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玉山倾倒再难扶——话说尤三姐之死

(2014-06-21 05:56:44)
标签:

文化

分类: 《长生殿》与《红楼梦》

玉山倾倒再难扶——话说尤三姐之死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是一部怜香惜玉的作品,作者对书的女孩子的际遇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特别是对那些无辜死去的女孩更是投以了深深的感情。第三十二回跳井而死的金钏,男主人公贾宝玉亲赴水仙祠祭祀;第七十八回被家族势力迫害致死的晴雯,宝玉更是为她写下一首声情并茂的祭文《芙蓉女儿诔》,第五十八回的清明节,大观园戏班的小生官在园中私祭死去的小旦菂官,在困境之中贾宝玉为他充当保护伞。另外一个殉情自刎的刚烈女子尤三姐之死虽然没有得到宝玉的眷顾,但书中的一段悼词却也情真意切:

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芳灵蕙性,渺渺冥冥,不知那边去了。

有意思的是我关注这段话,却是从一部电视剧开始的。那天,某电视台正在重放轰动一时的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由于是看过多遍,也没注意看,忽然听到剧里冒出一句“玉山倾倒难再扶”,我的第一反应,怎么是《长生殿》中的句子,因为“玉山”应该是《长生殿》里的常用名词。再往下看,原来是剧中的香云在给太后讲述《红楼梦》中的尤三姐之死一段,为验证这句话是否在《红楼梦》中出现,我翻开了《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冷二郎一冷入空门》,还别说,“玉山倾倒难再扶”这段话还真是出自《红楼梦》。但我还不甘心,决心要顺着“玉山”这条线索来弄清《红楼梦》中“玉山”的文化传承。按照习惯,我还是先从百度开始,在百度搜索里玉山主要作为地名,江西省玉山县,还有台湾中部的玉山之说。仅有百度百科的一个副条目里提及,山海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那《红楼梦》中的玉山是否来源《山海经》的这条记载?显然不是,“西王母所居”,应该是道教的圣地,如果连王母娘娘的居所都倾倒了,道教就等于塌了半边天了,这不可能的,从尤三姐身上,我们也丝毫看不出她与道教,与王母娘娘之间的任何联系,那这“玉山”是不是什么曹雪芹的天才创意呢,这只是主流红学在找不到《红楼梦》的文化传承来源时的托词而已,《红楼梦》这部小说是非常注重文化传承的,我敢说,《红楼梦》是我国所有文学作品中同典最多的一部小说,其中即包括大量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熟典,也有大量为人们所不知的生辟典故。由于找不到源头,才会出现所谓的“天才创意”说。

我否认“天才创意”说,是因为土默热红学和它的研究队伍在对《红楼梦》进行文学解析的过程中,已经从各个角度找到很多为人所不知的红楼典故的出处,如“前盟”、“白首双星”、“风前影”、和“鬼守尸”等在百度里都查不到的典故均来自于同一文学作品,洪昇的《长生殿》而“玉山”一词也是多次出现在这部作品中,把“玉山”一词与人相比附也是《长生殿》的一大特色

《长生殿》第二十一出《窥浴》,偷看杨贵妃与唐明皇洗浴的宫女永新和念奴就把“玉山”形象化了:

【皂罗袍】(老旦)恨不把春泉翻竭,(贴)恨不把玉山洗颓,(老旦)不住的香肩呜嘬,(贴)不住的纤腰抱围,【黄莺儿】(老旦)俺娘娘无言匿笑含情对。

“恨不把玉山洗颓”,杨贵妃就是天人的玉人,“玉妃”、“玉容”、“玉骨”、“玉河”和“玉山”都是她在《长生殿》的专属名词。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我把“玉山洗颓”一句键入百度搜索时,跳出来的竟然是“玉山倾倒”的典故:

