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不停提升生命[千里阳光]
(2023-08-12 19:18:02)
近日,有幸聆听了一次由新教育基金会、新教育研究院、教育在线论坛组织的“走进乡村学校”公益培训。讲座中,江苏省新生代名师刘祥引用的李镇西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很受启发:我们要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是呀,看着台上的新教育实验的践行者刘恩桥、徐金国、季祥珍、常作印等专家们自信的姿态,聆听着他们闪烁智慧光芒的谈吐,我觉得他们几位就是“四个不停”的典型代表。可是,同样是一线教师,为什么他们就能脱颖而出,把教育做到专家的高度呢?无它,不折不扣地做到“四个不停”就行。相应地,放眼当前的教坛,那些参加工作十几年、几十年却程度平平的人,都是在“四个不停”面前打了折扣的人。
“四个不停”中,教育实践是所有一线教师都具有的一个“不停”。但实践并不是想当然的、闭门造车的个人行为,它是需要广采众长来成就自身的行为。所以,“阅读”就成了一个人向名师、专家学习的必然途径。通过阅读同大师对话,通过“阅读”与同行进行深度交流,是一个人提升自己“实践”水平的最重要保障。但很多老师偏偏就在这个“不停”上就开始打“折扣”了。教书人不读书,使得教师们丧失了走向世界的最便利、最有意义的桥梁。古人云: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如果一个人十几年、几十年都不读书呢?他不但会“面目可憎”,还会心灵荒芜。这样的人,只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平庸下去。
“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应该伴随着“反思”。面对工作中的问题,思考一下解决的途径,这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有很多老师面临一个问题反思过后,第二次再碰上类似的问题就会图现成偷懒,直接照搬第一次反思后形成的方法。这样的懒惰导致了他工作中创新的成分越来越少,重复的成分越来越多。直至最后基本形成“完全重复以前的自己”的情形,让工作失去了思想含量,让自己止步于初浅的“经验层面”再也不能提高。
其实,一个人能在复杂的世间生活下去,并支撑着一个家庭,坚持干一份工作,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的。这些“可圈可点”之处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财富。如果你能把“财富”记录下来,就会为他人、后人提供借鉴、学习的机会,也让自己的人生随着文字的脚步走得更远。然而,很多人并不善于留下记录自己足迹的文字,从而白白地让自己的丰富经验流逝在了岁月的长河中,也让自己的一生只留下了一片空白。他认识不到文字对生命高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文字对思想条理化、厚重化的重要性,让人生也失去了厚重性。
然后,再转回来,在“四个不停”面前打折扣的人,虽然依然在不停地实践,但这种闭门造车式、重复经验式、不留痕迹式的“实践”也成了机械的劳作,没有了灵性。于是,差别就产生了:能不打折扣执行“四个不停”的人,不但能成就自己,还能成就学生,更能促进社会进步。相反,不但自己成就不了,学生也成就不了,更不能促进社会进步,这是让人十分遗憾的事情。
记住,只有“四个不停”,才能“提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