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一个人的德行一定不能犯这四个问题。但是当我们去想想,一个人功业成就,觉得自己了不起,这四条犯了几条?全犯了。而我们从这里就感觉到,这个傲慢的习气很不容易调伏,而且是很容易滋长。大家现在去观察一下,小孩子几岁看起来傲慢就开始长?很容易,衣服是名牌的就长傲慢,吃得比人家好可能就长傲慢,可以讲几句English,他就长傲慢。所以这个慢要很小心!小有成就,不知不觉就傲慢了。大家注意去看,现在长得很帅、很漂亮的人,几乎找不到不傲慢的。大家注意去看,长得漂亮、很帅的人,眼睛都有点往上飘,你问他地上有什么,他基本上不大知道;你问他天上飞什么,他可能知道。所以这个比喻叫眼睛长在头顶上。其实人习性调伏不了,有什么好傲慢的,怎么说?都变成欲望的奴隶了,那还有什么好傲慢的!
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从无知到有知,一方面要经过世事的磨练,另一方面还要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等方面下功夫。从这些俗语中汲取智慧营养,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少走弯路。
因为滋长骄傲思想,就会刚愎自用,目空一切而脱离群众;放纵私欲,就会忘乎所以,任意胡为而不可救药;满足志向,就会固步自封,不求进取而消磨斗志;过分享乐,就会乐而忘忧,困于所溺而招致灾祸。这句俗语给出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四个方面的劝戒,它像一座长鸣的警钟,时时地在耳边敲响。
这句俗语是一句令人深思的警世之言。古人的寓言中对这种现象多有描述。庄子的《秋水》篇中写出“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但“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才改变了骄傲的样子而望洋兴叹;列子的《说符》中的“齐人攫金”,写出一个齐国人在街市上,进至卖黄金的商店,抓了金子就走,当场被差役捉住,审问时,他却说:我一心只想金子,抓取金子的时候,两眼只看到金子,根本没看到人啊;另外在《汤问》中的“薛谭学讴”,写出薛谭向当时著名歌唱家秦青学唱歌,还没等学成就认为自己已经学完秦青的全部技艺,并请辞行回家。在为他饯行时,秦青高歌一曲,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这时薛谭才知道相差过于悬殊,恳请继续学习。此后,他一辈子再不敢提回家的事了;《韩非子》中的“纣为象箸”,写出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耽于淫乐之中,结果是国亡身死为天下笑。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物壮则老。人们应该学会保持谦虚谨慎,得意了也不要忘形。
对于这句话,我是非常赞同的。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能因一时的成绩而骄傲自满。
首先,作为一名公务员,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单位贡献自己的力量,把工作做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自满的。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工作都做不好,那说明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公务员。
其次,从个人的成长角度来说,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我们有些事做得比较成功,但是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的能力肯定不足以应对所有的工作和困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公务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形势和新的工作要求。如果做成功了一两件事就骄傲自满,减慢或停止了继续成长进步的脚步,那么我们早晚会落伍,不能适应公务员工作的需要。
再次,从与人相处的角度来讲,俗话说“谦受益,满招损”,一个人只有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才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纳,从而在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而一个骄傲自大、张扬跋扈的人,大家一般都会敬而远之。
总之,我会以这句话为诫,时刻提醒自己,认真做好工作,并永远保持谦虚、低调、谨慎的作风,只有这样,自己才会不断成长,并得到大家的认可。
注意:“骄傲使人退步,谦虚使人进步”就是这句话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大家在论述这个道理的时候可以多角度的来论述,可以从工作、学习、成长、为人处事等各个角度分析,这样才能展现出我们思维的广度。
这句定型化的俗语,确是一句名训。如果能戒之勿忘,人们一定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减少困惑,即使不能建功立业,也能活得坦然、踏实和平安。
感悟:民间俗语叫老人言,老话,也叫俗话。它是一种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包括带有方言性的俚语、谚语以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它具有简练而形象化的特点。大多数俗语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几千年悠久的灿烂辉煌的文化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先后不断地产生各种文学样式,形成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都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俗语是通俗的民间文学中的口头文学,它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它是口耳相传、没有书面记载的民间文学。俗语的产生,有它的社会生活的根源,并且都打上了时代背景的烙印。它的内容和含义,对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是非功过的评说,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形象比喻,从而给人正告与劝诫,在启示中发人深思,使人有所感悟和省察……文/单眼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