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选读》前言
(2012-06-01 10:54:1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校本课程 |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初年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写花妖狐魅、畸人异行著称于世,奇特诡谲的故事情节,异彩纷呈的人物形象,不同流俗 的美学理想,构成《聊斋志异》的独特风格。它既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学的明珠。作者蒲松龄无愧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字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上;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 他的家族,明万历以来也曾“科甲相继”;但至蒲松龄时代,“为寡食众,家以日落。”(《述刘氏行实》)分居后,蒲松龄“数椽风雨之庐,十亩荆榛之产;卖文为活,废学从儿;纳税倾囊,愁贫任妇。”(《呈石年张县公 俚谣序》)十九岁,“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张元《 柳泉蒲先生墓表》)此后则屡挫于乡试,以岁贡终老。他一生,除了去扬州府宝应县充当幕宾一年,均设帐于缙绅之家;而在同邑西铺毕际有家时间最长,设馆三十年,七十岁才归老家居。七十六岁辞世。蒲松龄出生 前一年,即崇祯十二年正月,第五次入关的清兵攻被济南,积尸盈城;血腥 洗劫殃及齐鲁。崇祯十七年,清兵再次入关击溃李自成,建立清王朝,镇压 各地抗清力量;压域黑云弥漫全国。然而在兵连祸结之中,明中叶以后萌发 的民主启蒙思想依然向前发展。清初,王夫之、黄宗轰、顾炎武、唐甄等人 继续批判宋明理学,思想上闪现出更多的民主性光芒。历史的灾难、时代的 思潮以及个人的遭遇,这一切对蒲松龄的思想和创作,必然有所影响,蒲氏 狂痴招尤,孤愤著书,正是时代使然。其思想积极用世,憧憬仁政;他希望 赋役征收应当。“念民膏”,刑名出入应当“得民情”,工役兴作应当“惜 民力”,(代孙蕙作《放生池碑记》)黑暗的现实虽然“罔念夫民命”,然 而蒲松龄则终生坚持“利民济物”的理想。他睥睨邪恶,摆脱世俗的羁绊,追求心灵的自由,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写入《聊斋志异》。
清初人民饱经兵燹战乱,其心灵创伤尚未平复。《聊斋志异》有不少篇目,隐约曲折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劫难。举凡明末北兵入 寇的“齐地大乱”、“济南大劫”,请初的。。姜瓖之变”、“三藩之乱”、“谢迁之变”、“于七之难”,《聊斋志异》都曾触及,虽然含蓄迷离,但 都倾向鲜明:诅咒兵连祸结,悼念受害人民。怀着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聊 斋志异》更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社会,斥之为“强梁世界”(《成仙》)。 在这个社会里,“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促织》);封建官府像阴司 一样暗昧(《席方平》);高级官僚恶德满盈(《续黄粱》),下级官吏鄙 琐贪婪(《梅女》),衙门公役则“无有不可杀者”。(《伍秋月》);至 于地方豪绅,更是依财仗势,横行乡里,《聊斋志异》刺贪刺虐,全无畏忌。
明清两代用八股取士,以强化其政治统治。蒲松龄五十一岁才放弃应举,虽然他还不能自觉地否定这个制度,然而他却能从旧垒中反戈一击,揭露科举的弊端与丑恶。《聊斋志异》有相当数量的篇目,以嬉笑怒骂之笔讥刺科场衡文不公以及贿赂公行。司衡无目,盖因帘内诸官只熟 悉八股滥调,不谙德业文章,无能识别真才(《司文郎》、《贾奉雉》)。 学官贪冒,则不仅“学使之门如市”(《神女》),而且“考弊司”竟定例 割髀肉为蛰(《考弊司》)。读书人对此却帖耳忍受,心无愧耻;倖进者则高官厚禄,作威作福(《续黄粱》),失意者则嗒然若死,如饵毒之蝇(《王 子安》)。蒲松龄晚年诗作《历下吟》写省城试士的丑态,不禁慨叹:“此中求伊周, 亦复可侧怆。”《聊斋志异》抨击科举的作品,也部流露出此种侧怆的心情。
《聊斋志异》各类题材的作品部有自己的审美追求,其中描写婚姻爱情 的作品表现得尤为鲜明。在蒲松龄那个时代,封建的因袭观念大部开始动摇,“甚至骨肉之间,亦用机械,家庭之内,亦蓄戈矛”(《为人要则》)。《聊 斋志异》描写家庭纠葛的作品,往往把青年一代视作冲决封建札教的主要力 量。封建社会鄙视妇女,《聊斋志异》却以大量篇目,塑造了许许多多天生丽质,从不同角度展示她们的美好情操和过人才能。例如:颜氏之才,乔女 之德!翩翩之仙,葛巾之神;婴宁的天真,蕙芳的纯朴;素秋的淡泊,黄英 的通达;娇娜的洒脱,青凤的痴情;等等。她们人各一面,全非世俗男子所 能比拟,封建社会严男女之大防,《聊斋志异》则借助浪漫主义的奇想,赋 予青年男女以极大的互爱自由。作品认为:“礼缘情制;情之所在,异族何殊焉”(《素秋》);“天下惟真才人为能多情,不以妍媸易念也”(《瑞云》)。作品呼唤真情,反对“以礼节情”,因而对知己相爱或钟情不移者 备加赞扬,而对虚伪矫情或欺骗爱情者则予以谴责。作者意识到爱情是婚姻 的基础,因而确认男女婚姻,“此自百年事,父母止主其半”(《青蛙神》)。