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君子不器”
(2023-08-08 06:12:23)
先师说:“一个君子不能象器皿那样,仅具备某种用途,应具有博学多能的综合素质。”
首先,天不养无用之人。就使用而言,君子除了具有某专业的技能以谋求生存外,还应该博闻强记且能力丰富,使自己的学识达到较高的境界,而不是如某种器具一样,只能作有限的使用。《论语/雍也篇》中说:“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此句大意是:君子必须广泛地阅读典籍,吸收知识,在生活实践中以礼的道德精神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就不至于偏离人生的正道了。增长学问,培养能力,是君子必备的综合素质。
有道是:量小非君子。君子的胸襟与气度,应似江海纳百川,不应如器物般有容量限制。应要有容天下难容之事物的大气度,而且超越容器的限量,修身养性,使心灵得到无限的扩展,思想境界达到相当的高度和广度。秦朝名相李斯《谏逐客书》中也说:“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古哲有言:“变能穷智,而智不复穷于变。”意谓思想拘泥僵化的人,不能适应形势变化而心困智穷,但有智慧的人就能够因势制宜,不会受困于事。此就修养的定性而言,是指君子处事待人时,不应像普通的器物一样固定不变,而应适时适地适人适事地采取合宜行动。
但凡事也有相对固定的一面,比如,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在一定的时期是比较稳定的,君子应该严格遵守,“以不变应万变”。如《论语/里仁篇》中:“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大意是:君子对于天下一切的事物,没有一定怎样才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一定怎样才不可以的,唯一行事的标准就是义,义者恰当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的外表形象就会逐渐衰老,如同器物会有破损、变形。只有心灵内涵的修为才能保持自己独特而永恒的魅力。即如《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