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是30年代三大“民国才女”之一,我同意不少文学评论大家认为萧红的文学造诣在人性、女性的文学探索方面甚至不输张爱玲,无奈命运弄人,才高命短的悲情人生实在梵高之上,尽管才华横溢却只是短暂悲凉的31岁的一生,让人唏嘘不已。
编剧李楠,曾看过他多年前作品【孔雀】,叙事手法与说故事的方式都不同旁人,这就不奇怪,他跟许鞍华揉到一起,这个故事,看起来注定了是负重的,看完了需要频频深呼吸的。
特立独行、”外表不那么女人“却能写出精致女人味作品的许导,其风格早已领教,无论是【女人四十】还是【男人四十】,都是这位被称为”香港最难被归类“的文艺片大师从社会大环境下挖掘小人物,发现故事,
发现人性的作品,叙说一些周围普通人或者人们眼中的凡人而并非轰轰烈烈却一样可以震撼人心的人和事。这样的作品,就像张学友、林嘉欣呈现出的【男人四十】,可以在看第三次时让你越发爱不释手,
品出陈年老酒浓浓的酒香来,而且你还会毫不犹豫的去看第四次,第五次。
整个影片的叙事手法独特,从萧红自己开始自述,然后以萧红身边众好友的口吻,逐个逐件事的说出主人公在各个时期的境遇,把我们带到萧红身边。
汤唯版的萧红,无疑比之前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更成熟,更有深度,更细腻,更自如。
苦难的童年,然后经历年幼失去亲人,接着逃婚,生活贫困,背井离乡,失去孩子,萧红几乎尝遍所有哪个时代女性想都不敢想、做都不敢做的事情,汤唯对这段困顿生活的抗争与不甘、及其间出现的短暂幸福都把握到位。
萧红与萧军(冯绍峰饰)被迫流落上海,在简陋的小旅馆,二人面对徒有四壁的房间,用脸盆喝水的情景,把二人虽然贫困落魄但仍幸福、开心的时光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大水淹了哈尔滨时,大肚子的萧红被困于旅馆房间,看见一位划船大爷,吆喝下来,然后顺着水管从楼上爬下,一跃上船,得意的笑了。又让我们看到了萧红自小面对逆境而敢于冒险、任性不羁的个性。
还
有一场,在文友家与进步文青聚会,萧红与萧军坐在一旁,边欣赏着大家的表演说笑,一边使劲的不停抓着小点心,自己一块,给萧军递上一块,直到萧军难为情的
用眼色暗示她停下来也毫不顾忌,把生活困顿中的二人及相爱幸福刻画的入木三分,也让我们对萧红不拘小节的趁机”扫荡“点心忍俊不禁。
之后看关于【黄金时代】拍摄花絮的文章,一篇直接说到汤唯的”萧红上身“及后来一场描述1936年闻鲁迅噩耗时,为缅怀恩师写下代表作【生死场】,入戏至深的汤唯在这场戏后释放压抑的心情而掩面泪奔片场。
从这部两个多小时片长的电影看,汤唯的确走出【色戒】后的低谷,彻彻底底的活脱一个更具表现力的、更具表演张力的、更内在的新汤唯。
【黄金时代】无疑是一部沉重的影片,而这样的一部电影,演员、编导都无可挑剔的柔和了在一起,尤其在被称作给演员最多展示空间和最少限制的许导演话筒下,汤唯版萧红有血有肉,由内到外的精彩。
在影片后,我看了媒体与汤唯、许鞍华及编剧李楠的专访,其间汤唯以纯正粤语阐述着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对角色的敬畏,对整个作品的演绎心路历程,让我对这位可称为优秀演员的汤唯已经刮目相看,再添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