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希从众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是一个很经典的关于从众效应的心理实验。上个礼拜我在英语小班里面再现了一遍这个实验。
具体实验过程网上随便找找就有,但我还是简要复述一遍。有个叫Solomon E.
Asch的人抓了一堆人,然后把他们扔在一个房间里,给他们看一堆线,像这样:
然后那群人要回答的问题是在右边的三根线里面哪一根线是和左边那条一样的。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答案很显然。但是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一群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或者两个,三个)是真正的参与者,其他的人都是那个心理学家的同谋。这些同谋在18次实验中的12次都是按照安排故意给出了显然错误的回答(例如A)。然后那些真正的参与者看见别人都选了A,自己觉得很奇怪,感觉不舒服,最后还是有很多人糊里糊涂地选了A,尽管他自己可能知道这是个错误的答案。
当初的实验结果的图表是这样(图表来源于《心理学与生活》):
————————————分割线——————————————
实验过程:1、对大家反复强调“Don't talk to others.”
2、把图片,就是上面用过的那幅展示给大家看,问他们哪根线和左边的标准线是一样的。
3、先请4个同谋回答问题,事先安排的答案是A。(4个同谋回答完之后教室里出现了一阵笑声)
4、请真正的参与者回答问题。期间不定期地叫几个同谋回答问题,以形成足够的干扰效果。
对实验过程的几点说明:
1、在这个实验里,我特意让这个问题的答案特别明显。有人跟我说如果你把这几根线改一下弄得不大容易看出来,岂不是更好?这个我是有考虑过的。首先,从众效应产生主要有两大类原因:一种是属于害怕错误(用心理学术语叫做信息性影响),属于对自己的做法感到没有信心而采取的从众行为;另一种则是属于害怕被群体排斥被群体孤立所产生的(用心理学术语叫规范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当事者可能明知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为了不被排斥为了显得合群就会去从众。我认为,第一类信息性影响根本不算什么真正的从众行为,自己拿不定主意而去参考别人的行为,这很正常,没什么可研究的;真正算是从众行为的应该是第二类规范性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是属于明知故犯的情况,明明知道自己做的是错的还是要去做,这种情况就非常的有趣,我认为是值得研究的。所以我感兴趣的其实是规范性影响,所以我就把题目的答案设的特别简单,简单到只要是正常人就不会出现拿不定主意的情况,排除掉信息性影响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规范性影响。
2、为什么强调“Don't talk to
others.”?其实我一开始的设计是有故意让大家讨论一下答案的,我先放图,然后让大家讨论一下,然后收集答案,但是后来这个愚蠢的方案被我否定掉了。因为如果在这期间发生小范围讨论的情形,可能就会打乱整个实验的情形,因为我无法控制讨论的内容。现在比如说有两个人在那里展开了一个小范围的讨论,第一种情况假设其中一个是同谋,一个不是同谋,那么就算我跟那些同谋讲好如果要讨论也要保持选A,由于大家都不是什么演员,很可能就会直接暴露出自己是同谋了,那样真正的参与者可能就会大胆地去选择正确答案C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那些选A的不过就是同谋而已,不过就是在演戏而已,他们心里真正想的其实也是C;第二种情况两个人都不是同谋,那么好,一聊,你是C我也是C,更坚定了我选C的信心了;至于两个都是同谋,不会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另外我觉得因为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这么讨论一下可能反倒会让自己的心理压力程度下降(对大多数人来说,聊天是一个释放压力的途径),群体压力反倒是下降了,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了。
3、为什么后来要不定期地叫同谋回答?而不是只请真正的参与者回答?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情形:一开始是AAAA,然后我叫了一个真正的参与者,如果他回答A,那么没有什么问题(正中下怀,顺便也起到了一个同谋的迷惑他人的作用);但是如果他回答C,那么就会对在场剩下的真正参与者起到一个正面的干扰作用促使那些真正的参与者选择C,因为他们发现原来不止有自己一个人认为答案是C,相对来说选择C的心理压力就会减小,不用那么地担心自己被排斥,因为自己已经有同伴了,就算被排斥也不是单单我一个人被排斥,心理感觉会好得多。这个时候我为了使群体压力最大化使得实验结果最明显,接下来我就会去叫一个同谋回答,增加一点负面干扰作用。
4、为什么一开始叫4个同谋而不是3个或者5个?
