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王安忆

(2014-11-14 07:56:14)
标签:

王安忆

读书

分类: 画了再说---乐艺沙龙

        照例的,每次回国,都到所剩不多的书店去逛逛。

        可怜的本来就不多的书店,一水的几乎被服装、鞋店挤兑的只占门面的1/4,而抬眼望去,里面的也只是论斤卖的书籍,这叫狼狈。

        位于天河的购书中心正在装修。这里算是异类,非但没有萎缩,还大张旗鼓的投入,可喜可赞。书籍被搬到天河广场继续搭棚子营业。

        早已对大部头长篇没有了兴致,只流连于杂文、散文,这些作品比较反映作者真实心态,文风比较接地气,张弛有度,读来也不费劲。

        眼前的石康、梁实秋、三毛、刘震云、冯唐等等,我拿起一本王安忆【面对自己】,作者介绍部分除了一堆的“最。。。”和“。。。奖”外,让我眼睛落在了她的出生地“南京”。

        头一次为了好奇作者有跟我一样的出生地而买了她的书。

        王安忆是第三位我认真读过,准备读的女作家,之前是冰心、张爱玲。

        这本书涵盖了这位”不相信大学能培养出作家“的她10多年来的随笔杂文,从一些被她自己称为“幼稚”的作品(的确读出“幼稚”来),直到从美国回来写作高潮后。其间,不难读出作者当初的彷徨、犹豫,到美国数月的兴奋、茫然,回国后的惆怅、纠结、挣扎直到淡定。

        1980年--1985年是作者高产年份,在她自己“一年一书”计划之下,终于完成每年一本中长篇小说大计。而笔触感触最深的,当属她当年在美国访问学者的4个月和之后的感悟与反省。

        按作者自己的话说(【归去来兮】),从美国回来后是“空白”,"歌与诗"终究代替不了生活,几次“可是”,字里行间透出惆怅、纠结与挣扎。

        美国数月的经历对作者心灵的冲击是明显的。台湾作家陈映真问作者,你回去后写美国还是中国?她回答说“写中国”。四个月可以冲击,但还形成不了写作土壤,培育不了写作灵感,但却无处不反应出作者内心的斗争,回国后的“空白”期逐渐感悟到自己“冥冥中的”安排----“不幸是个写小说的”,”充满宿命“。

        在回国后(【去了再来】---【小鲍庄】后记),终于,她完成了6个短篇,4个中篇,包括后来的寻根派代表作【小鲍庄】。

        作者那个时期的写作无处不充满矛盾,纠结,"充满宿命"。甚至被自己看做是“将一个艰苦的人生,变作一篇消遣的小说,才感到这职业的可悲与无用”。

        我没有读过作者的代表长篇【长恨歌】,想必,那里面会有些非宿命的,爽直坦荡的,被称为细腻哀婉的描述,而不过多纠结,看着让人喘不过气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