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庆嫂和沙老太婆打起来了
(2014-01-20 20:09:31)
标签:
文化 |
阿庆嫂和沙老太婆打起来了
脂批趣话一则
聂
“阿庆嫂和沙老太婆打起来了”,用这种戏言来对待中国的古典名著似有不严肃之嫌,不过笔者这句话并不针对伟大的《红楼梦》,笔者只不过用这句话引出脂批中的一段小冲突。
本文要说的脂批摘自通行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第十四回,第十四回的题目虽然是【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但其主要篇幅却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本段脂批也就出现在凤姐接手宁国府之初,凤姐的心腹来旺媳妇拿对牌领取物品:
正说着,只见来旺媳妇拿了对牌来领取呈文京榜纸札,票上批着数目。众人连忙让坐倒茶,一面命人按数取纸来抱着,同来旺媳妇一路来至仪门口,方交与来旺媳妇自己抱进去了。凤姐即命彩明钉造簿册。
对于这段中来旺媳妇与彩明间的帐物交接,甲戌本的一条眉批颇有微词:
【甲戌眉批:宁府如此大家,阿凤如此身份,岂有使贴身丫头与家里男人答话交事之理呢?此作者忽略之处。】
一男一女“交事”是否合理,我不敢妄评,但这句话却惹怒了庚辰本的“批书人”,就在甲戌本的这条眉批的旁边,两条批语轰了过来:
【庚辰眉批:彩明系未冠小童,阿凤便于出入使令者。老兄并未前后看明是男是女,乱加批驳。可笑。】
【庚辰眉批:且明写阿凤不识字之故。壬午春。】
庚辰批书也忒霸道了点,明明是自己未看明“是男是女”却还说别人,甲戌本批书人所说的贴身丫环即为“来旺”媳妇,在《红楼梦》中夫妻二人同侍一主的现象很普遍,凤姐身边并没像除了平儿外,贴身的就是这个来旺媳妇了,这家里的男人显然指的就是彩明。甲戌本批书人说的一点没错,是庚辰批书人硬把人家说的“贴身丫头”强加于彩明身上。只此一件,足以见得在这一段庚辰本批书人和甲戌本批书人并不相识,并非同时写下的批语,庚辰批书的水平也不怎么样,一知半解就下车伊始,如果不是看了甲戌本前面的一段批语,把彩明当成女性的一定是他:
【甲戌:凤姐用彩明,因自识字不多,且彩明系未冠之童。】
这就是庚辰批语中的“未冠小童”的来源。
庚辰的本的第二条眉批也同样的不靠谱,人家甲戌的批语明明是说凤姐“因识字不多”,而他老先生却自做聪明的来个“明写阿凤不识字”。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识字不多,首先是承认了识字,只是不如宝玉黛玉那样有学问而已,如果是不识字,什么字放到你的面前都是一幅画。实际上这一次庚辰人又错了,因为凤姐非但识字,而且水平不低,这一点笔者已在多篇文章里指出了抄检大观园一节凤姐当众宣读潘又安写给司棋的情书的情节。潘又安情书是用文言文写就,没有一定的文字水平是读不懂的。
既然凤姐认字,为什么帐务的事情却一概要交给彩明呢,我并不认同甲戌批语中“凤姐用彩明,因自识字不多”的说法。凤姐是什么人,贾府的总管,相当于现在的公司总经理,管理帐目的自有手下去办,你见哪个总经理去亲自干记帐的活,不都是交给财务总监去办,总经理只负责审核就行了。而彩明就是荣国府的财务总监,《红楼梦》中多次描写彩明管理帐目之事,也是凤姐的心腹之一,尤其是抄检大观园时,凤姐除了带上周瑞家的和平儿外还带上了彩明,在入画处搜到禁品后,凤姐还命彩明登记造册。
因此,对于庚辰人挑起的这场论战,我基本支持甲戌人,因为他(她)的两条批语,凤姐识字及一男一女交接帐物也算是基本反映了事情的原貌,并未出大格,做到如此也就行了,至于让一个女仆与一个男人交接帐目是否合适,不在本文讨论范畴之内,批书人毕竟不是作书人,各自有不同的想法很正常。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并不是为庚辰和甲戌的批书人断官司,我是要借此说明一个问题,不要盲从脂批,我们现在的脂批本,把十多个版本的脂批全部揉合在一起,真正的脂砚斋和畸笏叟的批语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反倒凭添了一大堆莫名奇妙批语,就拿今天我们所说的两个本子吧,甲戌本仅存十六回,却有着一千六百条多条批语,这样的书还有欣赏价值了吗?还有这个被一些专家倍加推崇的庚辰本,本身就是一个文字错误百出的“蒸锅铺本”①,增加的批语也不知何人所为,从今天我们举例的两条批语看,这个批书人根本不了解作书人写书的内幕,否则不会连凤姐识字这一关键问题都没搞清,同时还极度缺乏理解力,竟然会把人家明确的批语给弄拧了,批了半天书,却连凤姐识字这一简单问题都没看出来,这个批语同样是“蒸锅铺”牌的。从这一角度上,程伟元在《红楼梦》付梓之时果断的剔除所有脂批,功莫大焉。即便是程乙本对原书作了较大的改动,也只是为了使书读起来更顺畅些,甚至部分解决了原书中的一些结构性缺陷,并未破坏红楼文化的主干,试想,如果真是把一个带着一大推不咸不淡,甚至不排除曲解原著的批语的脂评本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那《红楼梦》就更读不下去了。因此,在这里,我要阐明我的观点,《红楼梦》华夏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不是专家们手中的玩偶,奉劝那些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专家们能像土默热老师那样,踏踏实实地为红楼文化解析作点实事,方不负学富百车之名,强似整天捧着脂批本,总想从字缝里为自已的错误学说挖到根据。醒醒吧,我们可爱的专家们。广大红学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劝你们远离脂评本,程乙本里同样有无限的风光。
①何谓“蒸锅铺”本?旧时印刷业不发达,某些商人为了渔利,把社会上需求甚殷的某些小说传奇,组织一帮贫苦文人抄写——抄写时给饭吃,一般不给工钱,或付给极微薄的报酬——然后装订成册出售。其抄写一般都是在街头卖饭的“蒸锅铺”进行,故把这种抄本称为“蒸锅铺本”。
“蒸锅铺本”的特点是抄写十分草率,错别字特别多。因为他的抄写过程是一个人拿着底本念,多人听写,旧时又没有推广“官话”,念者和抄者南腔北调,混饭吃的勾当,态度也不会十分认真,抄录后又无人认真校对,所以,出大量的错别字就在所难免了。
摘自土默热《还脂砚斋的直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