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阴捧出何方雪”到“留得残荷听雨声”
(2016-08-23 16:52:10)分类: 红楼梦诗词研究 |
从“秋阴捧出何方雪”到“留得残荷听雨声”
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这是《红楼梦》中史湘云所作的《咏白棠诗》二首中的一句。其中的“秋阴”二字,引起了人们的浓厚的兴趣。从字面上,所谓的秋阴就是秋天的阴云。所以冯其庸将其解释成“秋云”也不算离谱。不过有一点我们要充分的注意,“秋阴”一词是一熟典,在古典文学作品屡屡出现,而且多在一些名家的作品。我们不妨把能在网上查到的相关作品按时间的先后抄录如下:
南朝宋颜延之《陶徵士诔》:晨烟暮霭,春煦秋阴,陈尽辍卷,置酒弦琴。
唐卢照邻《宿玄武二首》:方池开晓色,圆月下秋阴。已乘千里兴,还抚一弦琴。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北宋王安石《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北宋陆游《秋阴》:淡日披朝雾,轻云结暮阴。菰蒲溪路暗,松竹草堂深。妙墨双勾帖,奇声百衲琴。古人端未远,一笑会吾心。
仔细看这些“秋阴”诗,我们发现,诗人们在面对“秋阴”时心情还是蛮不错的,以王安石的“忽见千帆隐映来。”最为明显。但也有例外,李商隐的“秋阴”诗明确表达了诗人的“离愁”情结,“相思迢递隔重城”便是明证。而《红楼梦》中“秋阴”是源自哪个呢?异或作者就是取“秋阴”一词而已,并无特殊含义。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基本认同后者:
秋阴——秋天的阴云。南朝颜延之《陶征士诔》:“晨烟暮蔼,春煦秋阴。”云阴与雨雪相连,但秋天无雪,所以要用“何方”二字。“捧出”,将秋阴拟人化,也写出了花的形状
蔡义江先生所列出的出处无非是因为《陶征士诔》中的“秋阴”是年代更加久远。但这样就把问题简单化了。即然“秋阴”是一个典故,且有那么些名家使用“秋阴”一词,那么《红楼梦》中运用“秋阴”一词一定是受前人的“秋阴”诗的影响。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怎么才能从诸多的“秋阴”诗中找到这一源头呢?现在红学界普遍的作法是自己先设定一个想法,然后再按这个想法去找论据。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一定是存在着主观因素的。而笔者的方法是要从《红楼梦》本身找到答案。依据文本给出的诸多线索,笔者最后可以非常肯定地确认,湘云《咏白海棠》诗中“秋阴”源自李商隐的“秋阴”诗。
如若不信,大家可以把李商隐的“秋阴”诗的后两句反复地念两遍: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后一句这么熟悉:“留得枯荷听雨声”一句把我们带回到《红楼梦》第四十回: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一闲,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呢?”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林黛玉的这句“留得残荷听雨”正是源自我们确定的李商隐的这首“秋阴”诗的最后一句。《红楼梦》作者让此诗从红楼第一女主角林黛玉口中说出,可见《红楼梦》作者对李商隐的这首“秋阴”诗一定是熟记于心的。在创作《咏白海棠诗》时,用到“秋阴”一词不会想不到李商隐的这首“秋阴”诗,或者说就是因为李商隐的这首“秋阴”诗促成了湘云诗中的“秋阴”。
如果有人说,四十回离湘云写海棠诗的时间有些远,那么我们就把目光拉回到海棠诗社的开篇诗作上来。贾宝玉咏白海棠诗的第三联: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宝玉海棠诗)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诗)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湘云海棠诗)
这样一比较,这种因袭的痕迹是多么的明显。尽管不散一词是非常普通的词汇,但在同一组诗中,李商隐的秋阴不散分别出现,这也绝非偶然。晓风不散与秋阴不散何等的协调,都是在说着一种特殊的天气状况。如果不是秋阴不散的影响,《红楼梦》作者恐怕也不会用不散两字来修饰晓风的。