这个问题其实我一开始设计的时候是没有考虑到的,当时就是觉得4个差不多了就4个好了。后来想想,这个数字也还算设计的好。首先,同谋不能一下子叫太多,那样人家一看就看出来了这里面有鬼,并且这些我请的同谋后面还要起到上面第3点提到的缓冲正面干扰的效果,得剩下一点后来用,不能一下子就用光了;第二,同谋也不能叫太少,要不然群体压力不够大,根据阿希的实验分析,当同谋的数量从2增加到3的时候,从众率有大幅度提升,比从1增加到2的从众率提升更大,那么就是说一开始起码是要有3个同谋。不过,这里还是有点失策,因为上面提到了,当我叫到第4个同谋的时候有人在笑,大概是有人看出来了,而在我叫到第3个的时候并没有人笑,不知道是不是一开始只叫3个会更好一点。
下面是我的实验结果,实验所用的图就是上面用过的那一幅。
灰色的X是没有参与这个实验的,老子当初脑抽了没想到叫那剩下的三个人回答(我和keshikun是实验的组织者,也不计入参与者)。
绿色的B,据我后来的采访,那两个人是为了捣乱才选B的。其中lijiaxuan说“我知道你们安排了一堆人选A然后想让剩下的人也选A,哎,那我选个B……”
蓝色的C是没有被我的同谋迷惑到的。实验结束后英语老师还顺便表扬了一下zhidian同学说什么有独立思考能力不从众云云。
事后我也去采访了一下那唯一一个选A的同学,我问他为什么要选A,他说了四个字“从众效应。”照这个答案推测,这位同学应该确实是在从众效应的影响下选了A的。
在这个复制版的实验中,从众效应似乎并不是那么的明显,只观察到了1例(比我预期的没有要好)。我猜想可能是因为教室比较宽敞的缘故,20个人在一个大教室里面,很宽敞。如果让这20个人全挤在一块儿,并且让教室变得小一点,我猜想从众效应会更明显一点;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使参与者的群体感更强烈,导致群体压力也更强烈。阿希当初的那个实验,参与者就是挨得比较近,空间也比较小,如图:
第二个我猜想的原因,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有的人是已经听说过这个实验了,或者说有人看出来我找了一堆同谋了。因为在我一开始连续叫了4个同谋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室里突然出现了笑声,这说明有的人可能看出来我之前叫的那几个人都是同谋了,也或许他们在我的图摆出来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我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了(因为他们已经听说过这个实验了),不过由于我当初没有注意是谁在笑,这个问题先不要管,可能是我的同谋在笑也不一定。
第三个我猜想的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在杭外的同学本身就是和常人不大一样的。虽然可能并没有比常人高出多少,有的时候在我看来也不过如此,根本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流行歌曲都听得不亦乐乎,电影课上做作业的比好好看电影的都多(倪老头子讲这么好,放的电影也都是有水平有深度的,你他妈在下面做作业?),韩粉目测也不少,明明超过7点10分出寝室,居然说什么人多就算了,人多他妈的也算个理由?事实就是你超过7点10分出了寝室,你说什么都没有用,不用狡辩。不过杭外也不是能进就进的,能到这里来起码还是有点异于常人的地方,独立思考能力或许是比常人强,猪宝宝之前也经常给我们灌输这一套,相比较于常人而言可能从众倾向更弱一点。
不过,无论如何,能够有一个人表现出从众效应,这已经出乎我的意料了。之前其实我一直不相信这个实验会有如此的效果(不过对于从众效应的力量倒是深信不疑)。
————————分割线——————————
下面说说我为什么会去做这个实验,并且还是在英语课上做的。
其实这个也是处于偶然吧。英语有一个课前活动叫"Teacher's
Corner",顾名思义,就是让你当老师去教别人一些东西。
于是就轮到我了(实际上应该是我和keshikun,但是keshikun这个家伙很懒。而且实际上当我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是双休日,我联系不到他,没法儿跟他商量)。我自认为我懂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就想讲点什么好呢?
