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大智郑板桥
(2019-07-06 09:27:09)| 分类: 历史人物 |
大雅大智郑板桥
A
在关于郑板桥的故事中,有两个意味极长的。
一是在他众多的题词中,有一幅写给妓院的题词挺怪。这就是“因受院”三字,老板挺得意却全然不知这题词的深意。原来,“因受”二字乃是“恩爱”二字抽去了心,“恩”不再有心为“因”;“爱”不再有心为“受”,(注:繁写体的“愛”为“受”字中有一“心”字),换言之,以“因受院”三字题词乃是要忠告天下那些已有妻室的男人,切莫来此“消遥”,切不可为“寻花问柳”而背叛了妻子家庭。自然,当老板喜形于色地高高挂起这“匾额”时,则只能说明他是个真正的“傻冒儿”。
二是送画给女儿做嫁妆的故事。那还是清乾隆十八年,郑板桥官罢潍县回到扬州,尽管其书其画皆誉满天下,此刻却偏偏一贫如洗。眼看着女儿出嫁却身无分文,就画了幅《兰竹图》送她作为陪嫁,并题诗于画曰“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做朝餐,最愧官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那么,女儿高兴吗?那故事没说。但我却觉得,较之珍珠财宝,这幅画才是最好的嫁妆,换言之,即便出嫁后的女儿将和父亲一样一贫如洗,但只要墙上挂着爸爸画的兰花,陋室就照样大雅,蓬壁就照样生辉,更何况那画上有佳句,有春风,有气节,有竹影,有亲情呢!
啊!感谢郑板桥!感谢他那意味深长的题词,感谢他笔下那永远飘香的兰花。
不是吗?只要人品如兰,就拥有真正的富有。
B
有关郑板桥的故事中,还有一个更发深省的的。
有一次,郑板桥来到深山里的一座古寺,发现寺前的墙上有一幅上联:“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觉得写得挺妙,便苦苦思索起合适的下联。突然,他发现山上的林木被砍掉不少,想到了滥伐滥砍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感慨万千,于是立刻想出下联:“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细想其下联,果然发现它在遣词用字等一切方面完会符合上联的要求,而且充分体现了郑板桥那强烈而自觉的环保意识。
一个古人能有如此自觉、如此强烈的环保意识,的确让我们这些现代人深感羞愧。不是吗?滥伐林木将会导致水土流失并破坏生态,这本是不争的事实,可许多地区的主管部门却偏偏对此麻木不仁、视而不见或者察而不管、管之而力,这才为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换言之,当许多现代人的环保意识严重不足或严重丧失时,不正是在自毁前途自掘坟墓吗?细想想,再比比古人郑板桥,能不羞愧吗?
试想那“环保”的“保”字,乃是保证的“保”和保卫的“保”,人们只要切实“保卫”“保征”了环境的安宁,那环境才能“保卫”“保征”人们的安宁,再试想,你滥砍滥伐,你巧取豪夺,大自然能不报复你吗?尤其是那种“杀鸡取蛋”“竭泽而渔”式的掠夺,硬是把好端端的大自然逼进了死路,它能不“揭竿而起”吗?
有句老古话:“蓄之既久,其发必速。”许多年前的长江特大洪水就足以证明这这句老古话的正确性,这就是:既然人们的滥砍滥伐是长期以来形成一个坏习惯,既然大自然的忍耐是有限度的,那么,一但蓄之以久并实在受不了忍不住了,也就会以极端的形式反映出来--来它个风狂雨猛!来它个洪水滔天!
“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郑板桥老先生的话,说得的确太深刻了!
前一篇:校卡历险记:
后一篇:7月6日《菜根谭》背诵内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