作品所赞扬的大多是自媒自主的婚姻;这在当时不是已经存在的现实,而是应该实现的理想。蒲松龄的审美情操,的确高人一等;纵然杂有些微糟粕,毕竟瑕不掩瑜。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举凡天上人间、域内海外的诸般异闻,鸟兽虫鱼、草木竹石的荒怪变幻,民俗风习、自然灾害的趣闻琐谈,都在包罗之列。以上所述,仅其犖犖大者。《聊斋志异》把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创作艺术推向顶峰,前人称它为“空前绝后之作”。其主题境界既高出晋之志怪、唐之传奇,而笔墨命意更非后 世续书所能比拟。它的艺术成就,既是蒲松龄借幻异故事寄托自我情志的创新,又是中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发扬。
蒲松龄经常使用的阴间的主题是他最喜欢使用的方法:他把 现实中最可怕的事情作为阴间的事情来描写。在短篇小说《席方平》中,统治着阴曹地府和当时官僚机器的等级制度是何等的相似 啊。如同人世间的人一样,以阎王为首的阴间的官吏,他们和财主通同作弊、接受贿赂、为非作歹。在短篇小说《王者》中,蒲松龄描述了另一个幻想世界,并且指出现在世界理该如此,同时表达了人民最美好的理想。
在《聊斋志异》的世界里经常出现——与腐化堕落和缺乏人性的官吏形象相对立的——为作家所那么喜爱的人物:机智、可爱和 善良的小狐狸。
在蒲松龄的短篇小说中,有很多主题是接近民间传说或是直 接取材于民间传说的。作家发展和丰富了故事体裁,这种体裁在中 国古典散文的历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基于民间故事的深刻渊 源,短篇故事是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蒲松龄没有背离这种在唐 代(609—918)极为盛行的写作方法,而是继承了这一古老传统。作家的伟大功绩在于,他把这种体裁提高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 度,他作品的主要特征是: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表达简练,特别是具有古朴风格,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同时他还全面地涉及到 古代传说、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
蒲松龄从民间文学中吸收了各种主题和表现手法,在他的作 品中反映了当代社会,表达了人民对生活在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 制度下的愿望。这就说明了他的著名作品为什么能够几个世纪以 来通过那些“说书的”——流动讲故事的人——媒介在民间广为流 传并取得了巨大的声誉。那些“说书的”发展丁一种古老的传统,他们走集市串茶馆,用简炼的口浯向人民讲述着《聊斋》那些美妙的故事。
《聊斋志异》版本很多,现存的主要有:半部手稿本(解放初发现,曾影印出版),乃作者修订本,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原作面貌,可惜仅存 203篇,约当原稿之半。稿本中有作者手录的王士□评语。乾隆十六年(1752),历城张希杰(别号练塘)根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了一个本子,是为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此本共12卷,有目488篇,但有目无文者凡14篇,实有文474篇。此本也附有王士□评语。与铸雪斋抄本同时,另有一种《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1963年发现,已影印出版)。其底本当是作者的另一稿本,并参照其他抄本作了校对、复核。此本共有文474篇。这是现在所见到的最完整的两个早期抄本,对研究《聊斋志异》有重要价值。现存最早的《聊斋志异》刻本,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刻的青柯亭本。其“弁言”和“例言”,记述了底本的来源和刻者所作的工作。书共16卷,凡 431篇。篇目虽不完全,但重要的篇章都已包括在内。其文字的更定,亦有可取者。青柯亭本出后,一般通行本都据此翻印。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由张友鹤辑校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编定为12卷,合共491篇,连同附录9篇,较通行本增补近70篇。198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朱其铠主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采录宏富,注释详细,是目前较为完备的一个本子。
《聊斋志异选读》是济南十一中语文组集体编辑的一本校本教材,全书由姜夕吉、李宏两位老师制定编写体例,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姜夕吉、李宏、李海珍、李军、李莹、杨莹、张金兰、袁芳、许珉、蔡秀芳、王彬、王磊、曹佩富。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2009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