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古殿人将老”——谁说这是妙玉
(2015-08-08 17:40:00)
标签:
人将老春色红粉朱楼青灯古殿 |
分类: 红楼梦诗词研究 |
“青灯古殿人将老”——谁说这是妙玉
《红楼梦十二曲》探索之旅之六
聂
前言:《红楼梦十二曲》并非是金陵十二钗正册的补充或说明。警幻仙姑所说的“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为《红楼梦十二曲》定下了大基调,十二曲可对人也可对事。同时“咏叹”和“感怀”也决定了十二曲的抒情的主旋律,而并非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推背图”。
如果我们非要以推背图的思维来解读《红楼梦十二曲》,就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曲解,这一点在笔者系列博文屡屡得到了证实。今天仅选取【世难容】中的一句话,来证明【世难容】与人们认为的对应人物妙玉的严重背离。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关于这句话,就连权威的《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都没有具体解释,大家只是简单地认为“青灯古殿旁坐着一位将要老去尼姑”,是在感叹青春易逝。但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多少岁算“人将老”,二十岁算不?三十岁算不?四十岁贴不贴边?恐怕至少也得五十岁吧。那妙玉呢,她多少岁?入荣国府时十八岁,红楼故事顶多十年,到最后,她也没超过30岁。把一个二十几岁之人说成是将老之人。这合情合理吗?这是一个连小学生都不会犯的错误,会出现在受几代人深深喜欢的精典名著《红楼梦》中吗?如果一个作者弱智到这种地步,他还能写出《红楼梦》吗?
其实还不止“人将老”这一词,这段话的所有意象都是与妙玉严重背离的。
再说这个“青灯古殿”,人们一直就认为它就是前面的惜春判词中的“青灯古佛”。在网上的关于【世难容】的百科条目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同她年龄仿佛的贵族小姐们就在她周围过着花团锦簇的繁华生活,可她却凄凄楚楚地守着青灯古佛,敲着木鱼念经,木乃伊般地打坐。”干脆就是直接拿惜春比附妙玉。可大家谁也没有注意到,【世难容】说的是“青灯古殿”而不是“青灯古佛”。对于两个身份相同的尼姑,为什么会用使用“古殿”和“古佛”两个不同词汇来形容呢?用“古殿”来描述妙玉是否合理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古殿”和“古佛”之间的细微差别。惜春判词中用“古佛”恰如其份写出惜春作为一个尼姑“敲着木鱼念经,木乃伊般地打坐”,“青灯古佛”的环境只能是寺庙。可“古殿”可就不同了,“古殿”,顾名思义,就是古老的殿堂。它可以存在于两种地方,首先是皇宫,尤其是后宫,真可谓是殿堂林立
怎样来正确理解【世难容】中的这一特殊提法呢?我们从下半句中能够找到答案。“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关于这句话,人们普遍的解释就是妙玉早早当了尼姑,“孤负了”大好的青春时光。可是!以“红粉朱楼春色阑”来形容一个少女的青春时光合适吗?“红粉朱楼”意味着什么?难道真的有大家闺秀愿意承认自己的青春年华就是在“红粉朱楼”中渡过的吗?
让我们看一看“红粉朱楼”的含义吧,从字面上说,“红粉朱楼”就是在豪华的楼阁里的艳丽女人。这样地方会是一个普通的大户人家吗?要回家这个问题也不难,在中国古典文学精品中就有现成的“红粉朱楼”。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瑞鹧鸪》:
吴会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绛阙,依约蓬丘。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
方面委元侯。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襦温裤暖,已扇民讴。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当恁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性的人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计划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由钱塘入杭州,因迷恋湖山美好、都市繁华,遂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这首词应该是词人在杭州期间描绘“歌妓生活”的代表作一。“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就是江南地区遍布的“妓院”的真实写照。妓院确实是符合“红粉朱楼”的条件。朱楼(红楼)在某些时候是代指妓院一类的娱乐场所,而这些场所靠的正是那些美艳无比的“红粉”来支撑的。“红粉朱楼”并非意味着一个女人的美好青春,它只是男人们纵情享乐的世界。除了妓院外,还有另外一个场所也符合“红粉朱楼”的条件,那就是皇帝的后宫。皇宫不但符合“古殿”的要求,而且还是名幅其实的“朱楼”,以“朱楼”喻皇宫在中国古典文学是极其常见的,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专写皇宫的诗篇《骊宫高》:“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如果说妓院里的美女如云,因此而得“红粉朱楼”之名,那么皇帝的皇宫,三千佳丽还比不了民间的青楼女子吗?“红粉朱楼”甚至更适用于后宫。
接下来看“春色阑”一词。蔡义江教授将“春色阑”解释成“春光将尽。喻人青春将过。”显然是把“春色”说成“春光”,将“阑”解释成“将尽”。从字面上讲,这样说确实也不错,“阑”在字典上确实有“残;将尽。”(百度百科)的意思。但这样的解释使“春色阑”与前面的“孤负了”形成了矛盾。“孤负”一词我们已经基本不使用了,但它的通用词“辜负”,我们却经常会用到。这两词的共同词义都是“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转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从诗的分析看,诗中的“春色阑”三个字完全不是“春光将近”的意思,这是一首颂圣诗,换言之,就是讨皇帝喜欢的的诗,怎么可能告诉皇上,你的“皇州”已经是“春意将尽”了呢?