以上还都是单纯地从文字角度来探寻“秋阴”一句的文学来源,这还只是表象上的东西。《红楼梦》作者为什么会在大观园诗社的开篇作中借用李商隐的“秋阴”一词呢?深层次的原因还是风格使然。
我们知道,古人诗词咏花草树木者居多,但诗人往往在咏花树木的同时,会将自身的情感掺入其中。就说我们分析的这首李商隐的“秋阴”诗吧: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充分表达诗人思念朋友的愁情。而这一风格与大观园诗社的咏白海棠组诗的风格是相一致的。海棠组诗多次引用了反映离愁情结的典故。
比如我们刚才引用过的“晓风不散愁千点”之句中的晓风就是一明典,晓风之语出于宋代柳永的《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一个饱含离别情愁的诗人对着晓风所发出的感慨。柳永的《雨霖铃》之中的这种离愁情结来源于【雨霖铃】的曲牌创始人唐玄宗李隆基,另一个饱尝相思之苦的情种。《明皇杂录》载:
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唯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
晓风不散,证明《红楼梦》作者对唐玄宗痛失爱妃之事总是不能忘怀。而“秋阴捧出何方雪”与“晓风不散愁千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尤其的两句诗的下一句都归结到“雨”和“泪”上来: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宝玉海棠诗)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湘云海棠诗)
为什么《红楼梦》作者会在一组诗里反反复复地强调这“一宿”的“雨”和“泪”?这显然已经不是单纯的赏花了,美丽的花朵在夜雨中谈何美丽动人。宝玉和湘云们小小年纪,生活在一个优于常人的贵族家庭,怎么会被“晓风”、秋阴”、“宿雨”和“泪痕”所困扰,难道只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吗?可是,要没有亲身的体验,又怎么能写得如此动情。作者一定是在借宿雨添泪来表达一段情感。是谁经历了下了一宿雨,流了一宿泪呢?这和一段历史故事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唐明皇剑阁闻铃的故事。剑阁闻铃的故事并非是《明皇杂录》的独创,它是在源源流长的文学长河中不断完善的一段历史故事。
最早我们可追溯到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稍后就是唐大中九年成书的《明皇杂录》中的记载。宋代乐史的《杨太真外传》也有相同的记载:“又至斜谷口,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元代白仆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更是把这一题材发挥到新的层面:“度铃声响栈道。......斟量来这一宵,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除了传承了前人的“夜雨闻铃”的故事外,还创造了唐明皇还都长安后雨夜思念杨贵妃的故事。而对此集大成者当属清代洪昇的昆曲《长生殿》,全剧五十出,洪昇用了整整两出戏来展现这一主题。《闻铃》一出讲的是唐明皇幸蜀在剑阁遇雨,做《雨霖铃》曲的故事,第四十五出《雨梦》更是放大了《唐明皇夜雨梧桐雨》的故事。
(内二鼓介)(生悲介)呀,原来是朕所制“雨淋铃”之曲。记昔朕在栈道,雨中闻铃声相应,痛念妃子,因采其声,制成此曲。今夜闻之,想起蜀道悲凄,愈加肠断也。
【尾声】纷纷泪点如珠掉,梧桐上雨声厮闹。只隔着一个窗儿直滴到晓。
笔者这样啰里啰嗦这么多,无非想告诉大家,《红楼梦》的《咏白海棠》组诗中所反复喧染的“晓风”、“宿雨”和“泪痕”等元素的集中出现,只能是在唐明皇剑阁铃和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故事中。《红楼梦》作者在湘云的“海棠诗”中引用李商隐诗中的“秋阴”一词,无非是借用李商隐诗所表达的离愁情结来呼应前面所提到的唐明皇思念杨贵妃的故事而已。不信,你问问曹雪芹他可有理由面对宿雨而泪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