玉山倾倒是一个现成的典故。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山涛)曰:”嵇叔夜(嵇康字)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对于“玉山倾倒”的释义,百度百科有如下论述:“后遂用玉山自倒、玉山未倒、玉倒、玉山颓、玉颓、玉山倾、醉山颓倒、酩酊颓山等形容醉酒、醉态。

这一段说明了《红楼梦》中的“玉山倾倒”和《长生殿》中的“玉山洗颓”同源。但《红楼梦》和《长生殿》两部作品却都不约而同的改变了典故的原意,把原本用来描写伟男的词汇“玉山倾(颓)”用于了女子的身上。这恐怕还是因为《长生殿》中把“玉山”定义为杨玉环登仙后的居所蓬莱仙院所致,第五十回《重圆》,杨玉环离开蓬莱仙境来到月宫后的一段唱词里就明确了这一点:

【尹令】离却玉山仙院,行到彩蟾月殿,盼着紫宸人面。三生愿偿,今夕相逢胜昔年。

这和《偷曲》一出里的说法完全一致:

【前腔】珠辉翠映,凤翥鸾停。玉山蓬顶,上元挥袂引双成。

其实,在这段尤三姐的祭文中,并非只有“玉山倾倒”这一个典故与《长生殿》存在的同源的关系,整段描写的每一个元素都能在《长生殿》中找到对应关系。我们下面就逐句逐词地加以分析:

第一句:“揉碎桃花红满地”。把桃花比美人,这也是《长生殿》里所用的手法:

《长生殿》第二十一出《埋玉》:

【红绣鞋】当年貌比桃花,桃花

《长生殿》第四十六出《觅魂》:

桃源寻不出花一片,冷巫山找不着云半边。

揉碎桃花在《埋玉》一出中有所体现,唐明皇面对即将赴死的杨贵妃有着同样的感受:

现放着一朵娇花,怎忍见风雨摧残,断送天涯。若是再禁加,拼代你陨黄沙。

在《私祭》一出,永新和念奴同样用花来祭奠她们的娘娘:“叹夜来风雨催花葬。”

“玉山倾倒再难扶”一句是刚刚分析完。尤三姐祭文的两句主干句竟全是来自对杨玉环描述。这还不算完,后面的句子,仍然是句句在《长生殿》中能找到对应的句子:

接下来一句是“芳灵蕙性”,什么叫“芳灵”,在百度词典里都没有相应词条,但如果放在洪昇的创作体系里,这就不是什么问题,只要用笔者所考察出来的射覆的方法,就能轻而易举地把“芳灵”翻译成“芳魂”,灵对魂。两个字加起来为“灵魂”一词,而“灵”和“魂”又都能单独使用来表达“灵魂”的意识,就像以“帝孙”代“天孙”;以“山子野”代“丘子野”,以“臣忠”代“臣良”一样。在文学解析过程中,这种字不同完全的词应算做同一词汇。这种用法在《长生殿》的《冥追》一出我找到了这方面的依据:“我一渺渺,飞出驿中,不免望着尘头,追随前去。...(行介)不免叫唤一声,(叫科)杨玉环,你的魂灵在此。当我们把“芳灵”转化为“芳魂”以后,分析起来就非常的容易了,“芳魂”在《红楼梦》一词中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只要说到难的女子时,就会使用这一词汇。除了尤三姐之外,《红楼梦》中还有两个冤死的女孩,金钏和晴雯,宝玉在祭奠二人时就都使用了“芳魂”一词:

第四十三回,宝玉水仙庵祭金钏,大家可曾记得茗烟替宝玉说的一段话:“芳魂有感香魂多情虽然阴阳间隔既是知己之间时常来望候二爷未尝不可。”

第七十八回,宝玉作《芙蓉女儿诔》:“芳魂与倩影同销。”

在《红楼梦十二曲》中的【恨无常】和【喜冤家】两首曲子同样是使用芳魂”一词: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恨无常

