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黛玉湘云月下联诗创作素材探源

(2013-04-29 07:42:46)
标签:

月下联句

水轩竹栏

玉笛清音

乘槎渡河

林以宁

分类: 沿着土默热的足迹看红楼梦

黛玉湘云月下联诗创作素材探源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林黛玉和史湘云月下联诗,吸引了无数红迷的眼球,也为“曹雪芹”的天才创意加了很多分。不过,我今天却要告诉大家,黛玉湘云月下联诗却是确有其事,你又会做何感想呢?事实就是如此,无论是吟诗的地点,吟诗的人物,吟诗的方式及诗的内容,我都一一找到了对应之处,稍有不同的是,这次我并非是像以往那样从《长生殿》里找到,而是从《红楼梦》的另一创作源泉——蕉园诗作——中找到了根据。就让我们从地点开始吧。

一、水轩竹槛(栏),风情无限

黛玉湘云月下联诗,是由贾母中秋赏月一段引出的,中秋夜贾母率众凸碧堂赏月,而林黛玉和史湘云两个没了亲人(父母)的同病怜之人躲到一旁“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性格豪爽的史湘云这时提议两人要起一诗社联句,地点就先在了凸碧堂山坡下的凹晶馆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

...

说着二人便同下了山坡只一转弯就是池沿上一带竹栏相接直通着那边藕香榭的路径因这几间就在此山怀抱之中乃凸碧山庄之退居因洼而近水故颜其额曰凹晶溪馆”。

这里,我请大家注意这“藕香榭”三个字,藕香榭乃惜春的住处,同时也是大观园内的一个重要景观,史湘云也与藕香榭有着不解之缘,第三十八回史湘云摆螃蟹宴就是在藕香榭设的席,第三十八回对藕香榭也有过较详尽的描述:

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

藕香榭建在水中,“直通着那边藕香榭的路径”也只能是跨水接岸的小桥,也就是三十八回所说的那座老祖宗踩上去“咯吱咯喳”的竹桥,所说“池沿上一带竹栏”实际上就是竹桥上的栏杆。

黛玉和湘云准备吟诗的地点也清楚了,山坡下面的“凹晶馆”,紧邻着通往藕香榭的小竹桥。而这座小竹桥在大观园的原型西溪园林区里是真实存在的。据土默热的考证,“在花坞口溪水上,原来架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竹桥,叫做‘梵香桥’,又称‘藕香桥’,这就是大观园中那座出现频率最高的藕香桥的原型,作者使用的就是原名。”

今天,我要为黛玉和湘云联诗地点提供新的证据,林黛玉的生活原型林以宁曾做《寄启姬云闲》一诗:

泖上浮家小结庐,水轩竹槛称幽居。问人新借簪花帖,教婢闲钞相鹤书。蚁子避潮缘砚席,蠏奴沿月上阶除。清闺事事堪题咏,刻玉镂冰恐不如。

我请大家注意前两句:“泖上浮家小结庐,水轩竹槛称幽居。水面平静的小湖有窗的长廊或小屋。水轩,水中的亭子;:可解为栏,一个沿小竹桥而入的幽静的水中亭阁不就呼之欲出了,谁能说林以宁诗中的“竹槛”就不是《红楼梦》七十六回的那个“竹栏”呢。

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湘云的这句话,说明了黛玉和湘云的确是在“水轩”上做诗。

泖上浮家小结庐,水轩竹槛称幽居。”把这两句诗用在黛玉和湘云月下联句的场景之下不是也很贴切吗?这是因为《红楼梦》中“水轩与竹栏”就是林以宁笔下的“水轩竹槛”,历史上明文记载“藕香桥”,就连赫赫有名的大文豪郁达夫和陈大悲都在这里留下了“隔水听音”的记忆。历史记载,蕉园诗句和红楼再创,三位一体地证明了大观园内的“水轩竹槛(栏)”的情景。

