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事件在《红楼梦》中的重演
(2012-06-06 17:27:15)摘要:本文分析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宝玉等四人在“国丧”期间公然聚众大摆生日宴席,其实就是在暗喻洪昇本人所亲身经历的长生殿事件。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仿佛听见洪昇因“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所发出的哀叹和呐喊。如果本文论点成立的话,将是洪昇著书的又一力证。
三、详细交待贾母、王夫人等一干人等参加初期丧葬活动的时间。是偏殿停放二十一日,扶灵往返“一月光景”,两段时间加起来50天,近两个月。(守孝期却长达一年)
其实,这只是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用的。其潜台词就是賈母等不在家这段时间,是“国丧”期,賈家作为“有爵之家”,应执行的是条例的前一项,即“一年内不许筵宴音乐。”这即对随驾送灵的贾母等众人有约束力,对贾府里的其它人同样具有约束力,“有爵之家”说的一大家子而不是哪几个。
那么对于朝廷的这条规定,賈家是否知晓,又是怎样贯彻的呢?请看在第六十二回的这段文字:“ 又见各官宦家凡有优伶男女者,一概蠲免遣发。尤氐等便议定,待王夫人回家回明,也欲遣发这十二个女孩子。”
可见賈府动作之快,别人动了,自己马上动了。也就是说在王夫人去送灵之前就已经办了。否则怎么有请示王夫人一说。因为在停灵的二十一天中他们诸人晚上还是可以回家的。后来芳官等在王夫人等不在家时大闹各处的事也再一次说明在王夫人出门时,戏子们已经遣散至园中各屋。
其实,这次祝寿活动除了家里人少了一点,前来拜寿的少了一点外,其热闹程度是一点不比以前差。本来是宝玉和宝琴两个重量级的人物过生日这已经够了,又凭空多出了一个平儿和邢岫烟。四人共同的生日,代表了賈府的主人,仆人及客人,见作者是非要把这场祝寿活动搞得轰轰烈烈的。
这个生日过得怎么样,看一下下面这段关于生日宴会坐位安排的描写,就可见一斑了:
终久让宝琴、岫烟二人在上,平儿面西坐,宝玉面东坐。探春又喊了鸳鸯来,二人并肩对面相陪。西边一桌,宝钗、黛玉、湘云、迎春、惜春依序,一面又拉了香菱、玉玔儿二人打横,三桌上尤氐、李
从这描述里就看到这场寿筵的规模并不算小,留在家中有头有脸的人全在这里了,王熙凤在病中,而薛姨妈因喜欢清静,独在一处听曲去了。(女先弹词就应该是苏洲评弹吧,即使是别的什么,“弹词”也必须是有曲的)。
规模有了,那么众人是不是真的因为“王夫人不在家(国丧)而有所收敛了呢?在描述了众人喝酒行令的情节之后,又有了以下这段与前边截然想反的结论:
这些人因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没了管束,便任意取乐,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颠,十分热闹。
前面说是“不似往年热闹”,这又说“任意取乐”、“十分热闹”,现而两种说法的前题都是“王夫人不在家”。从书中描写看,重点应该后者。这次聚筵的热闹程度的确是在红楼梦中比较热闹的一场。就是这场聚会,创造了贾府中的两次第一,第一次主仆在同一张桌子吃饭;第一次在晚上大观园众姐妹半夜在怡红院再开夜宴。贾府是一个等级森严,规矩重重的豪门。主子和奴才同旧而坐。简直就相当于皇帝和臣子平起平坐一样;而公子小姐夜间聚会在贾府里是应绝对禁止的,这些乐过头的这群少男少女为何要把这些规矩砸个粉碎,“皆因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潜台词:皆因国丧。
