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育儿思考:在孩子心里播下两颗种子作者:蝶舞轻灵

(2023-05-25 14:14:11)

                                    育儿思考:在孩子心里播下两颗种子

                           2017年6月8日                    德昀今天9岁2个月零26天了

 

         高考日,放假在家,昨天看了一天的电视剧《择天记》,今天早起看到一篇 阚兆成老师博客发的文章《自由与规则结合是最好的教育》,正好与我这阶段的一些疑问和思索相契合,所以有感而发,写一点文字。

         原文如下:

       研究发现,民主权威型家庭的孩子成才率最高,其根本特点就是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教育专家蒋佩蓉以开车为例讲得最为准确形象:主动性是油门踏板,自我控制力是刹车踏板。缺乏任何一个踏板就不能开车,如果开了车会有生命危险。

       因此,成长不是一个只加油不慢行的过程,成长是有张有弛、一松一紧的双行轨道,而这就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成功的教育实际上是平衡的教育,高水平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特点是收放自如。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弗洛伊德曾经说文明就是两件事。与蛮荒时代比,文明的人是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他们能从自然界获得更多的财富和资源,因而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富裕、更舒服、更自足,这就是物质文明。

       第二个文明的出现是由于人为了获得第一个文明欲望会不断膨胀,也会造成社会的混乱,所以要形成一些社会的道德和各种法规来约束人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文明。

      但是弗洛伊德也分析,这两种文明是互相冲突的,也就是人要为了自己舒服,是不想去遵守法规的,人要遵守法规呢,就会觉得不自由、不舒服。他说第二个文明没有搞好,是因为在各个社会制度之下人们没有做得很好,这是我们将来改进社会制度的最大的课题。

      现在对于第二个文明,大多数人都不觉得舒适,只有少部分人是舒适的,这些人都是把这些社会法规、道德内化(把外在的意识变成内心的需要)了,我们能不能通过教育使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达到外部规则的内化,使第二个文明不令他产生不舒适感呢?

      上述观点和成果是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的体会。

       从1995年到现在,陈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对北京200多名孩子做了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从2岁起至目前的22岁,每隔三四年对这些孩子进行一次观察,形式包括向父母发调查问卷、摄像、录音等,最终得出了与弗洛伊德两个文明相关的心理特征,这就是“两颗种子”,这“两颗种子”在孩子和大人身上都有体现。陈教授认为,其中第一颗种子是做自己高兴做的事的心理,这颗种子的心理特征是主动性的、内在的、自发性的。人在这颗种子的作用下,做事情是高兴的、愉快的、舒适的。例如,孩子想玩沙子,而他妈妈却让他念唐诗,这时在第一颗种子的引导下他就认为玩沙子是他愿意做的,而念唐诗让他感到不高兴、不自由。

       第二颗种子就是自我控制力,就是接受别人让自己做事情的心理。例如,遵守交通规则、晚上按时睡觉、白天按时上课,完成老师交给的家庭作业等。这两颗种子本身是相互冲突的,而且很容易出现一颗种子强、一颗种子弱的情况。

       好的教育就是在孩子心里播下两颗种子。

        陈教授还认为,青少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两颗种子”都发达的孩子,就是做事主动性和自我控制力都要强的孩子。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那些诺贝尔奖科学类获奖者的两颗种子都很发达。而作曲家、画家等艺术家往往是第一颗种子发达,即创造性越强、自律性越差。

         好的教育就是在孩子心里播下两颗种子,一是主动性,二是自我控制力。有主动性就有自然、自由、自主的探索精神,有自我控制力就有扬善抑恶的道德原则。

        所谓“两颗种子”都发达的孩子,就是做事主动性和自我控制力都强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方面,这两个心理维度,即自我控制和人的主动性,构成了人的完整人格。

 

       回望我们对德昀九年多的教育,深刻体会到这两颗种子恰恰是我们在生活中着力培养和关注孩子的地方。德昀对语言文字喜剧表演的敏感、对计算机的偏爱、对运动的喜欢、对棋类的痴迷、对动手制作类活动的热爱,这些都能激发他做事的主动性;他从小的自我控制力就很强,比如玩游戏,到20分钟就会放下IPAD,吃饭的时候不喝饮料;他的生活也非常地有规律,早晨6点20起床,晚上10点钟入睡,前一段为看书而拖延睡觉的时间,我提醒之后再说到睡觉时间了,就会关灯睡觉。

       学校的学习我基本上已经完全放手,前几日想到了期末总复习,还想插手的时候被先生制止,于是我按捺住自己想要帮忙的冲动,给儿子自己调整的时间,感觉效果还不错。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成为长期的陪读和伴读,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或者在之前有更多的准备。就像孩子刚开始学走路一样,两只手总是张开着,期望父母的手拉住自己,害怕摔倒;而父母一般都是蹲在孩子前面,鼓励他自己走,再往前走一步,再走一步.......不断地练习,孩子越走越稳,紧张的小手渐渐放到身侧,由蹒跚学步到奔跑自如。

      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父母要给孩子留出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不要他写作业的时候你给他读题,老师明天要考听写你给他默写。昨天家长群里大讨论,有家长对老师把每天默写小状元的照片发到群里的做法不赞同,我个人也觉得老师的做法有些不妥。因为都是做老师的,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但是发到家长群中,更多地是刺激家长关注自己家孩子的学习状况,提前把默写材料发到群里,让家长督促孩子预习之后再考,第二天全写对的人数也没超过半数,说明什么问题?

      一老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孩子学习自我复习,二要注意到不同孩子的差异性,与个别家长进行沟通。家长也需要在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上下功夫,而不是代替老师成为家庭教师。

     知识不是一次性学会的,尤其是对孩子常错的字词更需要整理出来常练习,德昀说我不愿意总复习的时候总是学那些自己已经会了的东西,上课也没意思。我说你可以做一些有趣的事情,第一你想想哪些字你写得还不规范,你可以做个总结整理出来;第二如果你都会了,老师发了很多的篇子,你可以做篇子,第三你也可以带一本书,自己读书,总之,你要学会在无聊的时候自己把时间有效利用起来,把你自己的学校生活变得有趣。

      还有一点妈妈需要提醒你,我也有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全会了,但是考试的时候考得并不是很好,所以你也要确定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全会了,是看着像会了,还是确实会了;我再给你提一个要求,我看了你的数学试卷,发现你的书写不规范,擦掉重写的时候擦掉的地方没擦干净就开始写,这一点一定要改正;做题的时候不但要做对,更要做到卷面整洁。

       儿子点头同意。

      早起读论语的时候,第一遍读完,我让他自己听一听,声音如何,语气如何,于是他自己读了第二遍,字正腔圆,听声音就能听出精气神。

      家长要提供给孩子的不是监督,而是发现问题后指导孩子如何去进行自我调整。

      做事的主动性和自控力很多成年人都难以做到,所以对孩子来说,更不容易。因此家长要有一个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也会因为知道这是一个数年积累的大工程,不会急在一时,更会关注每日点滴生活中的具体落实。

      老师和家长都要思考针对不同的孩子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指导方法,利用孩子所喜欢的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惩罚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是为什么一直存在,就因为好执行。另外字词的学习是要放在语境中去应用的,能否让孩子们连词成句,用词语编故事等等,把枯燥的事情变得有趣是门大学问。

     这两颗种子种下去容易,想要长成气候还需要更多的耐心与用心培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