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村教育的核心理念作者:新乡村教育
(2013-12-03 19:05:53)
标签:
校园 |
新乡村教育:是当下乡村小学创新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一是指新的乡村教育,主要区别于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一时的乡村教育运动而言;二是指在新农村建设、教育现代化及区域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挖掘乡村教育独特资源,探索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乡村教育新途径。
新乡村教育行动研究:课题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束缚,用“新乡村教育”的独特理念,落实六大行动:建构特色课程、打造绿色课堂、推行田园活动、培养新型教师、落实田园阅读博客行动、打造地域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内学校发展进行研究:区域内教育资源的融合——使得区域学校的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优化重组;家长、学校、社会资源的融合——引领区域内社会文化发展方向;学校与地方行政资源的融合——推动地域经济的和谐发展。通过自主联盟,区域协作,达成发展共赢的新局面。
研究的价值:
1、
2、
3、
4、
通过本课题研究,融合学校与地方行政资源——学校研讨和利用地域资源,丰富和完善学校教育内容,同时又为地方政府献计献策,为拉动地域经济、发掘地域文化作出贡献。
研究目标:
1、实践新乡村教育的六大行动:新课程,新课堂,新活动、新教师、新阅读、新文化.
2、针对乡村教育资源贫乏,发展失衡的弊端,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融合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新途径。
3、针对乡村教育中学校与家长、社会协同发展缺失的弊端,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融合家长、学校、社区资源的新方法。
4、针对乡村教育一贯是政府扶持学校,学校发展向政府等、靠、要等现象,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融合学校与地方行政资源,拉动地域经济、发掘地域文化的新策略。
研究内容(子课题设计):
1、“新乡村教育的内涵”研究
2、新乡村教育区域推进研究
通过对“小学新乡村教育” 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一方面发现各学校资源利用、师资水平的现状,发现校际合作,学校与社会、政府之间的合作需求与瓶颈,探讨新乡村教育内涵发展的困惑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区域推进,提出可行性建议;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建构新乡村教育内涵发展操作体系
(1)区域内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研究。
研究要点:区域内教育资源不均衡现状分析;有关区域推进组织建构的研究综述;“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优秀教师区域内“走教”的现实意义、价值取向和策略途径。
“教育乡村化”——让孩子具有科学的头脑,农夫的身手,和创造的精神; “乡村教育化”——乡村社会伴随乡村学校的发展而发展,为学校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教育乡村化,除去学生充当文化使者,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亲子共成长”的同步教育机制,推动乡村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外,还需要学校积极参与社区进步,为其提供示范和榜样,比如小学引发的乡镇厕所改造;学校要对外开放,家长可以随时参观访问;组建社区教育辅导站,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平台,与有关部门联手,坚持开展京剧、舞蹈、棋类、健身、运动会等文体活动,活跃居民身心,而且提升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进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3)学校与行政资源优势互补研究。
研究重点:
如何实践创新“新乡村教育”核心思想,落实六大行动,并把它引入学校区域发展领域,构建新乡村教育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探讨新乡村教育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是研究的重难点。
研究成果 |
研究监控与调整 |
研究过程 |
研究起点 |
区域推进新乡村教育 的体系与方案的运作 |
学校、政府之间优势互补 |
家、校、社区之间优势互补 |
校际之间优势互补 |
新乡村教育内涵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