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乐府杂稿》之谜
(2014-10-09 17:35:23)
标签:
文化 |
分类: 红楼原型 |
解开《乐府杂稿》之谜
聂
《乐府杂稿》对于不熟悉《红楼梦》之人,恐怕是闻所未闻,就是在红学界也只是知道这是一个书名而已,其书何朝何人所作,书中所集杂稿内容如何,人们通通不知,除了《红楼梦》外,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记载中竟然难觅其踪。类似情况,在《红楼梦》中并不少见,诸如“前盟”、“风前影”和“鬼守尸”等,虽然最终我们在《长生殿》中找到相应的典故。但《乐府杂稿》之谜却仍然没有解开。笔者探得《乐府杂稿》的源头也实属偶然,让我按照我的追踪轨迹来叙述吧。
在互联网上,我读到了一首关于《长生殿》的诗,其中的一段引起了我的关注:“人间恩爱总难凭,如今专宠多兴奋。只怕红颜会老去,却似秋风团扇冷。”“红颜老”和“秋风冷”很自然的令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于是我就翻开了《红楼梦》,首先找到了黛玉所做的《愁窗风雨夕》: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
两首诗相比较后,秋风、团扇、秋屏、泪烛这一组关键词让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一首名诗,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亦有作“坐看”)
一个孤独无助无助的宫女在一个秋夜,伴着寒冷的烛光,独坐在画屏前,拿着“轻罗小扇”,望着天空中的牛女双星。秋光、团扇(百度注:“轻罗小扇”即为团扇)、冷画屏和银烛构成了相同的要素。我也因此断定,这“秋风团扇”与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一定会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而杜牧《秋夕》有可能就是联系的钮带。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在互联网查找与“秋风团扇”和“秋夕”相关的资料。
网上搜索的第一个收获就是查到了“秋风团扇”为《长生殿》中《献发》一出中的原词:
秋风团扇原吾分,多谢连枝特过存。总有万语千言,只在心上忖。
第二个收获令我有些意外,在“秋风团扇”和《秋夕》的百度百科词条里共同涉及到了一个典故《乐府诗集·班婕妤〈怨歌行〉》: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绢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而感慨“秋风团扇原吾分”的杨玉环正经历着被唐明皇抛弃(皇上怪罪贵妃使小性而逐其回家)的痛苦,因此《长生殿》在《献发》一出以班婕妤的遭遇比喻杨贵妃恰如其份。杜牧诗中的“轻罗小扇”亦为宫中流行的“团扇”,《秋夕》一诗受《怨歌行》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
可到了《红楼梦》中,《秋窗风雨夕》承袭杜牧《秋夕》诗的痕迹还是很重的,但与《怨歌行》的关系却并不明显。这中间缺点什么呢?当然我不会是胡猜。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从《红楼梦》文本中找答案。黛玉诗中找不到答案,那就再看一下黛玉写诗的前前后后。在黛玉写写诗前的一段描写的确提供了些许信息: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其词曰: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乐府杂稿》会不会就是《乐府诗集》呢。但搜索的结果让我有些失望,《乐府杂稿》这部书竟然是没人知道其出处,网上甚至有人在跪求出处。《秋闺怨》《别离怨》倒是查到了,分别为宋朝诗人曹勋和唐朝诗人郑遂初所作五言诗,即非词,也没记载证明载于《乐府诗集》或《乐府杂稿》。
《乐府杂稿》这条路走不通,我就转而围绕着《秋闺怨》和《别离怨》展开新一轮的搜索。没想到,却意外搜到了《红楼梦》中的另外一处“秋闺怨”,黛玉的海棠诗:“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一下又一次提起了我的兴奋点,因为“秋闺怨女拭啼痕”就真实地发生在《长生殿》的《献发》一出中:
乍出宫门,未定惊魂,渍愁妆满面啼痕。其间心事,多少难论。但惜芳容,怜薄命,忆深恩。
“啼痕”一词并非是一常用词,一般来讲大家更喜欢用“泪痕”一词,然而,它在《长生殿》中就是杨玉环二次短暂地成为“秋闺怨女”时的专用名词。
在《长生殿》中除了游曲江被逐事件外,杨玉环还有一次一夜失宠的经历,也就是在《夜怨》一出,唐明皇移情别恋,在翠华西阁私会废妃江采萍。杨玉环再次露出“啼痕”:
娘娘,你慢将眉黛颦,啼痕渗,芳心恼。(《絮阁》)
在这两起失宠事件中,杨玉环的的确确成了一个“秋闺怨女”,其经历与班婕妤十分相近,所以洪昇才用“秋风团扇”来把杨玉环与班婕妤相比。关于这一点,我并非只凭百度百科将《乐府诗稿.班婕妤<</font>怨歌行>》作为《长生殿》中“秋风团扇”的出处这样一条来下此结论,把杨玉环与班婕妤相比附这正是《长生殿》上演当时洪昇友人的中肯评价。洪昇的“同里门人”汪熷在为《长生殿》所撰写的序言(汪序)如是说:“千古悲凉,何堪胜道。即如班姬失宠,感团扇之微风;陈后辞恩,望长门之明月。”“班姬失宠”和“陈后辞恩”正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两个后宫“怨女”的故事,分别产生了《怨歌行》和《长门赋》两首最著名的乐府体诗词。古往今来,无数文人为之感叹,洪昇就是其一。
结语:《长生殿》和《红楼梦》中所共同提及的“秋闺怨女”实为《长生殿》中的杨玉环,而与之对应的是两部作品的“秋闺怨”之情均采自同一故事,即“班姬失宠”的故事,这段故事的来源为《乐府诗集·班婕妤〈怨歌行〉》,《红楼梦》中所说的《乐府杂稿.秋闺怨》只是《乐府诗集·班婕妤〈怨歌行〉》的一个托辞而已。《乐府杂稿》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乐府诗集》,洪昇至所以不用原书名,也就是如果真是直接提及《乐府诗集》中的《怨歌行》有点太直白了,多少有点遮掩这正是《红楼梦》中提及《长生殿》及“长生殿案件”时所惯用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