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岁月的教诲》之十:远离抱怨

(2023-07-31 06:27:08)

   美国著名心灵导师威尔.鲍温写了一本书——《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劝导人们停止抱怨、批评和讲闲话的不良习惯。但是,不简单的是作者通过这本书刮起的一场“不抱怨”紫手环风潮,这一活动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就风靡全球80多个国家,至使600多万人改变了自我。

   读完“前言”,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将随书而来的紫色橡胶环戴在了手腕上,开始冲击“连续21天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的修炼目标。

   当时我想,不就是连续21天不抱怨吗?这对于我一个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人又有何难呢!系上紫手环后,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坚持一整天“不抱怨”都是这么不容易!当天下来,被我逮了个正着的抱怨就达6次之多,我一次又一次给手环换边,一次又一次从头开始。

   读完全书我才明白,原来“不抱怨”靠的不是克制与忍耐,而是彻悟和自觉。从表象看是监测并改变自己的语言,其实是提高人的教养和改善人的心境。

   我们这个世界抱怨之声随处可闻:穷困潦倒的人在抱怨,富甲一方的人在抱怨;发了财的人在抱怨,赔了本的人在抱怨;平民百姓在抱怨,达官显贵在抱怨……由此可见,人的抱怨不是因为世界,而是因为自己。据我的体验,要想远离抱怨,必须弄明白几个问题。

   首先是弄清楚习惯性抱怨的成因。因为治怨如治病,只有找准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我以为它们是:

   心胸不开阔。在熙熙攘攘的芸芸众生中,不能接受和自己价值观相左或性格情趣不合的人,以一己好恶评判是非。甚至既容不下他人比我强,也容不得他人不如我。在大千世界里,不能正面对待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忘记了“如意事仅占一二,不如意事常有八九”这一生活定律。

   目光不远大。不能放眼看世界,观察事物往往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分不清哪是局部,哪是全局;哪是暂时现象,哪是长远大势。揪住社会或单位的阴暗面,评头论足,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包括看人甚至看待亲人也是如此,不看一贯,看偶尔;不记好处,记过错。正如两个人从狱中的铁窗往外望,目光短浅者看到的是高墙,还有铁丝网;目光远大者见到的是星星,还有月亮。

   生活不知足。不满足,是抱怨的开端。“这山望着那山高”,对工资福利不满足,对生活环境不满足,对公共服务不满足,对家庭景况不满足……很少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殊不知,身为有思想、有亲情,能工作、能创造,会欣赏,会享乐的万物之灵,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精神不振作。我们常见的抱怨工作任务繁重,领导要求过高,工作条件太差等,实际上都是在为自己的工作效率低、标准低寻找理由。同时,也是在给自己的人生“封顶”,用抱怨来合理化、具体化自己的萎靡不振、不求进取,以逃避生命的成长与完善。

   方法不得当。不善于用不抱怨”的方法去交流、指出、评析、拒绝,特别是领导者对下级总习惯于盛气凌人的批评教育。其实,在很多时候抱怨与非抱怨的用语并无多大差别,它们的区别仅在于——你的话里是否隐含不满和怨气。心平气和的陈述与纠正就不属于抱怨范畴。

   其次是要认清习惯性抱怨的危害。只有清楚了它的害处,我们才不会再犯傻了。

   一是抱怨于事无补。前不久,我在公路上见到这样一幕:一两满载水泥的货车因轮胎破损“抛锚”在路边,年轻的驾驶员下车后首先不是换胎,而是用脚使劲踢那只破胎,嘴里还骂个不停。虽然后面的事情我没见到,但可以肯定,抱怨不能让这车辆重新行驶起来。

   其实,这种可笑的抱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发生,如抱怨工作出错,抱怨孩子成绩没考好等,殊不知这类抱怨除去破坏心情、释放“噪音”之外,不能为我们解决任何问题。

   二是抱怨适得其反。抱怨就是把焦点放在我们不想要的东西上头,所谈论的是负面的、出错的、不开心的事情。而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什么上头,那个东西就会被放大。如此一来,思想形成负面循环,情绪马上陷入到烦恼的泥沼之中。

   抱怨往往以背后议论的形式出现,它排斥积极正面的对话,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显然,它不是在消除是非,而是在重塑是非,使人际关系变得复杂。

   抱怨通常还伴随着自吹自擂,说人家怎么不行,往往是证明自己更行。很少有人会喜欢吹牛的人,所以,习惯抱怨的人会损害自身的形象,甚至会令人生厌。

   三是抱怨大都多余。工作、生活及其他领域发生的很多事情是我们法掌控的,如生老病死你能控制吗?看上海世博会排长队你能掌控吗?既然不能掌控,那抱怨就成了多余。

   据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人生绝大部分压力是毫无必要的。其中,有45%的担忧永远不会发生;35%的忧虑涉及过去的决定,已无法改变;12%的忧虑是因为别人的品评而产生的自卑感;只有8%的忧虑可以列入合理范围。回头看来,生活中足以值得“抱怨”的事件的确寥寥无几。想当初儿子读高中时迷上了古典小说,我不让看他就偷着看。面对他每况愈下的学习成绩,我不知抱怨了多少次。可是,现在他的工作不也干得好好的吗?前不久竟对我说:读高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读了书橱里的四大名著及其他几本好书。

   四是抱怨传染家人。家是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所以,我们总在不经意间把抱怨带进了家门。明摆着,带回抱怨就等于带回了不快乐,这不是在犯傻妈?家又是打理柴米油盐、锅碗瓢勺的地方,抱怨也很容易从内部滋生。我们都知道爱是无条件的接纳与奉献,既然如此,那亲人之间还有啥可抱怨的呢?

