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柯的教育思想

(2023-06-15 15:35:49)

 孟柯(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是鲁国贵族盂孙氏的后代。
    孟柯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后人把孔孟的主张合 起来,称之为孔盂之道。
                                                  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尚志养气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立志有恒的思想,认为一个人最主要的问题是立志。齐国王子垫间孟子,"士干什么事?"孟子日:"尚志"。意思是使自己志向高尚。王子垫又间:"何谓尚志?"孟子回答说:"行仁义罢了。居住于仁,行走由义,这就叫志行高尚。"
    孟子与孔子一样,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目标,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孔子把这称为"杀身成仁"。孟子把这称为"舍生取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二者不能并有,即便牺牲生命,也要保全道义。生死与荣辱发生矛盾时,志士仁人宁愿光荣而死,不愿屈辱而生。死虽可恶,但还有比死更可恶的行为,就不应避死而苟活,那就要舍掉个人的幸福以至生命,实现其道德理想。可见孟子认为道德生活比个人幸福、比个人生命都重要。
    在立志问融上,孟子与孔子不同之点在于,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
    "气"是什么?孟子认为"气"是充满人身、能够影响肉体运动,而且还能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这就相当于中医说的"营卫气血"之"气。,有点朴素唯物主义的气息。孟子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可以质变,逐渐形成圣人身上的所谓 "浩然之气",它是正大刚直之气。
    孟子的养气说表现出高度推崇理性自觉与坚定志向的作用。于是他的"浩然之气"实际上使成了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度自觉、志向坚定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认为有了这种境界,不仅贫富贵贱不动于心,生死祸福也能置之度外,这种人可谓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作为道德上的气节操守,是有积极意义的。
    2、反求诸已
    孟子最服膺孔子的内省方法。孟子认为,当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自我反省。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才能够有够?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便反躬自责。
    孟子以为一个人的祸与福,都决定于他本人的作为。他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祸害或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我来的。一个人要 "自求多福",不可 "自作孽"。他常引 (商书》太甲的话:"自作孽,不可活"。自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无法挽救了。 孟子多次强调反求诸己,在协调人与人关系中,厚于责己,不要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他还说,不要埋怨超过自己的人,"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已者,反求诸而已"。意思是说,·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先端正自己的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
    3、改过迁善 (略)
    4、意志锻炼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从艰苦和患难的锻炼中得来的。他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意思是说,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和才能,经常是由于他处于灾患逆境之中;那些孤立之臣、庶孽之子,他们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也深,所以他们往往通达事理。孟子还说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人常在困难忧患中自下而上成长。
    他历数传说中的尧舜、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任大事
的人,都曾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和被选拔出来的。于是他得出结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苫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意思是说,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意,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体,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强他的能力。一个人错误常发生,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才能有所愤发而创造。这里孟子虽打着天命的旗号,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可是讲的却是完全不依靠天命的道理,要人奋发有为,时刻处于兢兢业业之中,有所警惕,有所激励,勇于斗争。以此修己则可以造就英雄,以此治国则可以免患图强。孟子这段话是十分深刻的,反映了道德教育与修养中的一条规律,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和提高自己的意志与道德品质,乃是造就一个有作为的人的必备条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