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载的文章 |
卫青是汉武帝时的大将军,他曾七次北击匈奴,取得了很大的战功,为北方地区的安定作出了很大贡献。卫青虽然出生低下,但是综观他的一生,他的所作所为却比很多出生高贵的人更能让人钦佩和颂扬。
卫青出生低下,是平阳公主家一个供事的小吏和家奴的私生子。小的时候,卫青就受尽了屈辱。他在他父亲家的时候,父亲让他去牧羊,他的前母之子都很歧视他,把他当作奴仆对待。“青尝从入室甘泉居室,有一钳徒相青曰:‘贵人也,官至封侯。’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斥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乎!’”可见,他小时候生活是很不好的,可能动不动还要受打受骂。但是卫青并没有把这些屈辱化为仇恨去打击报复,而是以一种大度,忍让的精神来对待。这中精神伴随他的一生。
《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直接引用卫青的话的地方不多,但从这几处引用却大致可以看出卫青的为人。
“青尝从入室甘泉居室,有一钳徒相青曰:‘贵人也,官至封侯。’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斥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乎!’”这里不仅写了卫青出生低下,受尽屈辱,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卫青在别人说他可以官至封侯的时候的态度。他没有因为别人说他将要富贵而沾沾自喜,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对待这件事。相比在刘邦早年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说他将会极贵,他就很自负而且飘飘然的。这里可以看出,卫青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低的位置上,是一种谦逊的态度,即使后来他真的封了侯,做了大将军,他还是一种荣辱不惊的态度。
在元朔五年(前124)春天的那次和匈奴作战中,卫青取得了很大的战功,汉武帝非常高兴,不仅给了卫青大的封赏,还要封他的三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儿子。但卫青却谢绝说:“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这段推辞说的很让人信服,说的在情在理,而且把所有该说的都说了,让任何听了都很舒服,从中感觉不出一点点虚伪,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首先,他说我侥幸地能在军队中当官,依赖陛下的神圣威灵,才使军队获得大捷,同时这也是各位校尉拚力奋战的功劳。这里他说这次战胜是皇上神圣威灵的护佑和各位校尉拚力奋战的功劳。完全不居功自傲,显得很谦虚和满足,同时他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他出生低贱,能为国出力,而且做到了大将军这个位置,他已经很满足了,所以他很感谢汉武帝的提拔和关爱。对和他一起作战的士兵将领,他更是站在同等的立场上去对待。都是一起去抗击匈奴,他深知以生命作战之不易,以己度人,士兵和将领也是很不容易的,那是用生命危险换来的胜利,所以他为他的部下争取封赏。而汉武帝要对他的三个很小的儿子封赏,他却认为是很不妥的。他认为他的儿子没有任何战功,不应得到封赏,而且这也不符合论功封赏的常规,不足以鼓励战士奋力打仗。这里他深知了论功行赏的重要性,具备作为一个将领应有的素质和认识。
面对孤身而回的苏健,周霸劝卫青杀之以立威,卫青听取了向军正闳、长史安的意见,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於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於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他认为自己已经因为汉武帝的关系做了大将军了,他已经觉得自己够幸运了,也不怕没有威严,杀苏健来立自己的威严,有失人臣的旨意。而且他认为把情况向天子详细报告,让天子自己裁决,由此表现出做臣子的不敢专权,这样更好。这里可以看出卫青作为臣子从不越权,而是拥护皇帝的权威,做到了一个做臣子应做的,而且做的很好,不过我觉得这样太过保守。他的一生都是以汉武帝的利益为转移,极力地为汉武帝效力。不过为国而战也是他作为军人最想做的事情。
当苏健劝卫青能够效法古代那些招选贤人的名将时,卫青拒绝说:“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与卫青同是皇亲国戚的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因为厚待宾客,天下之人常切齿痛恨他们的这种作为。让卫青知道自己的一切封赏荣耀都是汉武帝给的,汉武帝也可以随时收回他对卫青的一切,因此卫青深知做人臣的本分和随时而有的危险。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他不想让汉武帝有把柄。这里可以看出卫青是极力地做好为臣的本职工作,小心谨慎,从不做出越权的事情来。
