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师的心灵之约专辑(五)
华应龙:如何诠释和演绎人本数学
——湖北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专题研讨会课堂教学综述
当前,从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来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致分为:
l 以“本”为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跟着教案、教本走
l 以“师”为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跟着教师走
l 以“他”为本的课堂教学——让教学取悦听课教师
l 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让教案、教本、教师跟着学生走
依据新课程理念,谁好谁坏、谁优谁劣已经无可争议。那么,以生为本、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究竟是怎样的数学教学?如何诠释和演绎人本数学?下面谈谈我在实践新课程过程中的切身感受。
一、人性的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表明:数学具有工具性,同时又具有人文性。如何让数学教学浸润人文色彩、负载精神使命、流溢生命动感?教学实践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让数学充满人性。下面从三个方面举例分析。
1、人性的数学,就是要让学生唤醒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现在,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几乎缺少不了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个好的情境的创设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加工,是对数学的发展和创新,是对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唤醒和提升。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创设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一起购物的动画情境。当学生面对令他们痴迷的动画片时,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会由然而生,而且表现的特别强烈。
2、人性的数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取在数学活动之中战胜某些困难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只要是学习,就会有挑战;只要是挑战,就会有困难;只要有困难,就会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失败的沮丧。这两者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都是难得的经历和体验。例如,在《读统计表》的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了从不会读统计表到会读统计表、从只会简单的读统计表到会依据统计表进行合理、科学的预测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数学教学就多了一份对人性的关注。
3、人性的数学,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当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解决数学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后,我们的数学教学还仅仅只是开始。我们还应该用已经建立的数学模型,进一步解决人类社会中更多的更复杂的现实问题。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后,教学活动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运用之中,学生能利用模型,灵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乘车、乘船、逛游乐场中数学问题。
数学中蕴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呼唤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实现其育人的功能。学生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教学实践中使之滋生起来、强壮起来、挺立起来。
二、生活的数学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小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和灵性。因此,数学学习就是要变“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请记住:数学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1、生活的数学,就是要自觉将生活资源开发成数学课程资源。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强调的是数学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数学教学多一点“生活味”、少一些“数学味”是对儿童学习情感的最好关注,是学习有用、有趣的数学的最好体现。例如,枯燥无味的计算如果与“买电器”这一生活事件联系在一起,学生无疑会觉得计算的有趣和有用。
2、生活的数学,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生成数学课程。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要依赖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对人性的关注,就应该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在数学活动中生成新知识,生成新技能。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不是让学生去读、抄、记人民币中元、角、分的换算关系式,而是让学生在日常的反复的购物活动中,体验到1元里有10个1角,1角里有10个1分。有了体验就有了感受,有了感受就有了生成,有了生成就关注了人性。
3、生活的数学,就是能够用之于学生生活和时代生活的数学。
能够用之于学生生活和时代生活的数学,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学习这样的数学,学生会觉得有趣、有用,他们会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这样彻底改变了教师把无用、无趣的知识硬塞给学生的传统教学方法。例如,在《读统计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预测小军未来几年的身高,学会了预测自己和他人未来几年的身高;通过预测武汉市今后几年的年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育应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现实的生活境遇发生关联,理解儿童具体生活的每一形态。而惟有建立在这种生活意义上的教育,才是一种完整的教育。
三、对话的数学
对话的数学,就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平行交谈、平等沟通、真诚互动、民主协商。对话的数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形式,同时也是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是交流之后的赏识与愉悦。
1、 对话的数学,就是基于民主和平等的数学。
对话离开了民主和平等,就是“独白”和“训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一些台前风光,多几份台下的平等参与;要少一些明确表态,多几份真诚倾听;少一些激昂陈词,多几份热情鼓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2、对话的数学,就是强调互动与交融的数学。
在课堂的对话中,教师是引导者、启迪者,又是组织者、聆听者。教师时而与学生一起沉思,时而与学生一起感动,时而在学生疑惑处轻轻一拨,时而对学生的真切感悟会心一笑。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入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例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师生围绕“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各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展开了平等而深沉的对话、激烈而深刻的思维碰撞,这就是互动与交融,这就是对人性的关注与关爱。
3、 对话的数学,就是鼓励超越和创新的数学。
课程的意义在学生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了重新发掘。这一发掘,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学生的生命潜能,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了激活和喷发。例如:在《找规律》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能认识规律、发现规律、模仿规律,而且能自己创造不同的规律,他们还能感受到有规律的摆放物品、栽花植树、设计图案会有许多作用。学生超越和创新的仅仅是教材、知识、自身,而是社会、生活、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