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新课程教学案例》
上课前我的确做了很精心的设计:
先疏通课文,通过分析判断教会孩子们掌握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大部分的划分;语言描写夸张渲染很到位,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感受;思想上突出孩子的无私无欲才会说出真话……
起初,教学如设想中的那样顺利进展,进入了欣赏构思阶段:
“……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征: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句话既支撑起了骗局的大框架,也决定了只要有自私虚荣存在骗局就一定会顺利进行,我正准备就此谈谈“思维暗示”的巨大影响时,雷璞同学举起了手。我点头,示意她发言。
“我觉得这篇童话有问题。”她语出惊人,我一愣,让她继续说,“课文说的是‘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征: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是‘缝出来的衣服’,并没有说是‘布料’具有这种功能,那么在织布机上时两个大臣为什么要假装看见呢?——就没有必要假装看见!”
对呀,文字上的表述的确是“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征: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而不是说“布料”。
雷璞同学的问题让我想到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在美国上《灰姑娘》这一课的情形:
……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学生的回答是,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老师于是赞叹说: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
于是,我没有按常规思维给她讲童话可以夸张渲染甚至具有思维的跳跃性,更没有以牵强附会的解释来维护安徒生这位童话大师的形象,而是就字面分析肯定了她发言的正确性,从而将教学的目标转到了另外一个方面,——敢于质疑,才有超越。
“不仅仅是读文章,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带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而不能盲目崇拜大家,就像雷璞同学那样,带着自己的思想去阅读去学习,那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我又问同学们,哪些人曾经挑战过伟人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们七嘴八舌头,交流争论而后举出了事例:
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下降的“比萨斜塔实验”;
哥白尼挑战托勒密,提出日心说;爱因斯坦挑战牛顿的经典力学,提出相对论;罗巴切夫斯基推翻传统几何学……
“名人伟人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下课时,同学们在愉快的谈论中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
这节课的确没有按照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我觉得这同样是很成功的一节课,——引导孩子们的思维远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我感谢我的孩子们,感谢他们打乱了我的课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