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勇晴雯病补孔雀裘的象征意义

(2019-08-27 14:44:01)
标签:

孔雀罗衫

孔雀裘

五丝之缕

霓裳羽衣

长生殿

勇晴雯病补孔雀裘的象征意义

二十二谈《芙蓉女儿诔》

  

“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这是《芙蓉女儿诔》中重要的一句,弄清此句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正确解读《红楼梦》在晴雯这一角色身上所承载的深刻含义。在这之前,人们的分析受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的影响极大,蔡义江教授对句此的解释的解释是:

“带断鸳鸯”比喻情人分离。可能用唐人张佑诗:“ 鸳鸯钿带拋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五丝之缕”即指七夕所结之“彩缕”。

近期,有网友对五色丝缕为乞巧所结之“彩缕”的观点提出质疑,并指出五色丝应为端午节的吉祥物。

通过仔细地查阅相关资料,关于乞巧,确实没有提及穿针所用的丝缕为“五色丝缕”。在汉代就已经以五色丝作为端午节的吉祥物。如果把《芙蓉女儿诔》中的“五丝之缕”按此解释,似乎也找不到两者间的联接点。

不得已,笔者从带断鸳鸯开始重新梳理了一下此句,这一次,张祜的诗给了我新的灵感:

“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以前,我们引用张祜此诗时,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前一句的“鸳鸯钿带”上面了,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后一句与《芙蓉女儿诔》的内在联系。

“孔雀罗衫付阿谁”,这后面的一句,也是与《红楼梦》与晴雯与宝玉,甚至与鸳鸯都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大家可曾记得“勇晴雯病补孔雀裘”。“孔雀裘”与“孔雀罗衫”难道只是巧合吗?如果没有前面的“鸳鸯带”与“鸳鸯钿带”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几乎忽略了这种紧密的联系。

为了解决“孔雀裘”与“孔雀罗衣”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从关于“孔雀罗衣”的诗入手。以前,我们只是简单地认为《芙蓉女儿诔》中的“鸳鸯带”出自唐代张祜的诗句“鸳鸯钿带抛何处”之句,而后面的“五丝之缕”与张祜诗没有一点关系。当我们发现“孔雀裘”与“孔雀罗衣”之间似乎也存在着着某种关系时,那《芙蓉女儿诔》以至《红楼梦》与张祜诗就不是个别字句相对应这样简单的事情。可能两者之间有着更深的文化传承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张祜之诗。

感王将军柘枝妓殁

作者:.张祜

寂寞春风旧柘枝,舞人休唱曲休吹。

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

画鼓不闻招节拍,锦靴空想挫腰肢。

今来座上偏惆怅,曾是堂前教彻时。

张祜,唐代诗人,以诗才傲世,与杜牧等著名诗人交往甚密。从诗的题目看,应该是一首悼亡诗,被悼念者是与李将军交好的一位“拓枝妓”。“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更是道出了睹物思人的满腔情感。从这一点看,的确与《芙蓉女儿诔》的语境是一致的。我们注意到,在《红楼梦》中“孔雀裘”的亮相是与鸳鸯紧密相伴的。

鸳鸯答应了走去果取了一件来”。鸳鸯作为贾母的贴身丫环,为主人代取一件衣服也属正常,但宝玉拿了衣服,又是鸳鸯的一大段戏码:

宝玉答应了便出来只见鸳鸯站在地下揉眼睛.因自那日鸳鸯誓决绝之后他总不和宝玉讲话.宝玉正自日夜不安此时见他又要回避宝玉便上来笑道:“好姐姐你瞧瞧我穿着这个好不好鸳鸯一摔手便进贾母房中来了

难道这不是作者在暗示读者,孔雀裘与鸳鸯间的关系吗?鸳鸯与鸳鸯钿带;孔雀裘与孔雀罗衫。《红楼梦》与张祜诗间的联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鸳鸯钿带的象征意义我们已经很清楚了,那么这个“孔雀罗衫”对于一个“柘枝妓”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还是先要了解一下何为“柘枝妓”。

所谓“柘枝”为从西域引进的一种舞蹈,以奔放飘逸为人所喜爱,在唐代十分盛行。除前文提到的张祜外,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刘禹锡等人均有专门的诗作。而这个“妓”与现今我们所熟知的妓女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唐代她们只是在教坊等娱乐场所表演的艺妓,亦称为伎。把以上两点合起来话,张祜诗中的“柘枝妓”就是一名跳柘枝舞的艺妓。通过简单的分析,《感王将军柘枝妓殁》一诗的真实含义也就十分清楚了,诗人是被王将军对柘枝妓的怀念之情所感动,斯人已去,睹物思人。“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诗中所提及的“孔雀罗衫”明显就是“柘枝妓”在跳柘枝舞时所穿的舞衣,而这个“鸳鸯钿带”就应该是系在“孔雀罗衫”上的腰带。两者即是两物,又有联系。

以一个歌舞妓的穿着来作为离愁情节的载体是不是不够高大尚,这能符合伟大的《红楼梦》的精神吗?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那就是典型的古典文学盲的表现。须知,我们是不能用现代人的观念来看待古代对于艺妓的看法。在当时,艺妓不卖身,其在才艺表演中展现出的魅力,也是深受上层社会及文人们的青睐。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著名诗人元稹与名妓薛涛之间的恋情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例。娼优不分也是古代文化理念的一大特色,说穿了,“柘枝妓”正是《红楼梦》中所说的“奇优名娼”。张祜诗以“柘枝妓”来抒发离愁之情,与《红楼梦》简直就是绝配。

