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下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023-07-19 09:32:48)

当下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文科

1.教师的观念问题

极少数教师仍然无法接受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甚至把成绩考不好也归结于小组合作的开展,热衷于传统的讲授课,他们的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步伐,对改革采取漠视或消极应对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开展。上公开课,就搞课改,平时还是老一套。

2.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

在听课过程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一宣布小组合作,学生就聚在一起,声音此起彼伏,让你感觉他们讨论得是多么的激烈。其实,你只要稍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小组成员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合作意识不浓;那些合作意识不强的小组成员一言不发,静当“忠实”的听众;有的是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是在“自得其乐”。

3.学生的倾听习惯问题

无论是小组展示时还是全班抢答,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的小组得了多少分,而不是倾听别人的展示或回答,这样一来,别的小组展示的内容就得不到落实,学习效果就要大打折扣。所以,如何让学生既关注竞争又学会倾听,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4.学生的参与度问题

在小组展示或回答问题时,常常是每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这样,为了给本小组争得荣誉,有机会发言、到黑板上来展示的几乎都是那些外向的、学习好的、有口才的,书写工整的。优秀的学生展示的机会就明显过多。而那些“弱者”仍然得不到锻炼的机会。

5.学生的英语表达问题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小组内合作交流,还是小组展示和质疑时,学生习惯用中文来表述。在英语课中听不到学生说英语的声音,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情,这与英语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背道而驰。

 6.教师的适时引导问题

有的教师在布置了小组合作的任务后,就在一边观看,或是做自己的事,时间一到,就开始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让小组一个一个进行展示,自己不做任何评价与指导,有的时候稍微做一些指导,也是用中文的,英语课中缺乏英语味。

7.文科教学理科化问题

练习代替了课堂学习,淡化了文本的语文味。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先学”理解为“先练”,课堂上练习满堂灌,在一练一答中完成了课堂教学。这种做法我们叫文科教学理科化、淡化了文本的语文味。

8.重学轻教问题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放手让学生讨论、质疑,这是很好的。但是,有效地组织引导不够,放得开,收不回来,导致课堂效率很低。还有一些老师认为应毫无原则、毫无保留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多说一句就是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成了课堂上的摆设,除了时不时地附和学生的回答外,一些教师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过学习的指导。甚至有些教师把偏激、片面的回答也当成个性化的解读加以赞赏,而不加以引导矫正。

9.课程资源问题

教师抓不住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功力不够,备课不充分,跟不上学生的思维及表达,无法与学生交流;针对学生的质疑,解答不准确或不知怎样解答。

10.学科的普及面问题

社会、思想品德学科上课改力度不大,无论是外出学习还是在学校开展的具体课改实践上。

理科

1.偏重结果的传授,忽视形成的过程

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对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的梳理,可以加强学生对科学理性的思维,既可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科技发展、关注教材预读),又可以提升学生观察、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但现实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结果的呈现与记忆,忽视了本质内容。

2.偏重口头的讲解,忽视书面的呈现

科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很多科学现象的解释、科学规律的理解,需要图、表、方程式、公式,甚至思维框图的辅助,以帮助学生形成连续、完整、科学、合理的思维路线,从中寻找并掌握分析的方法与技巧。

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只看到教师口头的、听似”完美“的思路解释,没有顾及学生思维是否能及时跟进。

3.偏重虚拟的演示,忽视实验的重现

科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在实验的设计、准备、操作、观察、总结,直至实验改进、创新的过程中,都是激励兴趣、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鼓励创新、体现自主、促进合作的绝佳过程,是学生最喜欢、过程最详细、效果最明显、结果最科学的教学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过于依赖多媒体虚拟的演示,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参与。

4.教师缺少学习、研究、提高的时间

5.题海战术、就题论题现象依然存在

6.实物投影仪基本不用

7.教师观念的深度转型问题。

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很多人却有畏难情绪。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最大“瓶颈”,将是教师观念的深度转型问题。

8.九年级照样需要改课!

有的老师认为课改就是七、八年级的事情,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没有真正体会课改的含义,他把课改与考试对立起来。九年级照样需要改课!荆志强的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迈小步,但是绝对不能停步。

另外,导学案与前置性作业问题(前置性作业不等同于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为了教师顺利地教,教师仍然是“纤夫”,而生本教育提倡教育者是学生生命的“牧者”,提倡“以学定教”,前置性作业不是解决课上40分钟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极大的学习空间。)小组展示的时间问题、教学模式与当前应试教育现状如何适应的问题、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参与意识弱,是否会导致两极分化现象更严重的问题、过于重视交流和讨论,是否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的问题都在困惑着我们的老师,都需要我们一起努力去解决。我思故我在—迪卡尔

   建议:理念先行(洗脑)-参观学习-讨论交流-尝试改课(试点班)-不断修正—普及展开。我市将组织 “高效课堂”创新模式教学展示、学术论坛、专题报告等活动;召开“高效课堂”创新模式现场会。根据《义乌市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做好本职工作。
   对于课改,我们必须有一个认识:课改是为了营造高效、绿色的课堂。我们必须坚信课改。课堂,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教师不做 “拉动学生的纤夫” 沉重而痛苦,而应该做“生命的牧者”。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