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继父

(2015-02-05 20:18:27)
标签:

佛学

《读者·乡土人文版》2014 季度精选集(冬季卷) 

第一辑 不只有房子,还有诗和远方
开往北京的路公交车   王晶晶 
北京,谁是谁的过客   刘小鲜 
地下变术 徐卓君 
富人搭公交才算发达国家    胡晴舫 
城里的寂寞高手    
礼在上海 程乃珊 
你可能不知道的香港   林嘉文 
这样的台湾   空色的暧昧 
到处拜神的台湾人 廖信忠 
大城市里死与生   蒋方舟 
别那么着急    
为什么更多反而是更少 朱刘华 
不只有房子,还有诗和远方  高晓松 
卖茴香卷的人生赢家    
我的王国 里则林 
我的大学 陈倩儿 
古装的平遥    
江南风物  
清凉的雨投怀一个叫兰州的地方   
阿尔山站:中国最小最美的火车站     
原生态:碧山没有乌托邦     
医生追到火车站   白岩松 
大大的世界   张泉灵 
第二辑
偏心妈妈 许冬林 
毕业论文里的母亲 王晶晶 
骨头上的肉    
事父母以 “色悦”  
继父    张亚凌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龙应台 
风雪天,还愿天   周大新 
老爸的创业史 巩高峰 
父亲是木匠    
他们和土地一起被留下 瞿学江 宋克强 
漂泊在他乡 惦念在心头 李琭璐 
父亲的蜂,我的蜜  
爷爷奶奶的   吴润萌 
带外婆出去玩  
那个年代,物资都很匮乏    杨怡倩 
妈妈知道的麻雀窝  
老头子的固话不会停    
父亲想做城里人   南在南方 
二乘以三得八  
深山里的“马蒂斯”    
他鸡即地狱   韩少功 
感恩的窗帘   莫小米 
大地 毕飞宇 
第三辑 谢谢你走过我的生命
村子跟人姓   余世磊 
小工      
老朋友一个一个丢了   林特特 
你吃我的衣服,我穿你的食物     
畏惧告别  
大红包   
无法隐居的人  
小时候  林特特 
十岁那年秋天 宋石男 
门板上的童年 朱学东 
老玩具      南在南方 
我家的“百草园” 王向阳 
成长是件很偶然的事   林特特 
忘记自己的年龄    
别客气,原来我不该在这里  张嘉佳 
你的本命年也是我的本命年  艾小羊 
那些年我们挨过的打    
当官记      桑格格 
故乡去了天堂 盛可以 
我在中国当农民    
第四辑
祖师爷赏饭吃  
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     
唐朝人吃什么 王梦雨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乡间豆腐坊    
做菜 汪曾祺 
醋缸里的中国 许石林 
荤里素      崔岱远 
越人语:苋菜梗过酒    
私酿 南在南方 
  梁实秋 
门前的茶馆   陆文夫 
听得到的味道 张佳玮 
被《舌尖》改变的人生 吴子茹 
你这只咸鸭蛋 王芳芳 
白菜 周华诚 
家传烧茄子   崔岱远 
喝啥汤,就是啥汤 周华诚 
厨神总在拐角处   小乔公子 
第五辑 你坦荡,世界便坦荡
养虫子的男人 王三山 
通驴性的人   刘亮程 
哑巴  
你坦荡,世界便坦荡   张君燕 
陌上花开蝴蝶飞   丁立梅 
捡骨师廖煌柱 吴念真 
自古艰辛唯就业    
一个茶壶一个杯   林清玄 
鼬为媒        
疯长 莫小米 
鞋尖上的古代中国 倪方六 
给规矩人以尊重   郑元绪 
大师们的父爱瞬间  
汤一介:毕竟是书生   刘十九 
读书究竟有没有用  
缝线是荤的还是素的   苏上豪 
乡音苑:两个美国人的中国方言地图  赵晓兰 
“汉字叔叔”的汉字人生    宗至和 
百家姓之贾姓 袁义达 邱家儒 陈建魁  

继父

听母亲说,他进门时我只有五个月大。对“父亲”的记忆,别说我,就连比我大两岁的三哥、大五岁的二哥,都说记忆里只有他。

他在离我家不远的钢厂上班。河南人,矮小,黑瘦,长得倒很筋骨。似乎不管见了谁,都是一脸讨好得有点卑贱的笑。

多年后,看着他蒙着黑纱的照片,母亲老是感慨:要不是那些女人家眼角浅,光看男人长相,这么好的一个人,还会上门到咱家过日子?还能轮得到咱娘四个享福?母亲可不是在心里默想,而是自言自语。

不只是母亲想不明白,我们兄妹在一起说起他,也是泪水涟涟。觉得他好像就是为了我们才到这世上辛苦地走了这么一遭,遭了那么多罪。

记忆里,他一下班,随便吃点,就到街口摆摊——修自行车捎带配钥匙。我呢,一直在旁边玩。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有时,他会喊,妮儿,甜一下去。我就欢快地跑向他,从那油腻腻的大手掌里捏起五分钱,买几颗水果糖。一剥开糖纸,我会举到他的嘴边,让他先舔一口,也甜甜。他会用干净点的手背噌一下我的小脸蛋,说,爸不吃,妮儿吃。妮儿嘴里甜了,爸就心里甜了。