其实众人对此的厉害关系是心知肚明的。宝钗从梨得院到大观园参加宴会,第一件事就是把角门锁好,并把钥匙自已拿了, 此举乃防备外人也。而宝玉和香菱对话中所说出来的那句“不会往虎口里探头”的话也暗示出宝玉对此事的忌惮之处。(关于这一点以后还会有专门的分析)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事如果是东窗事发的话,绝对是性命悠关。那他们为什么还会如弄险,莫非他们与皇家有仇?绝对没有,此时的賈家世代受皇恩宠幸,况且宝玉的姐姐还是当朝的贵妃。说起来也算是皇亲一族,岂有“窩里斗”之理。都说《红楼梦》里有数不清的谜团,难道这段公案又将成为另一个无解之谜。如果用传统的新旧红学观点去找寻,答案也只能是这样。但是如果你到土默热红学去找,答案简直就是信手拈来,因“国丧”和皇家结下“深仇大恨”的确有其人,但这个人不是賈宝玉,也不是賈府中的哪个人,更不会是曺雪芹,而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清初的大作家洪昇。有关“国丧”的痛苦回忆,让他永生难忘。康熙二十八,那个被死封皇后的佟贵妃去世,“国丧”期内,洪昇却因聚众出演他的新剧《长生殿》,被人告发而遭康熙斥革入狱,断送了自已的政治生命。这六十二回不就是《长生殿》事件的重演吗?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确定六十二回写的这场生日筵宴,就是暗指《长生殿》呢,这是毫无疑问的。
证据三: 史湘云醉卧石凳一段暗喻《长生殿》
书中关于湘云醉卧青石的描写是怎样的呢:
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櫈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满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地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枕着
其实作者本意也是让明眼人所够把这一切与《长生殿》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上面这段表面上是写一个年轻姑娘在酒醉后的憨态。实际上勾勒出却是一幅活脱的海棠春睡图,关于这一点,土默热先生已经阐述得很清楚了,本文就不在重复。这里只把本回未尾的脂批抄录如下:
写寻闹是贾母不在家景况,写设筵变是贾母不在家景况如此说来真有笔歌墨舞之乐。看湘云醉卧青石,满身花影,宛若百十名姝抱云笙月鼓而簇拥太真者。
太真者,杨玉环也。“百十名姝抱云笙月鼓而簇拥太真”不正是《长生殿》剧情的再现吗?!“笔歌墨舞”,正反映出作者洪昇对自己因聚演《长生殿》而遭到皇家迫害后的怨恨和无奈的心情。满腔的仇恨也只能是通过过“笔歌墨舞”来宣泄出来。他真是希望有人解出其中的味道。这也正是作者在书中留下一个又一个迷团一贯笔法。尽管索隐派没找到迷底,考证派也没有挖到有价值的论据。横空出世的土默热红学,却带领我们遨游在《红楼梦》的文学海洋里,尽情领略那谜团后的无限风情。再一次感谢土默热红学为中国文学作出的卓越贡献。
不过有几个问题我还请众网友能够给于帮助:
一、关于皇家为老太妃去世发公告,规定一年的守孝期,我感觉实在有点太长,仅乎仅仅是为突出“国丧”而用。我很想知道一下历史上皇家人去世时,这个告示是怎么样,守孝期是多长时间。最好是能有佟皇后更好。佟皇后去世的日子和洪昇聚演《长生殿》之间又隔了多长时间。在《红楼梦》是仅仅是一月之隔,那现实中呢?
三、关于贾母不在家的时间,我计算出的是二十一天加一个月,约五十天。但近日读土默执老师的文章,说洪昇本人确实参加过一次皇家送葬活动,路程来回正好是十多天工夫。按我原来的理解,这十天之数是单程的时间,现在再看一下书中的描写,“来往得十来日之功”,那么贾母不在家的总时间就应该是一个多月,而不是五十天了,不过还好,一个月也好,五十天也好,和一年相比都还差得远呢,也就不再改博文了。
四、如果本博文的论点成立的话,这六十二回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应该是一出重头戏,但具体应该是在什么位置,我确实拿揑不准,真心希望土默热老师(或秦轩女士等)能够以他们的学识来解答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