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佬佬鬼话故事还原
(2013-12-29 08:33:53)
标签:
文化 |
分类: 《长生殿》与《红楼梦》 |
刘佬佬鬼话故事还原
聂
一、奇怪的“歇马凉亭”锁定故事发生地
“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上作歇马凉亭,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呢。”
这是刘佬佬所说的第一段话,刘佬佬一点也没掩饰她所要讲的是一桩“奇奇怪怪”的事情。而就在这不经意的开场白里就抖出了第一个包袱:歇马凉亭,难道要在地头为马匹休息专门盖一个凉亭不成,干活的人都没有这个待遇。为了搞清这个奇怪的问题,我们不妨把这个词拆成两部分:歇马,那一定是马匹休息;凉亭是亭子,扩展一点可以代指建筑物等场所,那么这个歇马凉亭可以解释为供马匹休息的场所。那供马匹休息的场所有什么呢,当然了,首先就是马棚了,但作者拐了这么一个大弯就为了一个马棚吗?因此还必须把目光放得远一点,看看是否还有其他供马匹休息的场所,在不脱离歇马凉亭原意的情况下,我们还能找到另外两个能供马匹休息的地方,客栈和驿站。古时的客栈在接待客人的同时,也负责代为保管客人所骑的马匹,但不是专门的歇马客栈。再看驿站,这是古代专门为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这换马又与歇马有什么关系呢,古时候的驿站就是为送文书的信使设置的中转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换马,让信使能够始终获得健康的马,而跑累了的马则留在驿站休整,以备下一个信使使用,马匹在这里重复着休息,赶路。所以驿站完全可以称做歇马驿站,而这个“驿”字的马字旁也证明了驿的功能与马密切相关。那么这驿站又怎么和“凉亭”联系起来呢,那就更简单了,最初驿站只是一个小亭子,被称为“邮亭”,仅仅是供信使在途中小舔,到了后来才形成了大规模的集人、马休息及物资补给为一体的综合性中转站,因此,人们沿续下来就称驿站为驿亭或亭驿,到了唐朝后还设了专门管理驿站的官员驿丞。
通过上面的分析,也就确定了刘佬佬鬼话中的“歇马凉亭”就是驿站的代名词。至于一些人根据一个“马”字就去从属马的人中去找故事;或者是根据马棚就联系到了以放牧为生的蒙古地区,这都属于捕风捉影,只有这“驿站”才与“歇马凉亭”完全吻合。
有人会问,你解出这个“驿站”对破解刘佬佬鬼话的故事有什么意义吗?当然有,这莫名其妙的“歇马凉亭”恰好把故事的地点锁定在了“驿站”之上。那说明什么呢?虽然古时的驿站多如牛毛,但真正有名气的却不多,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驿站恐怕要属马嵬驿了。难道刘佬佬也知道马嵬遗事吗?不是刘佬佬知道,是《红楼梦》作者知道,作者在借刘佬佬之嘴讲述马嵬遗事。这并非是我认同洪昇著书论就把什么事都往《长生殿》上靠,如果仅仅就这一个“歇马凉亭”,我也不敢在新浪网献丑,接下刘佬佬的故事里处处与马嵬驿香消玉殒的杨贵妃契合,而且多是杨贵妃的独家故事。下面笔者基本就是用直译的方法来逐一破解刘佬佬鬼话的各环节。
二、红衣白裙乃杨妃服饰的翻版
“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这是刘佬佬对“抽柴女孩”的基本描述,对于女孩的装束红袄白裙,各路精英也是使尽混身解数想在《红楼梦》中找到对应之人,结果除了在凤姐的出场式里找到一个“红袄”外,基本上就是一无所获,这也怨不得我们的红学家,因为这装束实在不是红楼装束,乃是戏装尔,这红白搭配是《长生殿》中杨贵妃跳《霓裳羽衣舞》的标准配搭,第十六出舞盘:“(场上设翠盘,旦花冠、白绣袍、璎珞、锦云肩、
三、“白绫”直指马嵬之殇