一开始想到的是导数,不过后来想了一下可能10分钟不够讲,这个内容可能也比较无聊,大家不感兴趣。然后想到的是音乐,不过之前的英语课前活动讲的全是音乐了,不行,得换换口味。最后想来想去,觉得可能还是心理学比较有趣一点,主要是社会心理学。于是本人打开《心理学与生活》翻了一下,就决定讲这个从众效应了。
确定了题目,然后就把稿子写好了,拿去给英语老师审核。老师看了一下说能不能加点小活动调动同学们的兴趣,我表示我回去看看。先是自己想了一会儿,觉得除了这个阿希实验好像没有别的什么比较好的可以表现出从众效应的实验了;又去网上查了一下,无果。那就只有复制一遍这个阿希实验了。不过这个实验要重复一遍,似乎显得是非常的麻烦,因为这意味着我要去安排一堆同谋。
对于通常人来说,这个安排同谋可能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对我这个沉默寡言的人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反正我就是不大喜欢和人这种东西打交道,能自己干的就自己干,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去请别人帮忙,除非那个人我非常熟悉。然后现在,你要我去请这么多人帮忙,这简直就是想杀了我。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算了,这个太麻烦了,不弄了。
但是之后,我问了我自己一个问题“难道你不想亲眼看见一遍这个实验的结果吗?”身为一个坚定的实证主义者,毫无疑问,我的答案是“想!”虽然阿希做的这个实验得到了很多心理学家的承认,也有很多人复制过这个实验,但总归是眼见为实,我就是要亲眼看一看从众效应到底有怎么样的一个效果。但是怎么请别人帮忙呢?也许找keshikun让他去找同谋是个好主意,不过总归还是我自己把事情给别人交代清楚比较放心。觉得这个可能比较麻烦,我就打算先放一放,好好想一下怎么给别人交代,反正离演讲还有一个礼拜左右,有的是时间让我准备。
但是,英语老师突然跟我说,最好这个礼拜做掉,我不想把这个东西拖到明年。虽然不是强制的,但是我想想,其实我这么逃避式的拖着也不是办法,这么拖着想必也不会有任何效果,拖到下个礼拜无非也就是这个状况而已,倒不如现在马上动手。于是大脑随即开始满负荷运转,盘算着该怎么办。关键问题就在于怎么安排同谋。
于是我先想了一个主意,把我的要求写在纸条上,这样免得我动嘴皮子。但是后来我发了两张之后还是觉得直接跟别人说清楚比较好,因为我一开始发的两个人在看到纸条之后还是问了我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我觉得还是当面说清楚比较好,可以确保万无一失。然后我就开始蛋疼,因为一想到要去请别人帮忙跟不大熟悉的人磨嘴皮子就心生抗拒,然后我想,算了算了,放弃吧,反正也不一定成功的了。但是,还是不甘心,毕竟这是一个难得的可以让我亲眼看见这个实验的机会,机不可失啊!虽然嘴上说放弃了,心里还是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后来,一个关键的事情发生了,我修改了实验方案,从原来愚蠢的讨论版变成了现在的版本,这意味着我可以少找一些人。因为如果要大家一块讨论的话,每个四人小组必须有3个同谋,要不然就会有真正的参与者要找到同伴了(比如一个小组里出现两个C),从众压力大幅下降。而现在换了这个更好的实验方案,就不需要这么多的同谋了。改变了方案,我突然发现工作量下降了,顿时压力减轻,精神大振,妈的,不放弃了,实验继续!然后继续蛋疼,因为每安排一个人我都要做好心理准备(本人极度讨厌和不熟悉的人讲话),我也不好意思打扰别人,得等到别人看起来比较空的时候才过去下手,所以情况基本上就是这样:安排一个人→回去等待时机+思想斗争10分钟→安排下一个人→…………,妈的超级蛋疼。但最终,我还是安排完了所有的同谋。但这个时候我就开始担心别的事情,嗯,明天上课前得提醒他们一下不要忘记……明天万一实验不如想象进行的顺利怎么办?…………反正,整个晚自修就一直处在这么个蛋疼的状态。
第二天,早上起来,还是在蛋疼,一直惦记着这件事。上课前,就通知好所有的同谋不要忘记,然后飞速赶到英语教室准备这个实验。几分钟等待之后,上课,然后老师讲了一些别的事情,然后请我们上去讲。我放出图片,实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