   家还是一个塑造人的地方。孩子入学我们都要选老师,而在家庭这个“第一课堂”里,父母怎么能不做优秀老师呢?最近,德国农学家苏里贝克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会发芽,如果在大白天翻耕,野草种子发芽率高达80%,约为前者的40倍。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进一步研究,他得出如下结论:绝大多数的野草种子在被耕出土的数小时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便难以发芽。同理,如果家庭没有充足的“阳光”,孩子心中的真、善、美的种子也不会正常“发芽”。

   这里,我又想起了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临刑前交代他儿子的三句话:“好好做人,不要怨恨社会,少上网玩游戏。”真可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看来文强虽然是个坏人,但他还是个聪明人,因为他明白要是在儿子心中埋下怨恨的种子,只会毁了他的一生。

   五是抱怨窃取快乐。所谓“抱怨”,不外乎是表达痛苦、悔恨或不满,实际上它是在给自己的心灵散布阴云。从阴暗面去看世界,最不好受的还是自己。因为你抱怨一次,就郁闷一次,就徒增一份烦恼,心中就失去一会儿愉悦。如果你一天抱怨十几次甚至几十次,那你的生活还有快乐可言吗?

   一位老人同他的孙子们聊天说:“每一个人一生都是一场可怕的战斗——一场两只狼之间的战斗。一只是有害的:它是恐惧,愤怒,嫉妒,贪婪,怨恨和欺骗。另一只是好的:是快乐,平静,信心,慷慨,真诚和同情。”一个孩子问:“那哪一只狼会赢?”老人看着他说:“你喂的那一只。”快乐和抱怨也是我们心中的两只狼,你喂大了抱怨,它便吞噬了快乐。做一个不抱怨的人,才能集中有限的心力,获取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东西,如欣赏、赞美、歌唱……

   六是抱怨损害健康。心理学家在研究人们的消积负面情绪时发现,我们所有负面情绪滋长的源头就来自抱怨。专家研究还表明,有三分之二的疾病是源于心理状态。《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很典型,她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享有当时一流的医疗条件,但她见到地上的落花,就要感伤自己的孤苦身世,可以说正是抱怨加速了她的死亡。人只有把焦点放在美好的事物上,才能有效保证你的身心健康。即使你是病人,也要如此。我们经常见到能战胜疾病的人,不正是那些自信、阳光、开朗的人吗?因为马拉松式的抱怨,它会直接耗损我们的心力,消灭我们健康的能量。

   最后要研究不抱怨的修炼途径。正如书中所言,不抱怨是一种能力,我觉得不妨从这几方面着手:

转移焦点。古人将心称为田,并且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观察事物的焦点是负面消积的东西,那你就在心里种下了抱怨的种子。如果你选择可以激发你心中正向能量的事物和思路,很多抱怨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有个故事说:一个少妇去投河自尽,被正在河中的老艄公救上船。艄公问:“你年纪轻轻的为何寻此短见?”少妇哭诉道:“我结婚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不幸病死。你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艄公又问:“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少妇说:“那时候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艄公接着问:“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没有。”少妇答道。“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到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少妇听了艄公的话,心里顿时产生了一条活路,便高高兴兴地跳上了对岸。你看,有时候生与死都取决于关注焦点的不同。

   知足常乐。有个神话故事说:大山深处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太婆,一日,一位又饥又渴的落难神仙路过此地,老太婆不仅给了他一碗饭吃,还从屋后的井里打了一瓢甘甜的井水给他喝。神仙为了报答她,临走时略施法术便将井里的水变成了酒。从此,老太婆开始卖酒,生活衣食无愁。一年后,那位神仙再次路过,老太婆抱怨说:有酒卖当然不错,只是我家的猪没有饲料吃,你能不能在井底还给我变些酒糟。神仙乘着一片白云飘然而去,老太婆发现她井里的水又恢复了原样。只是茅屋的壁子上多了几行文字,内容为: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当酒卖,还怨喂猪没有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足才会无怨。

   生活表明:人的情绪调节,实际上就是用正性、良好的情绪来置换或淡化负性、不良情绪的过程;也可以说就是用快乐来置换或淡化抱怨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养成眼睛向下的习惯,养成随遇而安的习惯,否则,你永远挣不脱抱怨的纠缠。

   知恩图报。尼采说:“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心怀感恩之心的人不可能整天怨天尤人。父母的养育之恩,亲人的关爱之恩,朋友的援助之恩,组织的培养之恩,社会的服务之恩,自然的润育之恩……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子女们发泄对父母的不满,大到没有给他们买房子、车子,小到没给他们烧火做饭、带孩子。殊不知,仅父母的3年怀抱之恩就已经够我们报答的了。据说古人规定的3年守孝期限,就是据此而来的。我们应该知恩图报,特别是养成为小事感恩的习惯。

   远离抱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类的天性是拽引,是同步,是合众。如果我们不刻意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跟着别人的脚步混沌度日。然而,跟着别人走又是我们的思维惯势。

   但是,当你身处一堆怨声载道的人群里时,马上就会发现自己的抱怨也多了起来。甚至会陷入“抱怨轮回”。所以,我们务必注意,不要使自己与抱怨为伍,最好是远离抱怨人群。有言道:“与有肝胆者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我们不妨多和心灵阳光、情绪正面的人在一起。当然,说到底人还是群居动物,你不可能长时间和清一色的人共处,可见,我们更多能做到的还是远离抱怨话题。

   朋友们: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中,乐也一天,怨也一天,既然抱怨如此耗损身心且百害无一利,那么,我们何苦总让它纠缠自己呢!只有让每一个日子都过得积极向上、有滋有味,到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才能无愧地说:“我给了周围人以阳光!给了子女以榜样!我集中精力做了人生中最重要、最快乐的事情!”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