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眉伏案诉深情

低眉伏案诉深情
——读张亚凌《草也有自己喜欢的模样》
江泽涵
初识张亚凌,才读大学,她当时已是高级职称,教学之余,专注阅读和散文写作,多年笔耕不辍,功底不俗,文风清雅隽永,情感细腻真挚,难得为人也谦逊,便交上了好友,那时常有共勉,我工作后的这些年倒生疏了。今收到她寄来的这部散文集,满心期冀地赏读,距离她的上部集子已有两年,想必文字更为精炼了。
本书承袭了张亚凌一贯的洗练之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对人生的憧憬和执着。全书91篇,内容以回忆青少年时代的痛苦而快乐的生活为主,一共分为十三辑,无序无后记,辑与辑之间未有明确的界限来划分,有媒体评论是“温馨的过往,美好的当下,汇聚成热爱并为之努力”,诚然,以暖人的情感为基底,加以积极的人生观,共同构成了一股的坚韧品质,而顽强也是她笔下永恒的主题之一。
张亚凌暖心之笔集中于人间的各种情感,亲情、友情、师情,乃至与陌生人之间的悲善,而当中又以母爱为重,本书就花了近四成的篇幅。《母爱,是一场又一场的辜负》中,讲做母亲的总会在第一时间为儿女着想,却总又不断忽略那个曾为自己执着付出的人,直到“欲孝而亲不在”的悲怆。《我多笨,您都不会失望》告诉了一个事实,不管孩子资质多差,只有做母亲的不会指责,而是不断鼓励。《憨哥》回忆的是厚待我的大哥,以及对他不幸早世的悲痛,凭细节演绎了一出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继父》之前就读过多次了,写的是另一种超乎血缘的亲情,一个对子女无私厚爱的继父形象呼之欲出。
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养就不外乎两类,一源自不缺爱的环境,二从贫寒的家境中砥砺、淬炼出来。张亚凌也是大幸,这两方面都让遇上了,她对苦难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寄宿的日子》是写寄人篱下的苦痛和卑微,《1970年》记录了贫穷的一家在外婆到访时的慌乱,但是在那些灰暗的日子里也感受到了生活的滋味,至今回想起来,既辛酸,又温馨。然而,少年贫穷也让她早早懂事,那段日子是贫困史,也是成长史。
一个优秀作家的创作离不开生活,张亚凌的每篇文章都取材于生活,而且多为日常琐事,如母亲、午饭、理发、乡间的草等风物人情,无不隐透着关中渭南一带的特色,而她也总能在寻常之处捕捉到不俗,故乡的风景,尘世的美好,如沐春风。
张亚凌是一个会自我沉淀的作家,她在创作上已自成一路,整体吸纳了小品文和传统散文的精华,既“简”又“深”,既“散”又“凝”,清新灵动,不失庄重,一气读罢,仿佛放映一般,画面感昭然,每一幕都透着童话般的纯澈和唯美。两年前,我说她:“匠气淡去,已现匠心。”如今则已“匠心昭然”。尤其是在表达上,技巧和手法,不见了踪影,浑然天成。而冲淡的语言中所流淌出来的,也没什么惊人的禅语和智言,有的只是原汁原味的生活,读来犹如聆听涓涓细流,信手捧起一掬来,清甜温润。
刊于《番禺日报》7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