“绫”作为一种名贵的纺织品,排在了绫罗绸缎的之首,一个女孩穿着“白绫裙子”有什么不妥吗?当然不妥。我们知道,“白绫”二字除了字面上的白色的绫布外,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即“三尺白绫”,这可是一个典故,专指用来上吊用带子,即然有了这样一个典故,一个作家在应用时就不得不小心的,就像在美国不能直接说“白象”二字一样,你同样也不能说女孩穿着“白绫”,那无异于是对女孩的赌咒。作为一个博才多学的文学家在写小说时不会不顾及这些,第五十七回,赵姨娘为其兄弟赵国基守灵,“话说,原来他和太太告了假,出去给他兄弟伴宿坐夜,明儿送殡去,跟他的小丫头子小吉祥儿没衣裳,要借我的月白缎子袄儿。”说白缎或白绸都行,唯独是“白绫”说不得。
因此说作者让抽柴女孩穿“白绫”一定有其特殊含义。看了下面这段百度百科关于“白绫”之典出处的文字就什么都清楚了: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唐。玄宗第二年六月,带着贵妃、皇子,向四川逃命。走到金城县马嵬驿(现在的兴平县马嵬坡),护驾的卫军杀死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之后,逼着玄宗皇帝处死贵妃,不然,六路兵马,人去铠甲马卸鞍,绝不护驾。玄宗皇帝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赐贵妃三尺白绫自缢。
原来,作者再用“白绫”二字把抽柴女孩引向了在马嵬驿缢死于三尺白绫下的杨贵妃。“马嵬驿”与“白绫”构成了杨贵妃遗事的独家特征。又是谁花这么大的心思来为杨贵妃遗事精心布局,清一代,只有《长生殿》作者洪昇才会有此情怀。提到马嵬驿,我想说一下另一个极有可能是指向马嵬之变的情节——马棚失火。刚刚讲到女孩抽柴,那边马棚里就失火了(走水),哪失火不行,怎么偏偏是马棚,马棚在《红楼梦》诸多地点中并不重要,最容易失火的地方应该是厨房才对,但偏偏就是马棚失火。如果把这火引申为战火,“马棚失火”是不是也可理解为“马嵬驿”兵变呢。由于有“歇马凉亭”的比照作用,也增加了以马棚喻驿站的合理性。只是这一条是不能单独使用的。但“歇马凉亭”,“白衣红裙”,“白绫”和“马棚失火”所构成的组合证据还是能说明问题的,况且
四、虽死不死,世间能有几人?
刘佬佬说“抽柴女孩”是成了精了,宝玉马上予以纠正:“不是成精,规矩这样人是虽死不死的。”宝玉为什么在意这个“成精”,因为以宝玉的文化修养,他深知“成精”和“虽死不死”之间的巨大差别,尽管两者都是死后生命都在延续,但“成精”指的是人变成了妖精,多少有不恭敬之意,而“虽死不死”就不一样了,这里包含着永生(长生)的意思,尽管肉身已死,但却是精神永存,就像我们常说的“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一样,在现实生活中“虽死不死”之人是不存在的,但在文学作品中却并不少见,如《聊斋志异》里的那些女孩子,但却都是一些狐仙,档次低了一点。还有《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爱情而死而复活,也应该算作“死而不死”之人,而红学界的一些研究也凭杜丽娘对爱的忠诚,把“抽柴女孩”的原型定为了林黛玉,但只有这一条,无法最后确认,况且杜丽娘死而复生也只是去完成她那一段爱情,弥补她青春早逝的遗憾而已,最终她还会像普通人一样和她所心爱之人一同走完人生。红学界所作的红学解析其实是非常肤浅的,他们只知道《牡丹亭》里有一个“死而复生”的杜丽娘,却不去考察在被称作“闹热的牡丹亭”的昆曲《长生殿》里,还有一个“虽死不死”的杨玉环。从马嵬“埋玉”开始,杨玉环的魂魄就一直受土地神的眷顾四处“荡悠悠”,在经历了“尸解”登仙后,最终在八月十五之夜在月宫与李三郎月宫“重圆”,成了天上的永世夫妻,实现了“此誓绵绵无绝期”的“三生愿”,此等长生之女子,古来少有,“死而不死”舍杨妃其谁也?
