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模作样
(2015-07-22 08:18:40)刊于《陕西广播电视报》7月17
一说到“装模作样”,我就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农民,一个三十年前彻头彻尾的农民,我的五叔。
记忆里,他总把自己收拾得极为干净利索,对人说话也很是客气,全然没有乡里人衣着上的不修边幅、话语里的粗俗。要知道,那是三十年前偏僻而又落后的农村,大伙儿端着饭碗可以蹲在粪堆上香喷喷地吃饭,闲聊调侃时一句一个“他妈的”“滚一边”不说脏话似乎就无法开口。
大家伙都不喜欢我的五叔,不喜欢的理由还很多:
他是“笨狗扎狼狗势”,农民就农民还以为自家是干事的;他是“没文化还装文化人”,肚里明明没喝过几天墨水还把自己整得人模狗样的;他是“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心比胸腔高不还是土里剖食;他是“爱慕虚荣的货色”……
总而言之在大家伙的眼里,五叔是一个可怜的、孤独的另类。而可悲的是,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又或许是他已心知肚明只是不愿“改过自新”。
后来,五叔成了我们村第一个走出去的生意人,第一个被大家伙羡慕得掉眼珠子的人,因为三十年前他就拥有几十万。
——真是不可思议,一个人装着装着,竟然成了自己想象中的情形?
其实这是不需要我们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的事,《资治通鉴》里也记载着类似的事。春秋时期魏国国君评价鲁仲连时认为他表里不一,君子形象是装出来的,大臣孔斌对此说了一句话,“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意思是说,开始是为了做给人看,但长久地做下去,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自然就会成为那样的人。事实上鲁仲连真的成了典型的君子。
——装模作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