二、亚清启姬,好友相惜

按照土默热红学的考证,金陵十二钗的生活原型就是清初“蕉园女子诗社”的十二位女诗人,本文中月下联句的两主角林黛玉和史湘云的生活原型分别是“蕉园诗社”的骨干成员,林以宁(字亚清)和顾启姬(顾启姬的外祖母顾若即为贾母的生活原型)。我们刚才证明二人吟诗地点的那首诗的作者正是林以宁,而诗的标题《寄启姬云闲》又把我们的目光指向了顾启姬,所以说让黛玉和湘云两个月下对句也绝非偶然,据顾启姬诗透露,林以宁乃她最好的朋友,顾启姬在她的词《佳人醉》序言里说:“余与表妹林亚清、同社柴季娴,最称莫逆。”在我们所能看到的顾启姬的十多首诗词中同样有专门为林以宁写下的诗篇。

题林亚清画

梅花竹叶互交加,濡墨淋漓整复斜。忆得昨宵明月下,横拖疎影上窗纱。

忆得昨宵明月下”也使我们觅到一丝月夜联句的痕迹。

三、玉笛清音,何处传来

《红楼梦》七十六回中,中秋夜宴上,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在中秋夜宴的尾声,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悠扬的笛声不但给贾府中秋夜宴增加了魅力,也为黛玉湘云助兴:

正说间只听笛韵悠扬起来.黛玉笑道:“今日老太太太太高兴了这笛子吹的有趣到是助咱们的兴趣了

这一情景,应该也是作者在生活中反复经历过的事情,在蕉园诗抄就不止一次地出现玉笛清音方面的描写,如:

徐灿词《唐多令》中的“玉笛送清秋”正好与中秋节的时间上相对应。

钱凤纶的绮罗香 初夏偕同社寿季娴凝香室宴集别后赋谢》更是对玉笛清音有着更为详细的描写,且与《红楼梦》中的描写完全一致:

   避尘小筑书斋,看栽梅放竹,携琴枕石。何处吹来,天上玉箫铁笛声缓缓、遏响行云,影迟迟、花翻瑶席。更相期、月逗前溪,踏歌还绮陌。

    作者把诗中的情景在《红楼梦》中一一再现。

这里是“何处吹来,天上玉箫铁笛

《红楼梦》中“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

只有“远远的吹起来”才会有“天上玉箫铁笛的效果。

这边是“声缓缓”。

《红楼梦》中“贾母道:“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

曲谱越慢”的不是出自“声缓缓吗?

这边是“遏响行云

《红楼梦》中“正说间只听笛韵悠扬起来

笛韵悠扬”有如“遏响行云”。

晶宫鲛室,亚清杰作

两个人来到“凹晶馆”后,并没有马上开始作诗,而是先坐下来赏月:

黛玉湘云见息了灯湘云笑道:“倒是他们睡了好.咱们就在这卷棚底下近水赏月如何?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

    天上月和水中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确实是令人“神清气净。”而此种壮景在林以宁所做的五言长诗钱塘观潮》中早就有过描述:“鲛室忽晶莹鱼沬翻珠佩。

虽然大观园内的小溪无法同波涛汹涌的钱江大潮相比,但作者却是和林以宁一样有一颗晶莹的心。

五、限韵联句,趣味无穷

黛玉和湘云联句前所做的另一件趣事就是限韵:

咱们数这个栏杆的直棍这头到那头为止.他是第几根就用第几韵

结果数到了第十三根就没有了,二人就只好再来一回十三韵的诗了。(书中还有一次是按十三韵做诗,这恐怕也绝非偶然,一定是有实事做依据的。)

 林以宁诗《秋暮宴集愿圃分韵》就向我们透露出蕉园诗社分韵作诗的情景。

从蕉园诗作里我们可以看出,分韵作诗乃是蕉园诗社作诗的习惯作法,如钱凤纶的《水龙吟 怀柴季娴表嫂兼谢画梅》清晰地记录了“玉案联吟,锦笺分韵”的过程:

