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新审视薛宝钗“咏絮词”

(2013-08-16 08:08:52)
标签:

咏絮

千丝

韶华

青云

离合

分类: 《长生殿》与《红楼梦》

重新审视薛宝钗“咏絮词”

            《红楼梦》诗词中的长生殿故事之 

摘要:《长生殿》的故事,尤其是后半场的故事,竟然会体现在《红楼梦》诗词的所有板块里,从诗中那一个个与《长生殿》完全一致的词汇,串起了一段段《长生殿》的故事,作者的《长生殿》情节是局外人所无法理解的。尽管故事有些重复,但笔者的分析却从来都不是牵强附会的,如果没有多个特殊的相同用词支持,笔者也不会去写分析文章,为了还《红楼梦》的本来面目,推翻加在《红楼梦》诗词上的妄猜,笔者会进行到底的。人们普遍把宝钗“咏絮词”说成是宝钗豁达性格的体现,更有甚者以此来把宝钗说成野心家,其实宝钗的“咏絮词”和黛玉的“咏絮词”一样都是在讲述《长生殿》的离合故事,只不过切入角度不同而已。

《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咏絮词”是大观园诗社唯一的一次填词活动,全面展现了大观园才女的诗词造诣,尤其是黛玉和宝钗所作的两首风格迴异的词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梦令-黛玉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 送我上青云!

黛玉的《如梦令》“缠绵悲戚”催人泪下;宝钗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以《临江仙》的飘逸之风再次拔得头筹。然而,就是这样这样一篇美词,再次被人们解得一塌糊涂。大家对宝钗《临江仙》的解读多是依据“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句把此诗作为宝钗为野心家的证据。但是《临江仙》的全面解读从未见过,就是最权威的《蔡义江批注红楼梦诗词》也只是泛泛的几句解释,我们不妨把这“名家点评”抄录如下:

同前面几首柳絮词低回的调子截然相反,宝钗这首词充满了开朗乐观的情绪。从宝钗的角度看,这同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一致;从《红楼梦》作者的意图看,似乎是让她乐观一阵,把未来想得十分美好,然后再让她失望。即先让她“登高”,然后再让她“跌重”。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无根的柳絮飘上青云又怎么样?能永远留在天空中吗?最后还是免不了“随流水”,“委芳尘”。作者让宝钗故作乐观语,实际隐含着讽刺意味。有人根据宝钗这首词骂她是“野心家”,想向上爬,想夺“宝二奶奶”的宝座云云,未免过于穿凿附会,作者未必有此意图。 

这样的解释无法让人满意,因为“点评”只涉及了词一部分,“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连整个词的一半都不到呢,其它的句子又代表了什么呢?谁来解释呢?笔者今天就要这里再一次为大家解惑。

白玉堂东风卷得均匀阵乱纷纷。”这一段完全是根据李商隐的《春日》翻作的。

欲入卢家白玉堂,新催破衣裳。衔红蕊衔粉,共助青楼一日忙。

白玉堂,春,舞,蜂,蝶,这么些完全一致元素。 这里只需注意一点就行了,青楼并不仅仅是“妓院”一个意思,它的最初词义是指大户人家,后来慢慢才演变出了“妓院”的词意。从《春日》的意境来看,这“青楼”二字应是和前面的“白玉堂”相对应的,也应是富贵的象征。《红楼梦》中“护官符”中“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恐怕也是出自于此吧。对照着《春日》诗,宝钗《临江仙》的前几句也就很好理解了,这是以纷纷扬扬的柳絮来比喻富贵花开,歌舞升平的美景,这也和宝钗执意要把柳絮“说好了才不落俗套”的宗旨是一致的。

“几曾随逝水,何必委芳尘。”这调子可就一下急转直下了,尽管她以为让柳絮随着东流的逝水,强于像落花一样散落在地上。(芳尘在古代代指落花)。仍然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这是在《红楼梦》中被反反复复大肆渲染的主题,黛玉葬花时就是这样的心情,《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首送春苦调,薛宝钗也不能置身世外。“三春过后诸芳尽”,悲剧的命运是任何人也逃不过的。

这样,词的上半阙也就基本搞清了,这是在用柳絮在空中飘舞和最终落下的两种状态暗喻了一个家族(国家)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这和黛玉《如梦令》的上半阙并无两样,只不过黛玉词中的“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说得更加直白了一些。

