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的启示
(2023-07-02 08:37:18)在过去一年里,我有幸参加了名师培训班,并拜读了郭思乐教授所写的《教育走向生本》。读了这本书,我很受震撼,我的心灵与其产生了碰撞,并迸发出许多思想的火花。
我从事教育虽然只有几年,但我的确是深爱着这份事业,我在教育实践中常常会碰到许多的困惑,这些困惑也常常使我迷惑。
从事教育事业几年来,我一直觉得,我们现行的教育仿佛是我们成人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为孩子们设计的教学,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违背了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我们很少去顾及孩子的年龄特征,很少去顾及孩子真正的需求。我们只是把成人的意愿施加给我们的孩子,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设计我们的孩子。不管他是否愿意,不管他是否适应,一律按照一个模式去生产。尽管很多时候教育者本身也认识到这一弊端,但基于某些压力,也只好随大流——高压地为孩子们灌输知识,用不着他们去思考,只要不吭声地听就行了;争分夺秒地为孩子们辅导,也不管孩子们是否听得进去,只要做了便心安理得。这可谓是教育者的用心良苦和无私奉献!可是收效如何呢?结果那些学科成绩差的孩子还是在合格的边缘徘徊,只是偶然一两次他会考上个及格让你惊喜一下,但他还是脱不掉“后进”的帽子。这不得不让我们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如果它是苍苔,尽管你为它浇再多的水,施再多的肥,它也长不成参天大树。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利用这种差异,从而才能使孩子顺着自身的特点,自然快乐地成长。在《教育走向生本》生本这本书中的 “抛秧的启示”“当鞋合脚时”这两个片段,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一定要尊重人的内部自然。那种“保姆式”的教育是不受孩子们欢迎的,这只是我们教育者一相情愿罢了。教师的意志并不一定是学生的意志,教师的认知规律也不一定是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为学生设计的,而不是为教师设计的。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这是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几句话,我之所以在这里引用,是因为它与生本的理念不谋而合,也正好昭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多么需要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从容与墨然,多么需要一种潜移默化的表率与深入啊!而现在,我们的确在教育问题上有点太过张扬、太过急躁、也太过功利了,因而使生命的成长不能从容的走过它的四季。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以成长的自然和成熟的释然呢?来之于社会的、家庭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和淘汰,使孩子们失去了成长过程中的乐趣与幸福,童稚与真善美。这一点我是有感而发的。作为教育者,我也从中得到启迪,我们设计教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我们评价学生,不应该只从单一的方面去衡量。我们更不能把课堂和书本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年龄特征,让他们在游戏,在体验,在讨论,在挫折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