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宝玉镜子传奇
(2013-09-23 08:33:42)
标签:
文化 |
分类: 红楼原型 |
《红楼梦》中的宝玉镜子传奇
聂
在现代生活中,玻璃镜子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普通用品,尤其是女孩闺房的必备品。但在康熙年间,能够拥有一面玻璃镜子,那绝对是一件奢侈品。只有象《红楼梦》梦中的贾家那样的大富大贵的人家才有可能得到它,在美女如云的大观园,摆上几面玻璃镜子也不算什么稀奇之事。然而令人称奇的是《红楼梦》中的镜子的描写却集中于大观园中唯一的公子哥宝玉,除了那面象征意义的镜子“风月宝鉴”外,其余的与镜子有关的内容均是围绕着宝玉而展开,而大多镜子都出现在宝玉的住所。
《红楼梦》中第一次关于镜子的描写是在第五回,宝玉来到秦可卿的卧室,通过贾宝玉的眼睛,推出了红楼第一面镜子:“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关于这面则天宝镜,结合后文再详细介绍。
第二十回,有一出非常精彩的宝玉给麝月篦头的戏,镜子就起到了极好的烘托作用:“宝玉在麝月身后,麝月对镜,二人在镜内相视。宝玉便向镜内笑道:‘满屋里就只是他磨牙。’麝月听说,忙向镜中摆手,宝玉会意。忽听唿一声帘子响,晴雯又跑进来问道:‘我怎么磨牙了?咱们倒得说说。’麝月笑道:‘你去你的罢,又来问人了。’晴雯笑道:‘你又护着。你们那瞒神弄鬼的,我都知道。等我捞回本儿来再说话。’说着,一径出去了。”
第二十六回:刚刚谋得大观园花房主管的贾芸来拜访他的宝二叔:“贾芸听得是宝玉的声音连忙进入房内.抬头一看只见金碧辉煌文章闪灼却看不见宝玉在那里.一回头只见左边立着一架大穿衣镜,从镜后转出两个一般大的十五六岁的丫头来说:‘请二爷里头屋里坐。’”这面镜子是一面普通的穿衣镜,与怡红院正门呈90度夹角,有网友画绘制的怡红院平面图中准确地标出了这面镜子的位置。
然而,这两面镜子并没有什么特色而言,而真正叫绝的那面镜子却是刘佬佬所看到的那面镜子。关于这面镜子,作者用了三次描述才把这面镜子交待清楚。第四十回,被凤姐和鸳鸯灌醉了的刘佬佬误闯进了怡红院:
刚从屏后得了一门转去只见他亲家母也从外面迎了进来。刘姥姥诧异忙问道:“你想是见我这几日没家去亏你找我来.那一位姑娘带你进来的?”他亲家只是笑不还言.刘姥姥笑道:“你好没见世面见这园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活戴了一头。”他亲家也不答.便心下忽然想起:“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说毕伸手一摸再细一看可不是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将镜子嵌在中间。因说:“这已经拦住如何走出去呢?”一面说一面只管用手摸,这镜子原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不意刘姥姥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
从刘佬佬误把镜中人当做真人这一点看,这镜子的清晰度是高到足以乱真,如果有谁认为这只不过是喝醉了酒的刘佬佬的幻觉的话,我们再来看看第十七回,这而镜子是怎样骗过见多识广的贾政的吧:
回头再走,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可行,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一架玻璃大镜相照。及转过镜去,益发见门子多了。
这面镜子也是正对门,因此,可以肯定这是和刘佬佬见到的是同一面镜子。而这段描写,也间接回答了这面镜子何以能以假乱真,原来这是“一架玻璃大镜”。
这面镜子还有个不错的名字,第五十四回:
宝玉至院中虽是灯光灿烂却无人声。麝月道:“他们都睡了不成?咱们悄悄的进去唬他们一跳。”于是大家蹑足潜踪的进了镜壁一看只见袭人和一人二人对面都歪在地炕上那一头有两三个老嬷嬷打盹。