天黑了,准备回家了。不用他说,我就爬上小推车,不歇气地连声喊着“回家喽——”“回家喽——”。

直到去世前,他还在街口摆摊修自行车。

他还能修理各种电器,巷子里的人经常跑到家里麻烦他。我有时就纳闷,问他,我真想不出,你还有啥不会的?他就笑了,说,爸是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他对自己啥都不讲究,啥都是凑合。

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母亲说,人家男人都吸烟喝酒,他咋能不眼馋?还不是咱娘五个拖累大,得攒钱。母亲也常在我们面前唠叨,说你们呀,要是对他不好,就是造孽。妈一个妇道人家,咋能养活得了四个娃娃?早都饿成皮包骨头贴到南墙上了!

在家里,母亲很敬重他。他蹲在哪儿,饭桌就放到哪儿。我会以最快的速度给他的屁股下面塞个小凳子,哥哥们立马就围了过去。母亲边给他夹菜边说,你是当家的,得吃好。他又笑着夹给我们,“叫娃们吃,娃们长身体,要吃好”。

他几乎一年四季都是那蓝色厂服。母亲要给他做身新衣服时,他总说,都老皮老脸了,还讲究啥?给娃们做。

“百能百巧,破裤子烂袄。”街坊嘲笑他,只知道挣钱舍不得花钱。

“再能顶个屁,还不是在人家地里不下种光流汗?不就是不掏钱的长工么?”熟识的人讥讽他,没有自己的孩子还那么撅着屁股卖命地干。

流言风语咋能传不进他的耳朵?更有甚者给他说话直接带味儿。好几次,母亲没话找话硬拉扯到那事上想宽慰他,他只是笑笑,说没事,手底下的活都做不完,哪有闲功夫生气?

他不是脾气好,是压根就没脾气。

邻里街坊说话不饶他倒也罢了,欺生。可爷爷奶奶大伯叔叔们从一开始就不同意他上门的,在本家的大小事上都不给他好脸色看,这就没道理了。可他,见谁都是乐呵呵的,才不理会别人紧绷着的脸。母亲为此很生气,说这一摊孤儿寡母不是你,日子能过前去?给他们姓李的养活娃娃,凭啥还要看他们的脸色?断了,断了,不来往了!

他倒给母亲和起脾气来。说忍一忍就过去了,都是一家人,计较啥?

只是,我万万没有想到,他竟然也会发脾气,还是因为大哥的事。

大哥看上了个姑娘,家里俩姐妹,姑娘的父母也看上大哥忠厚,想招他上门。大哥自己都愿意了,可就卡在了继父那儿。

我能给你们几个当得起爸,就能娶得起媳妇盖得起房!他摔下这句话就披着衣服走了。母亲后来找了大哥,当时我也在场。母亲说,你爸死活不同意你给人家上门。你爸说了,招上门的女婿,腰就直不起,就叫人下眼看了。

大哥沉默了。大哥抬起头时,眼睛红红的。

事实上,在抚养我们长大的过程中,他划了两个院子,每个院子里盖了一排五间的厦房,也重新盖了老屋,我那三个哥哥,不偏不倚,一人一院,媳妇们也都娶进了门。

他是在我出嫁后的第二年走的,前一周还给我说自己身子骨硬朗着哩,家孙抱完了,就等着抱外孙哩。那天,他正补着车带,一头栽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

我难过得无法原谅自己,因为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他衰老的过程,只有他不断劳作的身影!

皱纹何时如蛛网般吞没了他?

牙床何时开始松动以至于嚼不动他特喜欢吃的茴香味儿的干馍片?

他胃疼得整晚整晚睡不着觉时想到过叫醒我们唠唠嗑来打发疼痛吗……

倘若他病在床上,我们服侍了些日子,心里或许会好受些。可是,可是爱一直是单向流淌啊,我们究竟关心过他多少?!

我没有生父的丝毫记忆,我记忆里的父亲就是他,也只有他。听母亲说,连大我七岁的大哥,在他进门后不久,也再也没说起过生父。

他走的情形我永远记着。

大伯叔叔们不让他们的孩子给他穿孝服,我们兄妹四个磕头挨个求过,他们依旧不答应。当着本家那么多亲戚,大哥说话了:他就是我们兄妹四个的爸,我们四个不是喝西北风长大的,是我爸养大的。这一次不给我爸披麻戴孝,也行,就断亲,断个彻底!你们去世,我们兄妹四个,也不会到灵前的!

事实的确如此。

您该满意了吧,爸?

您的丧事也办得很体面,我们除了给您风风光光地办丧事,还能为您做什么?爸——您没给我们生命,却给了我们一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