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向新课堂的六个转变

(2023-06-26 21:24:25)

(刊载于《中国教师报》2012年2月29日)

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迈出新的步伐。我们不能满足于当前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模式,应将课改引向深入,并认真总结。

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学生在主导者的导学下的自主,是不是真的自主?只在“合作”上做一些文章,又能否称为真的探究?

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应体现在“我要学”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应成为课堂的基本动力。教师必须既是激励者又是答疑者。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我通过“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表,来征集教学要点。这样的调查表,让学生提出自己想解决却不能解决的问题,并由学生自主选择,由谁来帮他解决。这不仅让教师明确自己该做什么,而且强化了学生的选择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由因材施教,向“因需施教”的转变

在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下,如何满足学生特殊的教育需求?如何预知学生不断增长的求知欲?因材施教的原则,却显得无能为力,而且逐渐暴露出教师为主的强烈色彩。

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向学生征集题目规划教学”的做法,学生或提前提供,或课首课中提供他们迫切需要讨论的题目。我的现场征题现场讨论的公开课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出发点上尊重学生需求,使老师成了真正的服务者,完成了由“因材施教”向“因需施教”的转变。

 

由解决问题,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

提出问题意味着能面对未来,解决问题则意味着面对过去。“问题导引”法,能否摆脱乐于预设、偏好过去的做法?能否体会与“意外”新问题“相遇”的喜悦?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满足于现成题目已知题目的讨论,而是在个性化阅读中追求更多新发现,并以新问题的数量和层次来评价教学质量。新问题的不断发现与提出,正好能显示经典著作的魅力,正好能显示学无止境的意义,正好激发学生不断发现的激情。于是,由解决问题向提出问题过渡就有了更强的动力。

 

由老师提出问题,向学生提出问题转变

在放弃了垄断答案以后,老师是否仍会垄断问题?在鼓励学生提问后,是否会担心无法收场,或被学生问住?是否会因学生的问题没有老师预备的问题有价值,而不予重视? 

“谁提问谁受益”,并不仅仅意味着“叫唤的孩子多吃奶”,而且在于“叫唤”本身具有无穷的意义。我在课堂中,给学生留足提出隐性问题的空间,甚至连续几节课,就某一篇文章让学生整堂提问,我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或组织讨论。于是实现了由老师提出问题,向学生提出问题转变。

 

由标准化总结,向开放思维转变

学生课堂展示后,老师的总结能不能留出新的疑问,显示新问题的开始?能不能肯定不同结论的种种可能?

我在诗歌鉴赏中始终贯彻“多义取向原则”。越是经典作品越能给我们留下巨大的再创作空间。于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既是眼前江边的真实情景,也是当年激烈战场的形象描述,也是汉末动荡背景的有力烘托。“樯橹灰飞烟灭”既指曹操战船灰飞烟灭,也暗示周瑜也在历史中的灰飞烟灭,同时也体会“我”同样会灰飞烟灭。于是完成了由标准化总结,向开放思维拓展转变

 

由课堂中的合作探究,向课外合作探究转变

分工高效,受益却最小化;行政分组,合作则低效化;问题临时,探究总肤浅化。中学课堂合作探究的这些弊端如何避免?

将合作探究引向课外。选题动员:课堂暗示课题,学段前提前公布课题,学生自由定题。人员配置:自由组合,明确分工,突出协作,强化统筹。过程执行:“最初意图——共同策划——发掘资料——确定方法——研究过程——发现与结论——后续研究建议”。评估侧重:发现意识、怀疑精神、求异习惯、科学态度。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课堂里的那些弊端,而且保证合作探究价值的真正实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