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炎夏永昼”——“夏至“乎?

(2013-04-07 09:02:19)
标签:

八月

极昼

永昼

生日

夏至

        “炎夏永昼”——“夏至“乎?

                  《红楼梦》节气趣谈之夏至

农历是我国一直沿袭的使用的历法,由于其一年间的天数与地球绕日一周的天数相差太多,同一月份在不同的年份最多居然能和公历相差一个月,因此,农历作为监测天气变化的历法远不如公历准确,然尔聪明的古人却发明了一个独特的天文记法——二十四节气。它把太阳从黄经零度开始,每十五度一个节气,每个节气约十五天左右,共二十四节气,尽管用节气数乘以每节气的天数为360天,与公历的365天还有一定差距,但通过精细的调整,每年的各节气在公历上仅差一至二天,如每年的清明节一定是在公历的4.4日到6日之间。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天文学的一项重大发明。号称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中多次涉及到了二十四节气,其中令人印象的是清明、芒种和夏至。有趣的是这几个节气或多或多都被人们与宝玉的生日拉扯上了关系。笔者也想从这几个节气出发来一次红楼艺术巡礼。

炎夏永昼”——“夏至“乎?

炎夏永昼”一词见于《红楼梦》第一回,一僧一道二人准备带着“通灵宝玉”下界: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

于是人们根据“永昼”两字,把这一天定在夏日最长的一天“夏至”节气。初看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确是一年中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一天二十四小时总是艳阳高照的日子有谁见过吗?既然找不到“永昼”就把这最近接近“永昼”的夏至定为《红楼梦》中的“永昼”吧。

但是“夏至”说并不受文本的支持,“夏至”这一天在公历的六月二十一日到六月二十二日,这时候在书中所说的姑苏(或者说金陵)一带的气候正是梅雨季节,人们所能看到是阴雨绵绵的天气,与书中的“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的描写不符,在江南地区出现这样的天气恐怕要到立秋节气,本段的两句脂批也证实了这一点:侧批曰:“热日无多”;眉批曰:“八月天气”。江南“热日”结束的节气应该是秋分节气(公历九月二十二(三)日),公历九月所对应的农历月份确实应该是在农历的八月。公历的六月份,江南的酷热天气才刚刚开始,根本谈不上“热日无多”。

因此,通过综合分析,“炎夏永昼”日为夏至说完全站不住脚。此乃本文的第一个结论。脂批中的“八月天气”符合“烈日炎炎”的特征。
    在否定了与“永昼”最接近的一天“夏至”后,“永昼”是不是无解了呢?事实并非如此,“永昼”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天文奇观——“极昼”。 

 极昼又称永昼午夜太阳,是在地球两极地区,一日之内,太阳都在地平线以上的现象,即昼长

 春分过后,北极附近就会出现极昼,此后极昼范围越来越大;至夏至日达到最大,边界到达北极圈夏至日过后,北极附近极昼范围逐渐缩小,至秋分日缩至0(脂批所说热日不多,也正是指向了北极圈极昼结束的日子,秋分)北极极昼的范围由北纬90°度到北纬66°34’。北极圈外的最著名的极昼现象要数北纬60°的圣彼得堡的准极昼了,仲夏时节,白天持续近20个小时。黄昏过后不久,就开始出现晨曦,大约可持续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所以,真正意义的永昼在《红楼梦》描写的姑苏城是根本看不到的,全世界能见到永昼现象的内陆也是屈指可数。但这并不等于《红楼梦》作者不了解极昼现象,因为早在远古年代,就有关于极昼方面的记载,如《山海经》中所说的烛阴”现象:“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上启下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北京出版的《曹子建诗注》中有如下一段:

   《游仙》最后一句:南翔陟丹丘。

    王逸注曰:丹丘,昼夜常明也。王逸 东汉文学家。笔者注)。

    宋代更有关于北极探险的记载。

    文学家们把“永昼”这种内陆见不到的天文奇观写进书内,仅仅是为了隐含一个节气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况且,书中对也曾经直接提出过“清明”,“芒种”等节气,并未有什么隐晦之处,怎么偏偏到了夏至这个节气就这样了。人们武断地把“永昼”判定为夏至之日,无非是想证明贾宝玉的生日就是夏至这一天,贾宝玉是石兄吗?否,石兄是谁,是有灵性的神仙,在《红楼梦》中,宝玉确实是石兄的化身,但人间的贾宝玉只是成了仙的石兄的幻象而已,他是代石兄去体验人间的酸甜苦辣的。宝玉只是在人间“潇洒走一回”的过客,而石兄却永驻大荒山青埂峰下,用石头上所刻《石头记》去“垂戒来世”。大家不要轻视了《红楼梦》中的神话系统,那才是红楼之真,是作者理想所依,而人世中的一切悲欢离合也只是一场梦,梦醒时分,也就是脱离苦海之时。正如《长生殿》第五十出【重圆】中所说:“笑骑双飞凤,潇洒到天宫”。石兄的降临日和宝玉的生日根本就是两回事,绝不能混为一谈的。

 那《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把石兄下世投胎定在“永昼”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呢?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这里,笔者试着分析一下。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能不看一下历代文人有关“永昼”的作品:

   [] 姚合 《寄陕府内兄郭冏端公》:永昼吟不休,咽喉乾无声。

[宋]王安中 安阳好.忆江南-八首:“安阳好,曲水似山阴。咽咽清泉岩溜细,弯弯碧甃篆痕深。永昼坐披襟。

[宋] 苏轼《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

    []李清照《醉花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诗人的笔下,“永昼”已不再是气象学上的极昼现象,而是演化成了“漫漫长日”的代名词,所以李清照才会在把“永昼”与已经是夜长昼短的九九重阳节相提并论。

 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些咏“永昼”的诗篇,不一例外地透露出对“永昼”的一种无奈之情,字里行间带着一丝丝惆怅,古人对“永昼”为什么会如此之畏惧呢?这正是古人不得志时心境的一种真实表达,面对着永远高悬的太阳,就意味着要永远面对眼前的现实,而无法通过黑夜来逃避,吟诗吟得嗓子都哑了,还没能渡过漫漫的长日,“永昼”对于受伤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无情的折磨,如果诗人们当时是“白日放歌须纵酒”般的心境,他们再也不会嫌昼长的。《红楼梦》作者让无才补天的石兄投胎于“炎夏永昼”之日,何尝不是要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方知“乐极悲生”四个字并非虚言。“永昼”二字,对诠释《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大有帮助,对推断宝玉生日却是没有任何价值。倒是脂批斩钉截铁称“八月天气”,结合这之后面紧接着的中秋节,这“炎夏永昼”之日离中秋节不会太远,洪昇家的三次家难都是因中秋而起,即所谓“三秋挽歌”,这一天是否与这与联系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红楼花朝赋
后一篇:“七月”之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