朱阑曲槛闲凭,松篁掩映深深院。丹枫染遍,黄花初放,色深香浅。玉案联吟,锦笺分韵,珠玑新灿。最无端牧笛,声声起处,催日落、横塘晚。

除了联句分韵外,大家不妨看看了诗中的“”曲槛闲凭”,“牧笛”,“横塘晚”不都是与《红楼梦》中月下联句有着一致的意境。

六、欲乘舟船,何成奢望

书中还有一处神来之笔 ,关于船的话题:

湘云笑道:“怎得这会子坐上船吃酒倒好.这要是我家里这样我就立刻坐船了。”黛玉笑道:“正是古人常说的好事若求全何所乐'.据我说这也罢了偏要坐船起来 

徐灿词《唐多令》中有“问五湖、那有扁舟。”在西溪这块山水环抱的乘舟而行绝对是一件乐事,蕉园诗中就多次出现了关于画舫的描写。但恐怕也不是时时都能如意。世间事,是否能事事求全,湘云无法回答,徐灿同样无法回答。所以,也就只有留下问五湖、那有扁舟”的感叹了。

七、乘槎渡河,上得天庭

乘槎渡河的故事,可不是真的渡什么河,而是渡天河,乘槎渡河实际上就是上天的代名词。

在月下联句里就有“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

林以宁《钱塘观潮》中有“乘槎常不达,浮海竟无成。

不过在《红楼梦》中将这一意境有了很大的提高,“常不达”和“竟无成”表现的是一种“上天无门”消积的情结,而《红楼梦》的两句诗却是通过牛郎织女的两次出现,成就了唐明皇和杨玉环一段“天上人间”的爱情佳话。

八、妙玉现身,忙里偷闲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就在黛玉已经把诗句联到极致之时本环节的令一个人物出现了,“ 一语未了只见栏外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笑道: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二人不防倒唬了一跳细看时不是别人却是妙玉”妙玉的出现,也补齐了月下联句的全部元素,也回答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徐灿诗句和月下联句相关连,盖因为徐灿乃是妙玉的生活原型,由妙玉补完中秋联句也是实至名归。今天,我还要强调一个小花絮,妙玉偏要“栏外山石后转出”,也是有其合理内核,综观蕉园诗词,徐灿对栏杆是最独有情钟的,在仅存的30余首徐灿诗词中,就八次提到各种栏杆,我不能不说,作者让妙玉从“栏外山石后转出”也算是忙里偷闲的一笔。文章最后,仿《长生殿》作《红楼梦》七十六回下场:

水轩竹槛称幽居(林以宁),忆得昨宵明月下(顾启姬)     寒月羇人同是客(徐  灿),一腔幽恨没人知(钱凤纶)

 

附录一:徐灿关于栏( )干的描写   

    辗转碧阑西下绕遍玉阑干下移春槛芳菲黯 凭得阑干暖为谁曲曲阑干,沉沉帘幕回首断桥烟是处画阑朱栋不信玉阑干偏得月华珍重阑槛半帘垂,晓镜春愁将共

附录二:徐灿《唐多令》全文                 

玉笛送清秋。红蕉露未收。晚香残、莫倚高楼。寒月羇人同是客,偏伴我,住幽州。小院入边愁。金戈满旧游。问五湖、那有扁舟。梦裹江声和泪咽,何不向,故园流。

附录三:林以宁《钱塘观潮》全文

    气以三秋肃,江因九折名。海门环凤阙,斗曜拱神京。

   舟楫三都会,鱼盐百货盈。凉飙随舵发,新月傍船行。

   共指潮生候,争看雾气横。篙师屏息待,渔子放舟迎。

   海外千山合,江边万谷鸣,蜃楼惊变幻。鲛室忽晶莹,

   鱼沬翻珠佩。腥涎喷水精,玉山高作垒。雪浪俨如城,

   似有冯夷鼓,长驱掉尾鲸。前茅从赤鲤,后队亦青旌。

   自可呑溟渤,何烦洗甲兵,蛟宫图广袤。蚁垤敢争衡,

   久欲寻天汉。频思访玉情,乘槎常不达,浮海竟无成。

   近覩三江险,方知六宇平。奇观书短韵,尽幅海涛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