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型教学模式的共同特征

(2023-07-22 12:58:18)

新型教学模式的共同特征

(1)理念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以教促学 以学论教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建构起来的教学模式,我们才称其为“新型教学模式”。综观全国教改名校的各种教学模式,诸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模式、江苏东卢中学的“两案合一”“讲学稿”教学模式、郑州四中的“三环节”教学模式等,都是基于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共同的本质特征体现在:

基于新课程理念; 突出先学后教,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本质转变; 课堂即“学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以学定教 ; “教”服务于“学”,以教促学  评价缜密,以学论教。

我们说这样的课堂才是课堂的本质回归,才是课堂的生机所在,这样的课堂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终生眷恋”的地方。

肖家芸 语文教学的活水在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教材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语文教学才有活的课堂和课堂的活水。

语文教学的活力在活动之中,活了有动力,动了添活力,“动”不起来,“活”不下去。活动常变常新,语文魅力永存。

语文教学的活气在和谐之中。古语曰:家和万事兴。我认为,师生和谐教学兴。教学的鲜活之气,来自于师生互动,共同创造。

语文教学有了活水、活力、活气,就有了活效。为此我主张语文“活动式”教学。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以教促学 以学论教”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和原则。内涵丰富。

先学后教:“先学” ,是指学生先自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序自学。教师的指导要做的“四明确”,即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做到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进行自学。“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这里的“教”并非是系统讲授,而是启发式的“点拨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中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教师“讲”的时机,应该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待到所有释疑活动结束,学生仍有分歧较大或存在共疑性的问题时,教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时的“讲”,不仅能体现“释疑”本身的价值,更能搭起一道师生心灵沟通的彩虹。

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基础,以科学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纲要,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素质充分发展为目标,以高效的学习思路为设计蓝图,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身心素质和谐发展。

   “以学定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条教学原则。它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节教学顺序,并做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它强调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们做什么的规范”。实施“以学定教”,就是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和认知规律来调整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

新课堂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因素,作为教师,只有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灵活调控课堂教学,以学定教,才能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心灵碰撞衍生出意想不到的精彩。对“不确定性”资源的利用需要教师对学情有敏锐的体察能力,对课堂有高超的驾驭能力,对教学中的各种意外事件有较强的教学应变机智和创生能力。

以教促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和研究学生的这种内心需要,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把“师道尊严”的架子放下来,“与孩子一同成长”,“恭恭敬敬地向学生学习”,在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过程中,完善和发展教师的行为,在新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变革自己的行为方式。采取低重心教学,在课堂上做一个真正的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传授者、居高临下者。

以教促学,就是要教会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材是蓝本、是载体。“用教材教”而不是 “教教材”;“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教促学、以讲传法、以篇达类。这才应该是教育的真谛。

教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前三点都能做到;后四点体现教师的才能,是字师、经师、人师的区别。后四点是站在“人生”、“生命”的高度看待教学,杜郎口的成功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以学论教:是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理念和原则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等等,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即使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着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总之,以往的课堂评价表现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但深入,新课程提出了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它使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以学论教,要实现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六个转变:由评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转变为评学生的参与度为主;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转变为评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为主;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转变为评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由评师生的简单问答式的交流互动为主,转变为评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由评教师的板书设计为主,转变为评学生的作业、笔记等练习为主;由评教师的基本功为主,转变为评学生的基本素养为主。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教学流程的主体

确定目标——自主构建——展示交流——重点探究(或:拓展延伸)——归纳评价

新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流程一般包含以上几个环节。

确定目标:这是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一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

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

怎样确定教学目标呢?

第一,研究课标和教材

第二,研究学情

第三,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第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教学需要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追求动态生成,从而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充满灵动的魅力。

确定目标不仅是教师的行为,同时也是学生的行为。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了解学习目标或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是不科学的,学习效果是难以想象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确定:教师首先要有成熟的预设目标,这样,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后确定学习目标时,能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完善,同时能对新生成的目标进行有效地把控。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会把知识目标具体化、具体目标问题化、问题目标系统化。让目标变得能够具体操作。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学习技能的一种培养和训练。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定:同样要求教师首先要有成熟的预设目标,并根据学生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及时进行调整。无论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都应该让学生始终遵循“四明确”(即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的要求有序进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定:一定要处理好课程总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不能随意拔高要求,要讲求循序渐进的原则,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合作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全养成的渐进过程。

自主构建:该环节的设置,体现了新型教学模式力求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和能力的设置理念。自主学习过程中,根据“四明确”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在先通过对教材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确定和拆解知识目标,形成系列问题。通过独立的自我思考和感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

展示交流:该环节的设置,旨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合作学习,敢于“发声”,敢于张扬个性。针对学生自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疑难、困惑,应安排多种“生生互助”式的合作学习,实现互助解惑,展示交流。

重点探究(或:拓展延伸)在合作交流中,要鼓励和引导学生针对分歧较大或共疑性、延展性和思维性较强的问题进行重点探究。一堂课至少要有一个重点探究(讨论、辩论)的问题或一个课本剧,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适当引入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事例或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分析,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和锻炼知识迁移和延伸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归纳评价:该环节的三大功能:一是通过与同学的交流碰撞中吸收和借鉴他人的思维方式和成果,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最终形成和优化知识的网络与结构。二是通过与同学的质疑辩答,锻炼自己的综合思维和表达能力,提升自己的“话语权”。三是通过对他人、小组、个人在课堂上的参与过程态度和表现给出中肯地评价,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相关内容和语文的和谐。一切恰到好处,一切浑然天成,一切顺其自然;应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是为至境。

本文摘自快乐汉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