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作者:张苏卫教育探索

(2023-05-11 20:49:13)

        李希贵: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2015-02-02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人;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遭遇了好多尴尬。其中,有一年我在山东省高密四中,因为高一新扩了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学校没有办法,只好让其他班的语文老师来代课。这个课是没法代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很辛苦,再给别的班代课更困难。因此没办法,只好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制订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学生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让学生读书。一个学期下来,从学校到语文学科的老师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可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却让语文老师们很尴尬: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比别的班低,阅读和写作的成绩比别的班的成绩还略好一点。

这件事情促使我们开始思考: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到底在干什么?课堂上的那些汗水和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带着这样的思考,1995年我来到了高密一中当校长。在一中又遇到了一件事:一位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写信给他正在一中复读的一位好伙伴,介绍各科的学习方法。当谈到语文时,这个学生告诫他的同伴,说:“语文哪,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这封信后来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回到办公室,她当着全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念了这封信。当时我也在场,我发现老师们听完后好长时间都没有说话。他们真的是被刺疼了,但也确实是被刺中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学生的话有一定道理。

我发现语文教改的时机到了。为了统一老师们的思想,也统一家长的思想,就在那个学期的期末,我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四年级的内侄女,都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卷子批出来,就更让我们老师尴尬了。当时高三还有两个复读班(高四),他们的平均分是845分,但是这两个孩子的分数,却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82分,初四的孩子85分。这两张试卷至今我还保存着。距离高三,两个孩子一个差了6年,一个差了3年。这期间,当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大量地讲解、训练时,他们在干什么呢?他们在大量地阅读适合他们的名篇名著,因为我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提供了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阅读书目,并购买了大量图书。当买书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了他们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了他们的名字。暑假的时候,我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十本书及理由”。他那时读的是这样一些书:《纸牌的秘密》、《显克维奇精选集》、《死水》、《鹅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舞女》、《唐宋名家词选》、《雍正王朝》、《苏菲的世界》、《契诃夫精选集》、《戴高乐传》。其中《戴高乐传》他买了3本,比照着读,竟然能找出同一场战争,哪本传记写得更好,哪本传记写得有问题。10本书中,有3本是哲学书籍。大量的阅读让孩子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他们取得这些令人惊讶的分数,不是语文老师的功劳,而应归功于阅读。“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养、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

我记得他在初三时又参加了一次高三期末考试,当时考了122分,但是3年之后参加高考,也没有突破123分。这就说明,语文学到一定程度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有了这些经验后,我们就在这一年进行了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6节,改成了2节,由老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其余4节把学生放到阅览室由学生自主阅读。为此,学校还专门建了“自修楼”,可以同时容纳1600名学生自修。这些孩子非常努力,学习也有成果。他们的语文成绩当时在潍坊遥遥领先,而且不仅仅是语文,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到了他们的整体素质。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但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河南省开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杜复平女士给我提供了她儿子的一个故事。她的孩子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时,用错了语文卷子,拿了下学期的语文卷子。快考完的时候才发现用错了试卷,但是来不及更换,只好将错就错。阅卷出来后,想不到的是,儿子的成绩是98分,差两分就满分。这个学校有个很好的做法,就是孩子如果认为成绩不理想的话,可以申请参加二次考试,记录最高成绩。这个孩子想:我考下学期的卷子都考了98分,如果考学过的卷子肯定能得满分,于是就申请了二次考试,用了上学期的考卷,结果考完后一阅卷,成绩为93分。

这说明,语文这个学科跟理科不一样,它不是一一对应的,靠一个系列、一个梯级、一个台阶去给学生提高成绩,它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然后才能有一个提升。

在语文课堂上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事件。2006年的《中国教育报》曾经报道了这么一件事:病假条换来的课外阅读。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开始由于偶然的生病请假,结果在家里读书让她感到比学校里上语文课更加快乐,这种愉快的阅读体验带来的是让她以不断请假、旷课的方式来换取课外阅读。结果,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她写了100多张病假条,换来的是400多部名著的阅读,她的成绩也特别突出。

在山东潍坊时,我曾经在学生中作过一个调查:在中学语文学习期间,对你帮助最大的事情是什么?41份答卷里,许多学生谈到的是自己登上讲台讲了一节语文课,当学校校刊的编辑,积累了300首宋词,看完了《家》《春》《秋》,坚持看《读者》,收集好文章做剪报,写周记,一次迎奥运征文获奖的鼓舞,利用班级图书角进行读书等等。在所有答卷里,没有一个提到是因为老师讲得好。这个现象特别耐人寻味,特别值得我们研究。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引导老师不要讲得太多,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在这里有几个观点需要特别提出来强调一下,和大家分享。

第一个观点是:一定要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不同的读物。要允许和尊重孩子有自己的爱好。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让他理解不同的事物,一定要基于他的生活,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孩子们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成人的想法和感情来代替他们的想法和感情,那是愚蠢的。因为这个年龄,他喜欢故事。你非要逼着他学这种所谓的名篇范文,他当然没办法学好。所以我们喜欢不等于孩子喜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推荐的好多书目孩子不喜欢的原因。我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的是你给他的书。“小学生需要的是大量的故事书、历险记和童话。”他说,“我们喜欢不等于孩子喜欢。9年制课标修订之前,我们课标推荐的那些书,哪一本是学生喜欢的呢?几乎没有。为什么?因为是我们成人的视角。”

第二个观点是:降低阅读起始的期望,不带任何附加条件。

2006年我到太原去,太原的一个语文特级教师告诉我一个让他十分不安的例子,就是他的外甥女不喜欢旅游了。为什么不喜欢旅游呢?因为只要一旅游,她妈妈就让她写游记。所以家里有旅游活动,无论怎样动员,孩子就是不去。阅读也是这样,有好多家长,一读书就让孩子写读后感,搞得孩子也不要阅读了。所以,不要着急,不要拔苗助长,要有耐心。只要有了一定量的阅读,孩子会主动去写,你不让他写,他也忍不住。

一名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阅读多大量的文字是可行的、合适的呢?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柳斌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则一年之内,可达到36万字,12年则可阅读430多万字。所以,中小学阶段阅读500万至1000万字应当是合适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