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喜冤家

如果加上这个“芳灵”,在《红楼梦》中至少是五次出现“芳魂一词,从另外一角度出发,几乎所有女孩子的亡灵都被冠以“芳魂”,除了金钏、三姐和晴雯外,元春和迎春的结局,在十二曲中作者已经用“大梦归”和“赴黄梁”给出答案。这五个人身份地位不同,性格不同,在主人公心中的份量也各不相同,但却被冠于同一词汇,这种词汇的重复使用显示一个作家的创作习惯,网上有过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作家为避免重复,在创作中一要出新,这次使用过的下次一定不会使用。可洪昇就是这样一个喜欢重复用词的作家,这一点不止体现在《红楼梦》中,在他的另一部作品《长生殿》中,我们看到了洪昇是怎样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芳魂”一词的:

第十一出《闻乐》:嫦娥娘娘已将杨玉环的梦魂称作了“芳魂——待将天上乐,授宫襜,密召芳魂入彩蟾。来此已是唐宫之内。

第四十五出《雨梦》,太上皇李隆基错过与杨玉环梦中相会的机会,于是便开启了寻找“芳魂”之旅——高力士,朕方才梦见两个内侍,说杨娘娘在马嵬驿中来请朕去。多应芳魂未散。

十六出《觅魂》更是三次出现“芳魂”,显出杨通幽为完成太上皇的使命之一片真心:

——待想他芳魂两下重相见,俺索召李夫人来帐中。

——“玉漏听长短,芳魂问有无。”

——痛娇花不再鲜,盼芳魂重至前。

第四十七出《补恨》,天孙织女向蓬莱玉妃杨玉环通报李隆基的“觅魂”行动——方才见道士杨通幽,说你遭难之后,唐帝痛念不衰。特令通幽升天入地,各处寻觅芳魂

第四十九出《得信》,太上皇李隆基焦急地等待着杨通幽的消息——因令方士杨通幽摄召芳魂,谁料无从寻觅。

第五十出《重圆》,李杨一对有情人终于重逢,激动之余,李隆基向玉妃道出寻觅芳魂的艰辛——(生)寡人回驾马嵬,将妃子改葬。谁知玉骨全无,只剩香囊一个。后来朝夕思想,特令方士遍觅芳魂

上面的统计告诉我们,《长生殿》中涉及“芳魂”的戏有六出,共使用了八次,仅《觅魂》一出就出现三次,除《闻乐》一出的“芳魂”是指“梦魂”乐宫学曲外,其余七次讲的都是一个事,太上皇李隆基寻觅杨玉环芳魂”。李隆基说完了杨通幽说,杨通幽说完了织女说,月宫相见还得重温。读者都把这件事背了下来了:李隆基派人上天入地寻找“芳魂”,最后月宫重逢。然而,我们的作者就是觉得这事十分重要,就得反反复复地说,就像他认为《红楼梦》中女孩子的灵魂都就应找到理想的归宿一样,对“芳魂”挂念,正体现了作者的至情至爱。

接下来的“渺渺冥冥”当然是对“芳魂”状态的形象描述了。

“渺渺”二字并非是一个现成的词组,词典里没有词条,输入法也打不出词组,这至少说明这是一个不太常用的词汇,当然大家也不会对这个词理解不了,因为“渺”字有非常明确的词义,两字叠用只是为了加强语气而已。查百度词典,渺作“茫茫”和“渺茫”解,有茫然、飘渺无望的意思。这是描写亡灵状态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在《长生殿》中我们就轻而易举地找到了“渺”的两个派生词:“茫茫”和“渺茫”:

【前腔】业障萦,夙慧轻。今夕徒然愧悔生,泉路茫茫隔上清。(悲介)说起伤情,说起伤情,只落得千秋恨成。——《情悔》

天上人间两渺茫——《尸解》下场诗

最近,我又突然发现,原来这个不常用的渺渺也是出自《长生殿》,与渺渺同时出现在《冥追》一出的还有《红楼梦》中的冥冥

我一灵渺渺,飞出驿中,不免望着尘头,追随前去。(行介) 

好苦啊,暗蒙蒙烟障林阿,杳沉沉雾塞山河,闪摇摇不住徘徊,悄冥冥怎样腾挪?

