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的痴迷我的痛

(2015-08-04 16:21:37)
标签:

情感

“挑战名家”

你的痴迷我的痛

                 ——挑战名家之张亚凌

                              陕西    乔萍

       刊于《学习周报》总第456

【导语】

我们身边有时会出现举止与众不同的人,或怪异,或痴呆,或疯癫。在我们眼里,他们或许难以捉摸不可理喻。我们得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背景。倘使我们能用心真正走近他们,也许会明白更多……

名家简介

张亚凌,女,渭南市作协理事,陕西省作协会员,《学子读写》特邀主编,《读者》《特别关注》《文苑》签约作家。其取材紧贴生活,主题温暖文笔细腻,构思精致,以散文、小小说见长。多篇散文、随笔在全国写作大赛中获奖,文章被翻译为英文,并被一些省市选作考试阅读题。代表作有《母亲和树》《母爱是一场又一场的辜负》《遗失的寒冷》《不惊扰便是尊重》等,出版散文集《回眸凝望》《心似花开》。

名家美文

囚禁自己的人

文∕张亚凌

我一直想不明白,有些人是因为不被别人理解才将自己囚禁起来,还是将自己囚禁起来了才不被别人所理解?这种人恰恰最为不幸,他们的痴迷被贴上了“疯癫”的标签。

戏痴

儿时,有个奇怪的女疯子,方圆几里哪个村子不管谁家有红白事,她都会赶去。

主家请来的乐人在门口搭棚摆家伙后,卖力地演唱。唱得越热闹,事儿就过得越红火,主家脸上就越有面子。这个疯子一到,一亮嗓子,得——,围观的人就转了方向,全涌向了她。

看似粗俗的乡人,却有着善听的耳朵。他们点着头,笑意泼洒在脸上,指点着,评说着,尽是享受,才不去理会主家及乐人的尴尬。

听大人们说,她是个“油疯子”——时而正常时而疯癫的那种。只要见到唱戏的,跟着一开腔,疯癫气就全没了。据说她本来就是个唱戏的,曾经红半县。疯是疯了,可一入戏,就好了。

我从来没讨厌过那个疯子,隐隐地还有种奇怪的感觉——不愿意看她受委屈。

当小伙伴们跟在她后面边喊着“死疯子”边用土块砸她时,我不让他们那样做,以至于土块落在了我的身上。他们还恶毒地耻笑我,说那个疯子是我亲妈。再后来,她受辱时我就躲开了。

至今我也没想明白,我跟她压根没说过一句话,可在她受伤害而我只能躲开时为什么会咬着衣襟落泪?多年后的此刻,忆起她,为什么泪水还会簌簌而下?

儿时的我,不懂也不喜欢听戏,觉得婆婆妈妈的,哪有说话干脆利索?奇怪的是却喜欢看她唱戏,对,就是看,只看她唱戏时的神情:看她开心时眉梢抖翘,看她伤心时衣袖拭泪,看她痴迷时神游而走,看她悔恨时肝肠欲裂……我也觉得奇怪,从来不听戏的我竟会痴迷上看戏?唱戏时的她,尽管依旧蓬头垢面依旧衣衫不整,可一招一式都让吝啬赞语的乡人激动得拍手叫好。

那时,谁家过红白事,乡人们都满心期待,只因有她。甚至赶至邻村,就为了听她唱几出。

她把热闹唱给了大家,可她心里的苦楚,谁会知道?谁又愿意知道?该不是她满心都是痛楚,却没有出口,于是躲在戏里不再出来?

字痴

上高一那年,在大街上我遇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不喊不叫不吵不闹,没有任何疯癫的表现,只是一个劲地写字。

初次见他是在广阔的十字路口中间。他半蹲着,边挪动边写着什么,围了好多人。凑近一看,他在写《少年中国说》。旁边放着一盒粉笔,已经写了一大片了。字们笔势有力,灵活舒展,飘逸洒脱。

人越围越多,以至于影响了交通。交警来了,将他赶走了。

后来也遇见他多次。他的《岳阳楼记》笔走龙蛇,他的《马说》剑拔弩张,他的《陋室铭》铁画银钩……尽是经典名篇,用笔迥异却同样精彩。每次见他,他都写得酣畅淋漓满脸陶醉,我却看得瞠目结舌满心惭愧。

他唯一的爱好就是以地为纸尽情书写吧?因为在小小的县城,很多人都见过他,见他时总在地上洋洋洒洒地写着。没粉笔了,从路边捡来土块,竟然也写得那么从容那么俊秀,以至于我恨不得剁了自己写字的手。

偶尔上街,心里就有种莫名地期盼,能遇上他不?县城虽小可也有四条大街无数小巷,匆忙的高中生活也不允许我在整个县城的大街小巷游走,失望的时候倒不少。

似乎是在第二年冬天,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我常常想起他,也做了不同的猜测:他去大城市写字了,合阳太小,没人欣赏得了他的书法;他的疯病好了,回农村老家好好过日子去了。我最愿意相信第二种,他终于跟我们一样了,回家过日子去了。偶尔,他也会随手拿起什么写几下,脸上应该是释然的神情吧。或许,他还会教他的孩子写字呢。当然,第一种也行——他去了更广阔的地方。他的字风格不定,时而清秀雅致,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飘逸洒脱。在大地方,或许会遇到伯乐吧。

