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教学模式反思

(2023-08-05 19:39:52)

课堂教学模式反思

又一学期结束了,我对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理解以及思考,现将我的一些思考内容作一总结,以便与各位同仁共同研究。

一、先学应包括揭示教学目标、自学指导、自学实施三个环节。

 1、揭示教学目标,就是指教师要在学生自学之前,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的,而且可以在接下来的自学活动中做到方向明确,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力求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并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降低,也不拔高。另外,教学目标不仅要知识和能力目标,还要有方法辅导、德育渗透、心理疏导等发展学生全面素质方面的要求。

 2、自学指导。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他们需要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进行自学、可以用多长时间、最后要达到什么要求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了一定的压力,增加学习的紧张程度,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如果在自学时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长期坚持下去,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学生自学前的指导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数,才能在自学的过程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的指导要做到四明确,即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做到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进行自学。 

 3、自学(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知识结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接下来的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内容。因此,这一环节也称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二次备课

 老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督查,及时表扬和鼓励那些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同时重点给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另外,教师要在先学这一阶段,通过提问、讨论、学生板演等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判断和归类整理,为有的放矢地进行后教做好准备。再者,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后进生,如果后进生都学会了,那么就可以保证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已经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

二、后教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有对性的教学活动。

后教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的更高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是极为关键的。

教师在后教阶段要做到三个明确

 一是要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主要指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倾向的问题,也就是学生目前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为保证整体效率,如果只是个别或极少数学生没有掌握,可以采取其他的辅导措施进行补救,而没必要在课堂上进行统一的教学。

二是要明确教的方式。借鉴洋思中学推行的兵教兵的教学方式,魏书生叫自觉、参与、讨论的教学方式,我们叫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就是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他学生可以对这些同学的讲解提出疑问,或者进行相互讨论,教师的作用则是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并对学生讨论未决的问题进行点拨、更正和补充。

三是要明确教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不折不扣地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而不满足于只是给学生提供具体问题的答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不仅知其然而且做到知其所以然。同时,教师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在知识的具体运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少走弯路。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与尖子生培养的矛盾。

由于素质不同学生,同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同样的班级中面对不同的学生如何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实是一种很大的挑战。

2、不同的班风对教学的不同影响。

   由于班风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不同,同样的老师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如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班级之间学风纪律的平衡发展,也引发了学校在德育管理方面的相应改变和完善。

3、教师素质的发展不平衡,对教学乃至课改成效所产生的差距。

同样的班级,不同的教师会教出不同的效果。这主要是由教师的素质所决定的。

对我来说新的教学模式刚刚起步,需要我深入思考和改进的还有很多,继续努力。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