除了这几件事情,《李将军列传》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在李将军自杀之后,李敢“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对李敢的报复,卫青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让精神和宽大的胸怀。李敢是以下犯上,而且卫青那是也是很有权利和地位的,如果把这件事情上报给汉武帝或者是私下里给他一点惩罚,这都是很容易的。但他是把这件事情隐瞒下来,没有张扬,可见卫青人格之伟大。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有正面评价卫青的。《卫将军骠骑列传》里有这样一句话:“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这是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的唯一的一次对卫青的正面评价。这里讲到了卫青为人仁爱善良,有退让精神,以宽和柔顺取悦皇上。但是天下之人没有称赞他的。其原因可能是他不喜欢厚待兵客,招贤于门下有关。但说天下人都不称赞他,我觉得与事实不符,他纵然是靠他姐姐的关系才被启用的,但是他以自己的实力和努力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取得了这么大的功绩。还是会有很多人称赞他的。这可能是小范围内对卫青的态度吧。其中也包含了司马迁个人的感情因素。
在史记的其他篇章里面,也有司马迁对卫青的正面评价,如《史记·佞幸列传》末尾言:“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这里肯定了卫青杰出的军事才能。
卫青之所以在汉朝乃至中国历史中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关键还是在于他杰出的领军才能和他对匈奴作战的胜利。七次对匈奴作战,七次都战胜了。王维在《老将行》中有“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奇数”的诗句。哪能就每次都有那么好的运气呢,幸运固然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卫青实实在在的军事才。在多次的与匈奴的作战中,司马迁就只对元狩四年卫青的那次作战的战术和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卫青没有料到匈奴的精力部队全部集中在那里,而且那是天气情况也很不好,在那样危险的情况和恶劣的条件之下,卫青的军队依然井然有序,卫青也指挥镇定,同时还依据突发形势摆了有效的阵势。虽然没有抓到单于,但还是取得了胜利。可见卫青领军的才能。
在《淮南衡山列传》中淮南王意图谋反,他怕朝廷派卫青去镇压,就询问伍被卫青人如何。伍被的说自己的朋友黄义曾随大将军攻打匈奴,回来后告诉他:“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於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骑上下山若蜚,材幹绝人。”后面还说“被以为材能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乃敢饮。军罢,卒尽已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虽古名将弗过也。王默然。”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将军不仅才能出众,作战英勇,征战经验丰富,还强盗了他很体恤士兵和下属,即使是古代名将也不能比。卫青因为自己也是出生低下,所以他更能替士兵着想。
卫青的一生,从一个小小的骑奴成为大将军、大司马,始终荣辱不惊,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怀着感激和满足的心理,即使是受到委屈,也是隐忍退让。他虽出生低下,受尽屈辱,却毫无怨言,这是他的大度和宽容;他虽是靠他姐姐卫子夫的关系才得到任用,但是却建立了丰功伟绩,这是他的能力和才干;他虽作为大将军,却非常体恤下属,关爱士卒,这是他的谦卑和仁爱。
如果用一个字来总结卫青的一生的话,我觉得“臣”字给他是最合适不过了。他对汉武帝无疑是感激,汉武帝给了他一切的机会,让他从一个骑奴成为大将军。同时作为外戚,他又有很多外戚的无奈, 他只有尽可能的取得胜利来报答汉武帝同时维护他姐姐的地位,同时顺应汉武帝的旨意,绝不僭越权利,因此像招贤这种事情他是不会做的。卫青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伟大的功绩,但他的历史名声却不及李广,甚至连比他的外甥霍去病有时也不足。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往往不是哪些真正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比如说,丞相在国家的地位中是重要的,但丞相往往不会很出名,出名的一般是那些在某方面表现突出的或者比较有个性的人,如商纣王以忘国而留名,李广因勇气而闻名,岳飞以抗金而闻名…… 李广因为勇猛,作战勇敢,以飞将军流传后世,而霍去病却是英雄少年,具有传奇色彩,给人一种狂放不羁的感觉,而且英年早逝,而卫青却是规规矩矩的,坚守这一个人臣应有的本分,从不僭越,就显得没有个性,他是为汉武帝而活,为汉武帝的国家而活,虽然他也有报国的热情,但还是以汉武帝为转移的,在这个过程中,卫青没有自我。
不管怎么说,大将军卫青,无论是他的人格还是他的丰功伟绩,都是值得我们钦佩和赞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