大家现在应该清楚了吧,宝玉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不是“成精”而是“死而不死”了吧,因为宝玉心中对这个“死而不死”的女孩始终是充满着崇敬。为什么?因为《红楼梦》作者就是《长生殿》的作者洪昇,杨玉环“死而不死”的传奇由他创造。
五、坡仙遗事——梦中的情缘
围绕了文本说了这么些后,我才鼓足了勇气对脂批的相关句子进行解析,因为并不所有的脂批都是针对原作者创作思想而来的。但这条脂批我倒认为与本文的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蒙回末总批:此回第一写势利之好财,第二写穷苦趋势之求财。且文章不得雷同,先既有杜诗,而今不得不用套坡公之遗事,以振其余响即此,以点染宝玉之痴。其文真如环转,无端倪可指。
什么叫“坡公之遗事”呢?坡公:北宋大才子苏东坡,所谓苏东坡的遗事,人们也考证出来了:苏东坡30岁死了妻子,十年后夜梦与妻相会,作《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为什么在这里在套用苏东坡的这段遗事,只因为这是一段梦中的思念。这也无形中把抽柴女孩的身份来了一次乾坤大挪移,把女孩的故事从父女之爱转向了夫妻之爱。而这种身份转换在文本中也露出了些许的端倪,刘佬佬说了,这个女孩名叫“茗玉”,就这一个玉字,人们筛遍了《红楼梦》中的名字带玉的人,都不能完全与刘佬佬鬼话完全吻合,倒是有一些有识之士通过茗玉二字联想到了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我倒是比较认同这点分析,因为这与坡公遗事是相同的,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之首就是《牡丹亭》,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相会,相爱直至在梦中结婚。又一是一段“梦中情缘”。
这两段“梦中情缘”与“抽柴女孩”有什么关系呢?但却与她的替身杨贵妃的故事毫无二致。“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自从杨贵妃马嵬殒命后,唐明皇和杨玉环就一直在追求着这种梦中的情缘,《长生殿》第四十五出【雨梦】,唐明皇应杨玉环之邀已经穿过夹城,却被大水中的水怪阻隔,也正是如此,唐明皇派道士杨通幽上天入地寻找杨玉环,在蓬莱仙境里杨玉环“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当最后两人在月宫重逢时,一段“梦中情缘”画上了圆满的名号。正所谓:“情一片,幻出人天姻眷。”(第五十出【重圆】)。这样,我们也就清晰地看到了三个“梦中情缘”的故事。苏东坡和夫人的故事;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故事,杨贵妃与唐明皇的故事。其中最为绚丽的“梦中情缘”当属杨贵妃和唐明皇,“坡公之遗事”和“玉茗堂四梦”也都是在衬托李杨情缘。
六、“修庙塑神”起自杨妃
刘佬佬鬼话中“修庙塑神”一事,可把宝玉折腾个够呛,就因为刘佬佬顺嘴一说,小姑娘十七八岁得病死了,家里给她建了个祠堂并立一座女孩塑像(泥像)。刘佬佬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吊起了宝玉的胃口,竟然派茗烟去寻找这座庙,虽然没找到,但也反映出宝玉对此事的重视。宝玉为什么对此如此感兴趣呢,如果不放在洪昇身上,都是胡扯,因为,这件事取自《长生殿》中唐明皇为杨贵妃修庙塑像之事。马嵬兵变,杨贵妃被埋在杨树下,唐明皇在为纪念心爱的妃子,在四川修建一座庙(锦水祠)并在庙中立起了杨贵妃的塑像(檀木雕像),唐明皇亲自在锦水祠落成那天为杨妃像上香。
有人可能会说,难道《红楼梦》中的祠堂中的女孩塑像不会是别人吗?建祠堂立塑像在中国传统中并不少见,比如武候祠,关帝庙,岳飞庙。其中不乏女性,如著名的姜女庙等。但我请大家注意宝玉的一句话:“我们老太太、太太都是善人,合家大小也都好善喜舍,最爱修庙塑神的”。一个“塑神”把塑像的目标锁定在了“神”上了,孟姜女不是神,但杨玉环是神,“死而不死”的小女孩是神,水仙庵还有一尊洛神塑像,洛神也是神——绝对不是甄后。三尊神像均出自洪昇一人之笔。这就是洪昇的《长生殿》情结,杨玉环情结,他人焉能染指。
笔者写这篇文章并不想借此证明什么,只是用最标准的文学比较方法还原“刘佬佬鬼话”的故事源头,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规律,在《红楼梦》中如果要隐写一件事的话,作者就绝不会只简单的用一个日期或几个字来证明,一定是留下一串的线索,这方面的例子还很多,以前的解析里遇到过黛玉的《葬花吟》里用了四五个杨贵妃的独家故事来说明诗的主题,我解析的《红楼梦诗词》中基本上一首诗里就会有三个以上的《长生殿》词汇。现在主流红学不是说要让红学回归文学吗?笔者第一个响应,但愿说这话的人不是只说给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