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求知欲—— 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013-01-04 16:42:26)
标签:
杂谈 |
夸美纽斯对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论述,是在与自然原则模仿比较下,赞赏爱索克拉提斯“凡是热忱求学的人就会是具有学问的人”和昆提利安“知识的获得要靠求知的志愿”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求知欲越强烈掌握新知识越快,认识也会越深刻、理解越透彻,从而激发学生在实践中的运用,正如夸美纽斯所喻: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吃食物,立刻可以把食物加以消化,容易把它变成血肉,而如果一个人没有食欲,却又被强迫去吃食物,结果只能是疾病与呕吐,至少也是不消化、不痛快。“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马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告诉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苦学”状况,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果学生对待学习生活,时时总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事事都能投入充沛旺盛的精力,那么越是多种多样、系统完整的内容,越能给他带来学习的充实和快乐,越是艰巨困难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就越能为他成就生活的幸福和安慰。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力量来源
孩子们的求知欲不仅仅来自于教师或者说是教师单方面的职责,夸美纽斯指出,孩子们的求学欲望是由父母、教师、学校、所教的学科、教学的方法、国家的权威共同激发起来的。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首先,父母要引导孩子称赞和信任教师。当着子女的面,揄扬学问与学者;经常称赞教师对于学生的友谊,称赞教师的教学技巧;并不时打发学生带着小小礼物到教师那里去,增加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信任教师,尊敬老师往往容易使子女爱好他们的功课。其次,教师必须和善地对待学生。称赞学生当时所学功课的美好、快意与安逸,不时称赞用功的学生,用仁慈的情操与言语吸引学生而不用粗鲁的办法使学生疏远教师。再次,学校应创设快意而富有吸引力的环境。房屋应当光亮清洁,墙上应当饰受人崇拜的人的照片、地图、历史图表,或其它有意义的装饰;应当有一个空旷的地方可以散步或游戏,并且还应附属一个花园,让学生时时进去,在那里欣赏树木、花草、植物。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校是美丽且富有诗意的而不至于冷冷清清没有活力。此外,学科本身应力求快乐而有价值,教学方法则应是自然的、潜移默化的。无论是学科还是教学都应合乎学生的年龄特点。夸美纽斯认为,凡是自然的事情就都无需强迫。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友好地放到学生面前,诱导学生争相答复,并解释深奥的问题或寓言之类。最后,教育管理者应出席公共仪式。夸美纽斯指出,政府当局和学校的主管人可以出席公共仪式(如同宣告、辩论、考试和升级之类),赞扬用功的学生,给他们小小的礼物(不可偏袒),这样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热忱。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是要淡化教师的责任,更不是将教师的责任转嫁到其他方面,而是要在重点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以及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多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多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名人效应激欲
夸美纽斯认为父母在激发孩子求知欲的时候应称赞和信任教师,原因之一就是“爱与慕”是最能激发孩子模仿欲的情感。谁都不能否认儿童时期是人的模仿能力与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教师、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而还有一大批值得模仿、被孩子“慕”的人是隐身在一些读物和社会中的,这些人便是“名人”。读一读他们的成长史,了解他们的个性品质,可促进孩子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让孩子看到“大我”,而不拘泥于“小我”中成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润物细无声”地给孩子们讲讲有声望有知识有权威给后世留下深刻影响,为社会做出极大贡献的永垂青史的“名人”。
快乐游戏激欲
所谓游戏,首先它是一种娱乐活动,既然是娱乐,活动时人的心智总是处于放松状态,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关键是如何使有用和快乐合二为一,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状态中进行学习。尤其是儿童,更容易进入游戏情景以及他所担任的角色之中。比如,在识字教学中笔者曾用“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汉字,如:─ ∣丿ヽ分别是黄、候、找、哭等字中重要的笔划,将其打乱让学生对号入座,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感受到学习汉字其乐无穷,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上位概念激欲
“上位概念”即两个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中范围较大的那个概念,关于它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奥苏伯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也有一定影响,但在《大教学论》中这种教学思想也早有体现。夸美纽斯认为“老师可将儿童应学的事物的图像给他们看,向他们讲解光学或几何器械、地球仪以及诸如此类足以激发他们羡慕的东西”。即用一些让孩子们觉得新奇、深奥的东西刺激他们的神经,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价值。这是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的,将其细化到课堂教学中,即用较深层次的概念促使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看似浅显的概念。上位概念更能引起学生的质疑,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障碍,与学生一起对某些问题进行考察,逐渐造成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笔者在教学“声调”这一课时曾将“数字声调图”展示给孩子们看,引起他们极高的兴致,了解到要读好、读准音节的声调也需要练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环境激欲
夸美纽斯在谈到学校作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力量来源之一,提到应营造一种快意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的确环境作为人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行为主义”代表人华生将其重要性推至极致。我们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舒适和谐的校园环境、家庭氛围,更要有意识的创造一些让孩子期盼读书、求知的空间。教室里的“读书角”丰富有趣,一大家子坐在教室里读书、讨论、长见识,这是我们教师完全可以为孩子提供的环境;节假日,家长陪同孩子逛书店,琳琅满目的书籍定能引起孩子阅读的欲望。当然年幼的孩子少不了父母的帮助,他们需要爸爸妈妈的讲解,并分享他们读书过程中获得新知的乐趣!
自我赏识激欲
随机激欲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手段的体现,也是对一个教育者文化素养的考验。夸美纽斯认为凡是自然的事情都无需强迫。教育者应善于捕捉教育信息,教育良机,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比如在授课一年级下册苏教版中《小松树和大松树》时,笔者突然觉得课题完全可以换一个,因为课文涉及到大松树的只有一句话“大松树没有回答”对大松树这样的反映我们也实在值得提出质疑。因此就这一话题我们师生展开讨论,孩子们拟了很多课题,想象力非常丰富,如“小松树”、“小松树和风伯伯”、“骄傲的小松树”等等,孩子们感到非常兴奋,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对权威的挑战;在教《司马光》一课时,问“为什么司马光会想到砸缸”孩子们起初只停留在司马光爱动脑爱思考等的回答上,当他们发现我对这样的回答还是不够满意时,也不愿再举手了而是嚷着要我讲,继而诱导“他在砸缸之前肯定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聪明的孩子很快插嘴“水是可以流动的!”当我对他的回答加以肯定之后随口而出“对了,水是液体……” 孩子们对砸缸已没有了兴趣,更加关心的是什么是“液体”,这样我们当然也只有带着没来得及解决的问题离开课堂,有待他们自己想办法得到答案,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学习欲望也愈来愈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