很奇怪,多年了,我每每提笔练字时,他都会一闪而过。或许,他不曾疯不曾癫,只是学痴学醉以至于将自己囚禁在字里不想出来了。

直到今天,对戏痴字痴,我都很敬畏,也无法忘却。

技法借鉴

这是一篇写人物的文章,作者以满腔疼惜给我们刻画了两个看似疯癫实则痴迷于唱戏写字的人。感慨之余,可以从中学习以下技法:

一 从生活中选材,使文章紧接地气。

痴迷于唱戏的女疯子,使乡间陡然变得更为热闹;痴迷于写字的男子,将熙熙攘攘的大街俨然视为临摹的圣地。我们身边不乏行为有些怪异者,你可曾放慢匆忙的脚步关注过?写作就是要取材于生活,真实抒写,使文章紧接地气,这样更容易触动读者柔软的心。

二 文笔细腻,形成画面感。

文字如工笔画,细腻勾勒,形成画面感。“他们点着头,笑意泼洒在脸上,指点着,评说着,尽是享受,才不去理会主家及乐人的尴尬。”只一句,刻画出乡人听戏时陶醉的情形。“每次见他,他都写得酣畅淋漓满脸陶醉,我却看得瞠目结舌满心惭愧。”简单一笔,将写者与看者,从内心到神情都刻画出来了。要写出好的文章,就要细致刻画,让文字形成画面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叙事多有抒情感。

表达方式并不是断然分开的,记叙与抒情也可以彼此相融。在这篇文章里,看似简单的叙事会让读者心动、心疼。“至今我也没想明白,我跟她压根没说过一句话,可在她受伤害而我只能躲开时为什么会咬着衣襟落泪?多年后的此刻,忆起她,为什么泪水还会簌簌而下?”“看她开心时眉梢抖翘,看她伤心时衣袖拭泪,看她痴迷时神游而走,看她悔恨时肝肠欲裂……”当你读到类似这样的语言时,是否也对戏痴满腔同情?

牛刀小试

名叫“母亲”的疯子

马嘉鑫

这是关于三个疯子的故事,看得我心疼不已。抬起头,恍惚间儿时那个被村里人叫“疯子”的,浮现在了我眼前——

那时我在村里上小学二年级,每次上学都要经过一个缓坡,总有个女人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她头发蓬乱,身上脏兮兮的。她不是安安静静地坐着,有时大声叫喊着,有时自言自语还满脸一本正经,偶尔也会傻傻地看着路过的我。只是,我知道她在说在唱在叫在喊,可就是不大能听清楚。不过我从来也没想听清楚,只觉得好玩。

一次,跟一个小伙伴一块上学。看见那个女人了,他满脸神秘地对我耳语:“这是个疯子,她会把你抓走卖了。”他的话让我突然生出害怕来,害怕她把我抓走,害怕我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从那以后,再经过“疯子”旁边时,我就惶恐不安地远远地走到路的另一端,避开她。

我那样躲避她后,她倒开始嘴里嚷嚷着出神地盯着我。我心里的害怕像不倒翁,压倒了又挺起来,还摇摇摆摆让我更不安生了。

终于受不了了,该去学校了,我磨磨蹭蹭地走到奶奶身边,央求她送我上学。奶奶知道原因后,摸着我的头说:“别听人瞎说,那个人怪可怜的,她的孩子被人贩子拐跑了,到现在也没找到,才变成那样的。”

我愣住了,原来她那么可怜!

该上学了,我不再刻意避开她,而是很小心地走近她,想听清楚她到底在念叨什么。靠近了,听了个大概,她说的是让自己的孩子赶快回来。原来她每时每刻都在想着自己的孩子,就算疯了,也挡不住对孩子的思念。

再后来,我看到有些孩子边走边向她扔东西,还大声喊着“臭疯子”时,就上前阻止。我想让他们停止那种行为,可是,我没有做到。直到那个“疯子”突然死去。

此刻,这篇随笔,又让我想起了她。

还有谁会想起她呢?想起那个因为自己的孩子变疯的女人,想起那个女人苦等孩子的身影?

一个疯子,名叫“母亲”,这是我所知道的全部。

【点评】

小作者由眼前文章中的疯子切入,给了她特殊的身份——母亲,标题即点明了这点。行文中,小作者以自己的情感变化来书写内心感受,尤其知道了“疯女人”的病因后,他不再躲避,甚至在她遇到其他孩子的打骂时去阻止而受到伤害,言语中无不透露出对她的怜惜和疼爱。全文细节到位,感情真挚。当我们读完文章后,萦绕在脑中的不再是“疯子”,而是一位思念孩子,等待孩子归来的母亲,文章因此变得深刻而耐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