总结一下,我们分析了整段的尤三姐祭文

从第一句的“桃花揉碎”到第二句的“玉山倾倒”再到后面的“芳灵(魂)”以及“渺渺冥冥”,我们都在《长生殿》剧本里找到完全一致的描写,且用法也是完全一致,都是用于一个惨死的女儿亡灵。只有最后一句“不知那边去了”似乎找不到对应的句子,但细分析下来,这正好对应了《长生殿》的一出戏《觅魂》。“不知那边去了”表达了寻找失去了的“芳灵(魂)”的意愿。因为你不想找到亡灵的去处,也没有必要说什么“不知那边去了”。这种思维方式和我们一般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传统是比较重视对亡灵的祭奠的,比如说烧纸呀,上供品等等,其意愿只不过是让亡灵能够过得好一点,鲜有寻找“魂魄”归宿的习惯,因为在中国人的眼睛里冥冥世界是不可测的,是肉体凡胎所无法企及的,可偏偏中国就有这样一个作家,就是要让他作品的角色去寻找亡灵,去与灵魂相会,以梦以幻作为情感的寄托。就说三姐之死吧,《红楼梦》中特意安排了尤三姐托梦于柳湘莲一节,明确了尤三姐“芳灵”的去向——太虚幻境。在人间消失的尤三姐,在天界却承担了新任务,掌管“警幻情榜”。而柳二郎也没有辜负尤三姐对他的一片真情,终于跟着她的脚步开始了他的觅魂之旅。

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其实,柳湘莲的去处非常明确,跛足道士乃太虚幻境的使者,跟着他只有唯一的一处去处——人间风月司太虚幻境。一个男子跟着一个道士上天去与心爱的女子相会,这一幕又是似曾相似,没错,这完全是《长生殿》中唐明奔月的翻版:

贫道杨通幽,前出元神在于蓬莱。蒙玉妃面嘱,中秋之夕引上皇到月宫相会。...(生)仙师,天路迢遥,怎生飞渡?(净)上皇,不必忧心。待贫道将手中拂子,掷作仙桥,引到月宫便了。——《重圆》

同样是由道士引导升天,据我的好友姬健康考证,《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的原型之一就是《长生殿》中引导唐明皇升天的道士杨通幽。

没想到只几句尤三姐祭文竟能演化成一篇五千字的文章,回过头看,文章除了《长生殿》和《红楼梦》文本的对照再没更多内容了,文章长,是因两部作品中契合点太多所致。与《长生殿》主题一致,用词一词,这与笔者以前考证的诸多《红楼梦》文本尤其是《红楼梦》诗词的特点是一致的。但这段也有其自身特点,这段文字同《芙蓉女儿诔》虽然同为对一个女孩子的祭奠,但《芙蓉女儿诔》是通过了多处与杨玉环相匹配的素来把这“情文”向杨玉环靠近。而尤三姐就不同了,她在《红楼梦》里属于另类一族,具有多面性。对她的祭文里所用的词汇几乎都是《长生殿》里描述杨玉环所用的词汇,但这并不等于作者就此把尤三姐与杨玉环划上了等号,二人相同点只是在追求真情这点,《红楼梦》作者最同情的也是这类性情中人,而不管她过去干了什么所以才会把用于形容他心中女神杨玉环的词汇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了尤三姐的身上。在《长生殿》中洪昇“尽删太真秽事”,在《红楼梦》中洪昇同样宽恕了尤三姐“先前已经不妥”的各种行为,生前让她成为坚持真爱的女神,死后,还在太虚幻境中委以重任。在尤三姐身上,我们看到了“情天情海幻情身”的精神,而这种情本文化正是《长生殿》和《红楼梦》的共同主题。我愿选取两段文字作为本文的下场诗:

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长生殿.传概》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红楼梦》《红楼梦十二曲.引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