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继父

(2014-11-29 19:18:24)
标签:

育儿

 

《读者·乡土人文版》2014年第12期目录

首语

3 医生追到火车站/白岩松

专题

小时候:怀念时看见更多

20 那些年我们挨过的打/  

22 当官记/桑格格

23 童年是一块糖/黄礼孩

24 老玩具/南在南方

25 成长是件很偶然的事/林特特

一方水土

百味人生

11 你是谁的背景/  

14 给规矩人以尊重/郑元绪

17 喜气安稳/雪小禅

27 中国式拜菩萨/李松蔚

29 唐朝的韭菜/李汉荣

43 我在中国当农民/  

53 你有没有自律/  

54 忘记自己的年龄/  

61 别那么着急/  

65 感恩的窗帘/莫小米

68 一个茶壶一个杯/林清玄

75 畏惧告别/  

心灵家园

 从前,那么慢,那么美/无名君

15 乡间豆腐坊/  

38 陌上花开蝴蝶飞/丁立梅

52 情怀/张晓风

55 香椿/  

亲情驿站

 大大的世界/张泉灵

 母亲的目光/  

10 你的本命年也是我的本命年/艾小羊

42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龙应台

60 继父/张亚凌

67 事父母以“色悦”/  

百姓生活

 老爸的创业史/巩高峰

16 小工/  

32 父亲是木匠/  

37 风雪天,还愿天/周大新

46 十岁那年秋天/宋石男

56 一个人的农耕实践样本/周华诚

64 捡骨师廖煌柱/吴念真

72 鼬为媒/  

77 厨神总在拐角处/小乔公子

一方水土

76 到处拜神的台湾人/廖信忠

旅食天下

人在旅途

26 古装的平遥/  

旅食天下

33 醋缸里的中国/许石林

44 /梁实秋

历史文化

姓氏文化

70 百家姓之邹姓/袁义达 邱家儒 陈建魁

文化点滴

47 富人搭公交才算发达国家/胡晴舫

69 “微肥”还是“歪fai/  

73 怎样才能有风度/  

74 大师们的父爱瞬间/  

微言微语

45 微言微语

本期荐书

80 本期荐书

历史新说

66 唐朝人吃什么/王梦雨

  

12 汤一介:毕竟是书生/刘十九

34 一位农民摄影师和他镜头中“伤心的土地”/  

48 地下变术/徐卓君

映象中国

乡土映象

40 孤岛中的村/储永志

图片故事

30 摘不掉的口罩/  

62 毕老师和他的8000件宝/  

 

继父

听母亲说,他进门时我只有五个月大。对“父亲”的记忆,别说我,就连比我大两岁的三哥、大五岁的二哥,都说记忆里只有他。

他在离我家不远的钢厂上班。河南人,矮小,黑瘦,长得倒很筋骨。似乎不管见了谁,都是一脸讨好得有点卑贱的笑。

多年后,看着他蒙着黑纱的照片,母亲老是感慨:要不是那些女人家眼角浅,光看男人长相,这么好的一个人,还会上门到咱家过日子?还能轮得到咱娘四个享福?母亲可不是在心里默想,而是自言自语。

不只是母亲想不明白,我们兄妹在一起说起他,也是泪水涟涟。觉得他好像就是为了我们才到这世上辛苦地走了这么一遭,遭了那么多罪。

记忆里,他一下班,随便吃点,就到街口摆摊——修自行车捎带配钥匙。我呢,一直在旁边玩。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有时,他会喊,妮儿,甜一下去。我就欢快地跑向他,从那油腻腻的大手掌里捏起五分钱,买几颗水果糖。一剥开糖纸,我会举到他的嘴边,让他先舔一口,也甜甜。他会用干净点的手背噌一下我的小脸蛋,说,爸不吃,妮儿吃。妮儿嘴里甜了,爸就心里甜了。

天黑了,准备回家了。不用他说,我就爬上小推车,不歇气地连声喊着“回家喽——”“回家喽——”。

直到去世前,他还在街口摆摊修自行车。

他还能修理各种电器,巷子里的人经常跑到家里麻烦他。我有时就纳闷,问他,我真想不出,你还有啥不会的?他就笑了,说,爸是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他对自己啥都不讲究,啥都是凑合。

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母亲说,人家男人都吸烟喝酒,他咋能不眼馋?还不是咱娘五个拖累大,得攒钱。母亲也常在我们面前唠叨,说你们呀,要是对他不好,就是造孽。妈一个妇道人家,咋能养活得了四个娃娃?早都饿成皮包骨头贴到南墙上了!