《红楼梦》诗词中有一显著特点就是爱跑题,如果说上半阙还和柳絮能够有点联系的话。那么下半阙的第一句就偏离了柳絮: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千丝万缕就能网住纷飞的柳絮吗?对于这种莫名奇妙的词句,人们再一次选择了回避,因为从字面上确实很难解释这两话。“随聚随分”,包含人们的悲欢离合,但这种悲欢离合之情与“万缕千丝”又有什么联系呢,“万缕千丝”看似“千丝万缕”一词的倒置,但千丝万缕一词是指事物错综复杂的局面,就像丝缕一样缠绕在一起。让千丝万缕与人的情感联系到一起闻所未闻,莫非又是曹雪芹天才创意?当然不是,让我们翻开《红楼梦诗词》解读宝典《长生殿》看一下,第四十六出,织女对奉命前来寻觅杨玉环“芳魂”的道士杨通幽说道:“(贴)既如此,你自前去。咱又闻人世无穷恨,待绾机丝补断缘”第五十出【重圆】,织女对唐明皇进一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织成天上千丝巧,绾就人间百世缘。”这个“千丝”是由织女娘娘就,七月七日的七巧节,姑娘向织女“乞巧”所“乞”的正是织女娘娘五彩丝线。历代诗人描写七巧的诗句比比皆是,如被人社部编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诗中就有:“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之句。可以说由织女娘娘织出的“万缕千丝”是能够主宰人的悲欢离合的神丝。拿到织女的“丝缕”,就能够保佑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管是“聚”,还是“分”。正所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莫。”补恨填仇,是织女娘娘的“千丝”将一对“天上人间”两分离的情侣结成“百世缘”。我要问大家一句,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你可知有谁受到过织女娘娘的眷顾呢?恐怕大部分人回答不出来。因为,在中国文学史只有一对有情人是在牛郎织女双星的庇护下修成正果的——洪昇《长生殿》中的杨玉环和唐明皇。这个故事,在《红楼梦诗词》已经被作者重复了多次,天宝十年七夕,杨玉环在《长生殿》上乞巧,李杨二人立下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盟誓。由于二人在“天上人间”都能不忘“前盟”,最终在天上的月宫重圆。所以这两句翻译过来就是:七夕前盟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这句是一个转折点,韶华本无根,这和黛玉的“韶华竟白头”及第五回《红楼梦梦十二曲》之【晚韶华】中所说的“那美韶华去之何迅”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对韶华逝去的感叹,然而加上了“休笑”二个字,那就是改变了格调,韶华逝去怎么了,不还会有“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吗。就是单从字面上解释,“好风频错力,送我上青云”一句一定是要弥补“韶华本无根”的缺憾的,否则就无法解释“休笑”二个字了。而我们之前的解释却恰恰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难道平步青云就能找回失去的青春吗?人已经失去了宝贵的青春年华,还有心情想什么升官发财之事吗?按照蔡义江教授的说法,飞到天上又掉了下来,还是韶华无根。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从青云的字义说起吧。查词典,青云的最基本解释就是高空的云,并以青云来代指天空。至于平步青云之类的词义也都后来根据登天即为高升这样演化而来。所以说,送我上青云,其实就是“送我上青天”。谁是这被好风送上青天之人呢?《长生殿》中的唐明皇,第五十出【重圆】写得清清楚楚,“明月在何许?挥手上青天”,“身如梦里,飘飘御风旋。”唐明皇和杨玉环月宫重圆的故事,正是前面分析过的“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一句的结局。情缘总归虚幻”,唐明皇和杨玉环在天上尽享着“永世夫妻”的欢悦,怎么还会从天上掉下去呢?《长生殿》有月宫,《红楼梦》有太虚幻境,都是补恨填仇的场所。洪昇为自己心中的真爱在虚幻世界里找到了归宿,为逝去的韶华找到了根。

后半阙的中心意思就是,尽管是遭遇了“天上人间两渺茫”的痛苦离别,但两情不改,定成正果。正如【重圆】一出一开头说的那样:

情一片,幻出人天姻眷。但使有情终不变,定能偿夙愿。(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这正是:情不改,任聚分,上青天,偿夙愿

后记:宝钗《临江仙》与《长生殿》共同用词汇总:笔者解析的《红楼梦诗词》基本上要有三个以上的《长生殿》原词为支撑,本文也不例外:

一、乱纷纷

   《临江仙》:蜂团蝶阵乱纷纷

   《长生殿》第四十六出【觅魂】:想当日乱纷纷乘舆值播迁

    二、千丝

   《临江仙》:万缕千丝终不改。

   《长生殿》第五十出【重圆】:织成天上千丝巧,绾就人间百世缘。

   三、韶华

  《临江仙》:韶华休笑本无根

  《长生殿》第二出【定情】:韶华入禁闱,宫树发春晖。

   四、终不改(变)

《临江仙》:千丝万缕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长生殿》第五十出【重圆】:但使有情终不变,定能偿夙愿。

黛玉《如梦令》中的“命薄”,“风流”,“韶华”和“白头”也都是《长生殿》中的高频率用词。不再细述,读者可自查。
    《长生殿》第五十出重圆:“仙家美眷,比翼连枝,好合依然。天将离恨补,海把怨愁填。(生合)谢苍苍可怜,泼情肠翻新重建。添注个鸳鸯牒,紫霄边,千秋万古证奇缘。”;

《红楼梦》第五回,“那仙姑笑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因近来风流冤孽,缠绵于此处,是以前来访察机会,布散相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