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及杜甫、王维和参岑的和诗也是相当有名气的一组诗,备受历代文人的关注。几首诗如实地描写了盛唐时代早朝的盛景。尤其是对长安城和皇宫内的“春色”给予了极高的赞美。四首诗中有三首诗提到了“春色”二字: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贾至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杜甫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转皇州春色阑。——参岑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黛玉)灯谜诗的第一句:“朝罢谁携两袖烟”就是化用杜甫和诗中“朝罢香烟携满袖”之句。因此,《红楼梦》作者对这组诗歌一定十分熟悉。因此,“春色阑”取自《早朝大明宫》组诗是可信的。
从这些诗中我们看到了两点,一是在诗人的眼里皇帝所在的长安城是春色满园,二是这种春色主要是来自皇上的深宫,诗中的“禁城”、“九重”和“皇州”就是最明确的指向。皇帝的“九重”是否是“春色满园”呢?我们先看一段专写唐天宝年间后宫生活的大戏《长生殿》:
休调哄,九重春色偏知重,有谁能共?(《幸恩》)
这与前面所提的“红粉朱楼”是同样的情景。“九重春色”从哪里来,还不是后宫佳丽所造就。
还在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前面对“青灯古殿”、“红粉朱楼”和“春色阑”的分析,你会发现,有一个唯一的交汇点,那就是皇宫。皇宫里有“古殿”,“红粉朱楼”符合后宫的特点,“春色阑”同样指向了皇宫的“九重春色”。这样,“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这句的场景也逐渐清晰起来了。一个将老的皇帝独坐在深宫中,面对着昏暗的灯光,感叹着流逝的美好春色。那么这个皇帝是谁呢?失去了“红楼朱楼”的美好“春色”的皇帝并不少,但失去了还能坐在皇宫里大发感叹的却很少有。因为皇帝失去“红粉朱楼”一定会伴随着政权的更迭。他也就再也没有机会坐在皇宫里去感叹了。历史上这种情况只发生了一次,那就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明皇思念杨贵妃之事。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失去了江山,失去了爱妃杨玉环,安史之乱后,他以太上皇身份重回皇宫,这时,他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感叹流逝的过去,痛悼爱妃。这一点在多部著名的文学作品中均有体现,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最感人还应属清代洪昇的昆曲《长生殿》,《雨梦》一出,唐明皇在深宫中,伴着昏暗的灯光尽露心声。
那堪是凤帏空,串烟销,人独坐,厮凑着孤灯照也,恨同听没个娇娆。(泪介)猛想着旧欢娱,止不住泪痕交。
【五韵美】听淋铃,伤怀抱。凄凉万种新旧绕,把愁人禁虐得十分恼。天荒地老,这种恨谁人知道。
在《长生殿》中,杨玉环死后,唐明皇多次表达他对“孤负”杨玉环的深情而深深地忏悔。
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闻铃》)
只为我金钗钿盒情辜负,致使你白练黄泉恨渺茫。(《哭像》)
对于唐明皇来说“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只因为杨玉环而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杨玉环一个人就佩得上“红粉朱楼春色阑”。有杨玉环的皇宫就有“春色”,没有了杨玉环,那可真是春色尽了。看完以上的分析,你还认为“青灯古殿人将老”是在说妙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