在家里,母亲很敬重他。他蹲在哪儿,饭桌就放到哪儿。我会以最快的速度给他的屁股下面塞个小凳子,哥哥们立马就围了过去。母亲边给他夹菜边说,你是当家的,得吃好。他又笑着夹给我们,“叫娃们吃,娃们长身体,要吃好”。

他几乎一年四季都是那蓝色厂服。母亲要给他做身新衣服时,他总说,都老皮老脸了,还讲究啥?给娃们做。

“百能百巧,破裤子烂袄。”街坊嘲笑他,只知道挣钱舍不得花钱。

“再能顶个屁,还不是在人家地里不下种光流汗?不就是不掏钱的长工么?”熟识的人讥讽他,没有自己的孩子还那么撅着屁股卖命地干。

流言风语咋能传不进他的耳朵?更有甚者给他说话直接带味儿。好几次,母亲没话找话硬拉扯到那事上想宽慰他,他只是笑笑,说没事,手底下的活都做不完,哪有闲功夫生气?

他不是脾气好,是压根就没脾气。

邻里街坊说话不饶他倒也罢了,欺生。可爷爷奶奶大伯叔叔们从一开始就不同意他上门的,在本家的大小事上都不给他好脸色看,这就没道理了。可他,见谁都是乐呵呵的,才不理会别人紧绷着的脸。母亲为此很生气,说这一摊孤儿寡母不是你,日子能过前去?给他们姓李的养活娃娃,凭啥还要看他们的脸色?断了,断了,不来往了!

他倒给母亲和起脾气来。说忍一忍就过去了,都是一家人,计较啥?

只是,我万万没有想到,他竟然也会发脾气,还是因为大哥的事。

大哥看上了个姑娘,家里俩姐妹,姑娘的父母也看上大哥忠厚,想招他上门。大哥自己都愿意了,可就卡在了继父那儿。

我能给你们几个当得起爸,就能娶得起媳妇盖得起房!他摔下这句话就披着衣服走了。母亲后来找了大哥,当时我也在场。母亲说,你爸死活不同意你给人家上门。你爸说了,招上门的女婿,腰就直不起,就叫人下眼看了。

大哥沉默了。大哥抬起头时,眼睛红红的。

事实上,在抚养我们长大的过程中,他划了两个院子,每个院子里盖了一排五间的厦房,也重新盖了老屋,我那三个哥哥,不偏不倚,一人一院,媳妇们也都娶进了门。

他是在我出嫁后的第二年走的,前一周还给我说自己身子骨硬朗着哩,家孙抱完了,就等着抱外孙哩。那天,他正补着车带,一头栽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

我难过得无法原谅自己,因为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他衰老的过程,只有他不断劳作的身影!

皱纹何时如蛛网般吞没了他?

牙床何时开始松动以至于嚼不动他特喜欢吃的茴香味儿的干馍片?

他胃疼得整晚整晚睡不着觉时想到过叫醒我们唠唠嗑来打发疼痛吗……

倘若他病在床上,我们服侍了些日子,心里或许会好受些。可是,可是爱一直是单向流淌啊,我们究竟关心过他多少?!

我没有生父的丝毫记忆,我记忆里的父亲就是他,也只有他。听母亲说,连大我七岁的大哥,在他进门后不久,也再也没说起过生父。

他走的情形我永远记着。

大伯叔叔们不让他们的孩子给他穿孝服,我们兄妹四个磕头挨个求过,他们依旧不答应。当着本家那么多亲戚,大哥说话了:他就是我们兄妹四个的爸,我们四个不是喝西北风长大的,是我爸养大的。这一次不给我爸披麻戴孝,也行,就断亲,断个彻底!你们去世,我们兄妹四个,也不会到灵前的!

事实的确如此。

您该满意了吧,爸?

您的丧事也办得很体面,我们除了给您风风光光地办丧事,还能为您做什么,爸——

您没给我们生命,却给了我们一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做事情
后一篇:交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