说到这,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我们说《芙蓉女儿诔》中的“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之句源于张祜“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之句,“带断鸳鸯”一句好说了,那后一句,我们也只是看到了“孔雀裘”与“孔雀罗衣”间的对应,那“五丝之缕”又与两者有何关系。有朋友说,晴雯为宝玉补过孔雀裘,《芙蓉女儿诔》又是祭晴雯的,以五丝之缕代指这件事也属合理。这种推断虽说不是空穴来风,却总是缺乏一点过硬的证据。

其实,柘枝所穿的这款孔雀罗衣的确受到广泛关注,多位唐代著名诗人都对此有过描述:

红铅拂脸细腰人,金绣罗衫软著身。——张祜《李家柘枝》

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章孝标《柘枝》

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白居易《柘枝妓》

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刘禹锡《和乐天柘枝

通过文人们的点染,使我们在喜欢拓枝舞的同时,也喜欢上这件充满魅力的舞衣——孔雀罗衫。但这件“孔雀罗衫”与《芙蓉女儿诔》中的“五色丝缕”的联系在哪呢?通过对拓枝舞的持续研究,我们终于找到了其中的奥妙。

我们刚才已经提到,在唐代,柘枝舞非常流行,文人也对柘枝妓所穿舞衣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到了宋代,文人对柘枝的热情丝毫不减,不但有众多诗歌为证,而且还有相关的研究文献留存。宋代乐旸所著的《乐书》是一部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乐理方面的专著,书中对孔雀罗衫的描述完全证实笔者的推测:柘枝舞童衣五色绣罗宽袍,胡帽银带。

原来,这孔雀罗衫就是用“五色丝缕”绣成,这也就意味着“谁续五色丝缕”与“孔雀罗衫付阿谁”有着相同的含义。至此,通过“孔雀罗衫”的联接,形成了一个由“五丝之缕”、“孔雀罗衫”和“孔雀裘”组成的完整的文学链条。通过这个链条,我们得知,《红楼梦》中的孔雀裘不但是一件五彩斑澜的大外套,它还是一件舞女所穿的飘逸舞衣。那么,这件舞衣又怎么会穿在贾宝玉这件公子哥的身上呢?《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又与唐代的柘枝妓有何关联呢?答案就在《红楼梦》文本中,因此,我们有必要再次审视一下《红楼梦》对“孔雀裘”的介绍:

只听贾母笑道:“这叫作'雀金呢'这是哦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

晴雯道:“这是孔雀金线织的

“孔雀裘”并非是《红楼梦》的独创,根据研究,明朝即有孔雀羽毛织进丝线的工艺,只是后来失传了。清初的叶梦珠的《阅世编》更是对孔雀裘的工艺做了详细描述“今有孔雀毛织入缎内,名曰毛锦,花更华丽,每匹不过十二尺,值银五十余两。”叶梦珠生平不详,从《阅世编》中涉及康熙三十二年之事证明,叶梦珠确为清初人士,与洪昇是同一时代之人。可见《红楼梦》中的“孔雀裘”的创作是有据可依的。但研究人员也注意到一个细节,清初时的孔雀裘是“孔雀毛织入缎内”,孔雀羽毛只是衣服上的点缀,而《红楼梦》中的孔雀裘整件都是由孔雀毛织成。因此,这件孔雀裘也可被称作是一件羽毛做的衣服,而这种衣服在古时被称作羽衣。百度百科对羽衣有如下定义:

羽衣,释义有以羽毛织成的衣服;常称道士或神仙所著衣为羽衣;道士的代称;轻盈的衣衫;指《霓裳羽衣曲》等。另指昆虫。 

从我们前面的分析看,这件羽衣与道服没有任何关系,而只能是后一种可能,即为霓裳羽衣。实际上,在古典文学中所提及的羽衣基本就是这件霓裳羽衣。

影响力最大的当属白居易的《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那么,这件“霓裳羽衣”是干什么的呢?它正是一件舞衣,源于唐代的著名乐曲《霓裳羽衣曲》,表演此舞者所穿即为“霓裳羽衣”。请看,在舞衣这一点上,“孔雀裘”与“孔雀罗衫”形成了完美的结合。

不过“孔雀罗衫”也好,“霓裳羽衣”也罢,对大部分人来说,只不过就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在清一代,只有一个人对此十分在意,那就是创作了《长生殿》的大剧作家洪昇。《长生殿》是三稿改成,第一稿《沉香亭》,第二稿《舞霓裳》,第三稿才是《长生殿》。《沉香亭》共涉及了哪些内容,我们今天无从知晓,但从第二稿《舞霓裳》开始,“霓裳羽衣”就闪亮登场,五十出的《长生殿》,更出通过《闻乐》《制谱》《偷曲》《舞盘》《仙忆》和《重圆》等多出戏来展现霓裳羽衣的无限魅力。在杨贵妃的传奇故事中,“霓裳羽衣”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难怪白居易在《长恨歌》让“霓裳舞”从人间跳到天上: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孔雀裘不是一件普通的羽毛织成的衣服,它象征的“霓裳羽衣”,而“霓裳羽衣”又承载着中国历史上一段最动人爱情传奇,因此,孔雀裘的故事象征着《长生殿》的沉浮,孔雀裘的破损与修补,即代表了《长生殿》三易其稿的过程,也暗示着“长生殿案件”使《长生殿》作者洪昇遭受的打击。“谁续五丝之缕”即是对《长生殿》作者洪昇对自身境遇的感叹,同时也是其盼望重回文学之颠的强烈愿望。这一切,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里反复地被表达。这就是我们对《红楼梦》文本的深入分析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