然开朗。
就在刚才,父亲还开玩笑说,你小时候偷了人家一个苹果,叫人家找到咱家算账。上次回去,遇到人家从地里往家里拉苹果,热情地送你一箱子,不要都不行。看,这几十年的变化大不?
我的农民父亲,其实蛮可爱蛮有思想的。
刊于《开封日报》2019年4月10
715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