镜壁,这不仅让我想起另一个关于巨大镜子的传奇,武则天的“镜殿”。清朱鹤龄《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卷中《镜槛》一诗的题解中记载:唐“高宗时,武后作镜殿,四壁皆安镜,为白昼秘戏之须。镜槛当是镜殿中栏槛耳。”作者显然也是有意在拿镜壁与镜殿相比附,从秦可卿卧室里摆着的“则天宝镜”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历史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则天宝镜”,则天武后与镜子发生关系,唯有这镜殿尔。则天武后为演秘戏之需,竟然会专门建造一个镜殿,可见其奢华和风流。《红楼梦》作者在怡红院安置了一面镜壁,就是在与则天宝镜一比高下。当然了镜壁只是一面而非四面,但除了这点之外,怡红院镜壁是全面超越了武则天镜殿的。
首先,从制造工艺上看,镜殿修建于唐代,肯定用的是铜镜,而《红楼梦》中的镜壁是一面玻璃镜,清晰度远高于铜镜。过去看过一些文章,说什么镜子在乾隆年间才在中国普及的,据此来证明《红楼梦》创作于乾隆年间,其实这一观点比“宝玉怀表”和“时宪书”之说更不堪一击。我不否认,镜子大规模进口至中国是在乾隆年间,但不要忘了,最先把西方文明带进中国的并非是那些商人,而是从明万历年间就开始活跃在中国江南一带的外国传教士。玻璃镜子也正是从那时开始被带到中国来的,虽然数量不大,至少皇室及王公大臣,当代富贾都能够拥有的。正像本文开头所说,贾家作为《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之首,拥有几面玻璃镜子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从作者的角度看,洪昇的家族为钱塘的四大家族之一,也曾经有过繁华的生活。退一步讲,就算洪家当时没有玻璃镜子,但从洪昇在北京所接触的朝廷高官上看,他直接了解玻璃镜子的机会还是很多的。他的岳父就是被称为太平良相的当朝一品官员黄机;他的老师王士祯官至一品的刑部尚书;曾经为《长生殿》写下“序言”的棠村(梁清标)相国(一品);他的老乡高士奇也官居二品。所以说,洪昇具有创作玻璃镜子的素材来源。
我之所以要说《红楼梦》中的镜壁全面超越武则天镜殿,除了材料上的区别外,镜壁的创意也是独具匠心的。因为他创造了一面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玻璃镜子,不但外国没有,中国照样不会有,包括他自己的家庭和贾家。这镜壁就是作者心中的一个梦。为什么这么说,你想啊,这个镜子能够把贾政等一群人全部收了进去,显然是占了一面墙的,至少也是两三米见方的,这么大的一面镜子,当年只身飘扬过海的传教士怎么带?那时的中国又没有镜子加工厂。还有一点,镜子的衬板也实在太豪华了,“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将镜子嵌在中间”,要知道,紫檀木作为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分布在南洋群岛的热带地区,数量相当稀少,尤其是大材,在清代属于奇缺产品,一般只用于一些小物件或者一些架子之类的家具。把它做为镜子的衬板,真是有点过了。以那时玻璃镜子的制造工艺,造出那样大的一块玻璃镜子,并且能够在机关的带动开合自如,是不可行的,可以说,作者在创作这面镜子之时,并没有顾及制作这面镜子的工艺难度。因为这面镜子是梦,是幻。
通过这面镜壁,也照出了作者对创作素材整合能力,就凭这点也可看出《红楼梦》作者不愧是一个经验老到的作家,一个初出毛庐的写手是不会把现实与梦幻结合得的如此完美,让一件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物品合理地出现在书中。别看只是一面大镜子。它的素材来源却是多方面的。
武则天镜殿是镜壁的最初创作动机;西方的玻璃镜子工艺给镜壁安上高科技的翅膀;古代的机关给这面镜子增添了神秘感,紫檀衬板使这面镜子极尽奢华。即有现实存在又有合理的想像,就是现代,真的造出这样一面镜壁也非易事。前人的创意,先进的材料,绚丽的想像加上奢华的装饰,怡红院镜壁绽放出炫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